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逐渐发展成为农村学校的基本类型。从教育自身发展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一主导性任务要求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看,人口质量提升“窗口期”需要及时促进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发展前景迷茫、规模效益衰减、资源效能不足和管理模式异化等现实困境,制约着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此,应主动适应人口质量红利期新形势,
摘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关于中华文化创造力质疑的论调,该文基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础与策略。研究批判性地反思了西方主导的创造力评价标准对我国创新自信的影响,并从人格、价值观、动机、认知加工、思维方式、创造性过程与产品等维度构建了I-CCAF分析框架,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对创造力的不同导向,指出:东西方文化下的创造力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并无高低之别;两者恰是相互补充
摘要:持续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支撑。基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质功能与创新人才的内在特质分析发现,科学教育有助于发展创新必备的知识基础,能够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反观现实,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仍存在系列问题,包括科学教育受应试惯性的影响强烈,科学教师的创新教育素养不足,科学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完善等。为了发挥科学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
摘要:从知识到理解的转向是新时期高质量教学的本质特征。教学解释覆盖教师的整个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全部学习历程,是引导学生个体实现从知识获得到知识理解的关键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教学解释空间能够帮助教师厘清教学解释进程,提升学生理解成效,该空间涵盖作为前提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架的教学解释、作为约束的规范原则、作为条件的自我解释、作为导向的意义理解等五大逻辑要素,相互作用且互为支撑。为了最大限度传递给学生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影响和改变教育教学领域。因其智能化、自主性和交互性特点,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带来诸多便利和优势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伦理风险和挑战,需要谨慎应对和积极解决。基于SHEL风控模型,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风险可归纳为软件相关、硬件相关、环境相关和人件相关四类风险,伦理风险防范现存三个短板急需化解;借鉴4R危机管理模型,该文构建了一个多方参与、全程管理、高效协同的伦理风险防范
摘要:探究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向,对于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以64个国家为样本,构建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分析框架,提炼出入学与人才培养能力、科研与学科建设能力、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全球影响力4个条件变量,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索条件变量之间的“多向互动”以及不同条件组合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产生的“联合效
摘要: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是教育领域战略性课题,技术赋能是促进城乡教共体有效协同的重要方式。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促进教育公平和建立精准长效的教育帮扶迫在眉睫。自2022年底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出现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它为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形态的变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对城乡教共体结对学校学生的协作学习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探讨城乡学生利用GAI进行协作学习的预先准备情况对于后续城乡教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介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已逐渐成为当前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数字阅读素养测评也随之成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然而,既有研究中数字阅读素养的概念内涵和测评框架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数字化场景为阅读带来的新特征,且对数字场景下多模态阅读数据表征素养的可能性缺乏系统探索。鉴于此,该研究基于数字场景下阅读内容形式、行为模式、认知方式和功能目的特征的变化,提出数字阅读素养的新内涵:
摘要:学习空间如何有效赋能教学数字化转型是当前国际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议题,但当前空间赋能陷入了场所论、资源论和工具论误区。该文首先梳理了三种误区的具体表征及其不良后果;其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追溯相关研究发现诱发赋能误区的核心原因在于,赋能主体及其主体责任不清,并指出相较“技术赋能”的要素赋能观,“空间赋能”的系统赋能观更有助于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最后,主要采用逻辑思辨法,以学习空间的双重属性和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和发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时代命题。在学理阐释方面,通过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视角的分析,可以厘清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必然。在作用机理方面,高等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是多维的,在赋能向度上可以分为直接赋能与间接赋能,在赋能对象上可以分为要素组合赋能与系统组合赋能,在赋能模式上可
摘要:在万物数字互联互竞的全新网络景观和社会风险治理的新型阵地中,“数字利维坦”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介入及其诱发的教育价值认同失落、数据信息失真、技术监管失效等多重风险的频发,直接加剧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数字利维坦”风险的严重性。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其生成动因不仅在于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责任主体的模糊性机理、忽视教育数字化转型外在生态的不确定性机理以及过度掩饰教育数字化转型技术应用的复杂性机理
摘要:教师的数字化学习成果需要在真实情景与实践运用中得以涵育和提升,但在实践中教师所学与实际教学应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教师数字化学习的成效,也制约了教育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基于此,该研究从全国72份教师数字化学习特色案例中选出典型案例,依据赋权增能理论,聚焦教师数字化学用参与主体的组织模式,从教育部门、学校、社会机构和一线教师四大主体入手,赋予统筹领导权、组织决策权、按需调配权和
摘要:智慧学习环境中身体意义在教学交互中的缺失,使得课堂教学变革难以从深水区突围。身体在场成为教学变革的核心突破口。该研究首先依托现象学哲学的发展脉络,溯源身体在场的理论基础,解读现象学、认知科学、交互系统设计、教育元宇宙等领域中身体在场的侧重点,从中抽取出“身体在场”的具身性本质。其次,依托具身性的演化路径,从互动观视角重构身体在场的理论体系,即具身交互理论。该理论秉持“身体参与意义建构的体验性
摘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等教育进入数字教育时代,“主体/客体”传统二元结构受到挑战,高校师生互动和关系结构正在发生转变。该文探究了数字教育时代高校师生互动的变革特征、技术逻辑与发展趋势,认为技术革新重新定义了师生互动概念,广泛改变了师生互动场景,迅速调整了师生关系结构,为师生关系网络注入了新的技术内涵。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数字教育时代高校师生互动的价值,并就重塑师生关系、强化师生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突破创新,数字教材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越来越成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教学载体。该研究对职业教育教材形态变迁及应用形态差异做出学理分析,并将不同应用场景中的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划分出助教、助学、教材实施更新、多媒体展示、融入、交互、质量评估以及智能推送八类应用功能,对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及功能面向进行全面剖析,最后基于应用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在线课程的建设和纯线下传统教学向混合式教学新生态的变革。疫情后,在线课程成为常规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线上教学的特殊性带来了对在线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新探索。然而,当前高校线上教学评价在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逻辑三个方面均存在较大误区。该文提出教学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基于这些原则构建了一个包含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型,且对模型进行了实践
新媒体技术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人类生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变量。如何把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 马辉撰写、武汉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的《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该书第一章首先对新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前沿阵地,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和“信息化”双重趋势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深入骨髓的变革演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与交融。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得以迅速传播,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实现前所未有的互鉴与碰撞。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应用也极大拓展了音乐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使得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智慧音乐教室等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历史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非遗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正朝着更互动、更具沉浸式的方向发展。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及混合现实(MR)技术的应用,非遗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将提供更真实且直观的学习体验,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有效记录和传播非遗文化中激发创作灵感。因此,加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对于保护和活化非遗文化意义重大。在这方面,陈旭主编的《古今交融: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融合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会计行业的运作模式和会计内容及方法,都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尤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能力和国际视野要求。这些具体的市场需求,指明了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陈宋生等编著的《大数据会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版)一书,分别介绍会计研究问题与大数据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一方面结合科技发展以及会计领域知识更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英语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而信息化技术打破这种局限,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信息化技术还能实现远程教学、在线交流等功能,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教学环境
结合高校教育主、客体习以为常的数字化课堂分析,数字化力量以“隐秘而自然”的形态浸渗入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数字化力量的隐秘性体现于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遮蔽、模糊上,如专业师资与大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关系,在数字媒体介入之下由“强相关”转变为“弱相关”,甚至可以完全脱离专业师资指导,自行利用数字课程资源展开学习事宜。另一方面,数字化力量的自然性体现于它实质上成为新型教育(如智慧教育、在线教育等)的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灵活多变的学习场景和教学情境,将抽象知识形象化、静态知识动态化、乏味知识趣味化,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由马之成、吴朝霞著写的《信息技术与幼儿外语教育整合模式及其应用研究》一书,系统分析了幼儿外语教育现状、信息技术与幼儿外语教育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下幼儿外语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是当代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各行各业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呈现出“互联网+”的新业态。中外合作办学要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对接信息技术,完成“教育信息化”任务。由贺天舒著写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一书,结合大量相关资料,以及作者自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系统性阐述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高校信息化应用的建设、高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现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江西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一书是蒋九江著,2021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该书聚焦于信息化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俗体育的概念出发,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