摘 要 留养资送作为清代安抚受灾流民的重要举措,通过议定程序被纳入律例体系,并以简约概括的方式记载于《大清律例》律后附例与《大清会典》之中。留养资送例适用中会因时势的不同而通融调整,官民对此例适用中的问题与效果也有不同的认知与体验。留养资送例的生成、表达及适用方式具有形散义聚的特征,其生成是依据流移事件的情境和部院职掌的划分而拟定;其表达仅概括列出核心例意而未罗列枝节要求;其适用方式依实际情形而通
摘 要 北朝后期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政权于河东争夺、对峙数十年,地方大族是双方尽力争取的重要合作伙伴。乡宁县营里千佛洞石窟供养人题名保存诸多历史信息,经考证可见地方大族势力出仕周齐政权、稽胡部落兵被编入北周府兵体系等历史细节,是认识北朝地方社会的珍贵石刻文物实证。 关键词 山西乡宁 营里千佛洞石窟题名 北周北齐河东对峙 稽胡(山胡) 府兵制 一、营里千佛洞石窟基本情况 乡宁县东西走向的鄂
摘 要 “神庙语法”(grammaire du temple)是现代埃及学中用以统称神庙设计规则的专业术语,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是古埃及神庙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从最为宏观的建筑对称性原则到涉及具体神庙神学主张的文字拼写方式,“神庙语法”涵盖了古埃及神庙设计的方方面面。虽然同期的古代文献中可见对埃及人理想型神庙的表述,但目前尚未发现时人对于“神庙语法”的具体文字阐释。现代学者对于“神庙语法”
摘 要 蜀道作为沟通巴蜀与中原的通道,在不同时段发挥的具体作用有所区别。不同历史时期广元地方志中蜀道书写方式和内容也各有不同,由此展现的蜀道价值角色亦在不断变化。清至民国时期的广元地方志将蜀道视为栈道,从蜀道概况、地理形势、驿道津梁、道路治理、历史变迁、艺文题咏等方面书写蜀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元区域新编地方志则将蜀道视为文化遗产,通过探讨蜀道变迁的现实理据,以记忆重塑增加蜀道时间延续和空间认
摘 要 风俗是方志内容的重要构成,风俗志是方志主要门目。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主要由“习尚”“四礼”和“岁时”构成。“习尚”记载民风、习性、俗尚;“四礼”记载“冠婚丧祭”人生礼仪;“岁时”记载时令节庆活动。风俗内容主要分布于舆地志、风土志和风俗志,少数分布于纪事志、礼俗志等志门。风俗内容归于不同志门,反映了风俗内涵的丰富性以及修志者对风俗的不同认识。“习尚”“四礼”和“岁时”三者进入方志的时间与路径不
魏象枢(1617—1687),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字环极,一字环溪,号庸斋,又号昆林,晚号寒松老人,谥敏果。顺治三年(1646)进士,历任吏科都给事中、光禄寺丞、贵州道御史、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一生居官清廉持正,直言参谏,举荐贤能,被誉为“清初直臣之冠”。 作为理学大臣,魏象枢时刻躬行儒家道德修养,清廉自持,不染分毫污浊之气。《寒松堂全集》记,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