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鸠杖是将鸠鸟形状嵌套至手杖顶端的拄杖。鸠杖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象征神权与王权。自汉代开始,鸠杖依“王命”成为王杖,是高年身份的象征。汉代赐杖受年龄和身份的限制,汉初规定有爵且无刑罪记录的七十五岁以上编户民受杖;西汉中期规定七十岁以上高年者赐杖,爵位对授杖的限制作用开始减弱;东汉中期以后,民爵对授杖不再有限制作用,凡七十岁以上高年皆可受杖。除此以外,汉朝廷出于安抚和表彰目的给不满年七十者授杖
摘 要 狐突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在其短暂政治生涯中辅佐太子、御戎劝谏、教子不二等事迹成为不绝于史书的贤良典范。宋元以降,官方的封诰昭示与民众口耳传播又不断地神化、圣化着这位卿大夫的品行与职能,在民间狐突更是演化为司职雨雹、解民倒悬、禳灾除疫、品判公证、祈儿求女的全职功能型神祇。今以狐突信俗的主要流传区域为中心,综合史籍、方志、碑刻和实地考察资料,梳理其历史生成过程,并对各地民间祭祀、演剧酬神、风
摘 要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参诸《史记·鲁世家》所载,“女公子”的“女”应属上读,全句当断读为“讲于梁氏女,公子观之”;“讲”或通假为“觏”,意为公子偶遇梁氏之女,遂注目欣赏她。文公十四年“王叛王孙苏”的“叛”似不应为“背叛”之义;或可假借为“反”,表返回之义,意为王使王孙苏返回成周。襄公三十年“视躁而足高”的“躁”或可通假作“傲”,意为儋括眼神傲慢、抬脚过高,此为人有异
摘 要 《淮南万毕术》是西汉淮南学派的重要典籍,反映了中国早期科技史的诸多信息。但与《淮南子》备受学界重视不同,《淮南万毕术》很早便已亡佚,因此其佚文多数是依靠唐宋类书与古注的征引而得以保存。清代盛行辑佚之学,不少辑佚家都对《淮南万毕术》进行了辑录,从而形成多种重要的辑本,这些辑本是研究《淮南万毕术》辑佚史的文献基础。对这些辑本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对其不足予以客观的揭示,不仅有利于梳理《淮南万毕
摘 要 从文本分析结果看,陈寿《三国志》中是以曹魏为正统、孙吴为僭伪,蜀汉是介于正伪之间的政权。《三国志》宣称刘备“垂手下膝”,是在暗示他并非汉皇室血脉而是少数民族,没有资格称帝,而非后世理解的帝王异相。《三国志》的正统观在史学思想史特别是正统观念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奠定了三国正统论在正统讨论中的核心地位,更确立了史书正统书写的一种范式。古人论正统并非“非正即伪”的二元对立模式,“正伪之间”在正统
摘 要 万历《重庆府志》体例完备,既依循明朝政府颁布的修志《凡例》,又能根据社会发展和重庆实情有所创新,门类设置科学,细目胪列周详,结构井然有序。内容丰富,很多记载可补官修《明史》的缺失,是重庆府志修纂史上空前绝后的巨著。《万历重庆府志校注》以上海图书馆藏海内孤本为底本,遵照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的学术规范,恪守训诂、考证、笺疏、音注要义,努力发掘重庆桑梓文献的精华。 关键词 万历《重庆
“尚书廉政动边城,黄发承恩冠两京。淮上至今歌孺子,水清何似使君清!”这是清人留下的一首盛赞耿九畴清正廉洁的七言绝句,流传颇广。 耿九畴(?-1460),字禹范,号恒庵,山西平定州(今平定县)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明史·耿九畴传》载:耿九畴“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据《明史·耿九畴传》记,“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又字有梅,清代大同府浑源州(今山西浑源)人。嘉庆七年(1802)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后迁广州直隶州知州、汝宁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护理河南巡抚、河东河道总督等职。栗毓美为官颇有政绩,尤其因抛砖筑坝法治理河患效果显著,被誉为“河臣之冠”。 栗毓美治河时用的抛砖筑坝法成本低、效果好,但他最初推行抛砖筑坝方案时不但受到技术上的质疑,还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