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发芽!茶发芽……”惊蛰这一天,许多茶区都举行了隆重的喊山祭茶仪式。 “年穷腊尽春欲动,蛰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先萌发……”茶山之上,云雾之中,呼喊声,响彻山谷,山鸣谷应。 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茶俗,饱含着人们对风调雨顺、新茶丰收的热切祈盼以及对自然的深情礼赞,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生动体现。 这一声声回荡在山谷的呼唤与呐喊,是人与茶,亦
问:看不到什么树木的单一茶园,会有哪些问题? 答:纯茶园生态系统,夏日茶树易暴晒,冬天有寒风,易受逆境影响,进而影响茶叶的产量与品质。这一类单作茶园结构简单,几乎没有鸟类,益虫种类和数量均因生态条件改变和农药施用而减少。尽量做到林茶间种,茶叶品质才会更优。 问:杀青时对火温掌控有哪些要点? 答:杀青技术首先是掌握叶温的变化,而不仅仅看锅温。杀青火温高低适当,叶绿素、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咖啡
“三茶”统筹发展座谈交流会召开 3月21日,“三茶”统筹发展座谈交流会在福建武夷山举办。现场,国内茶业界专家学者、部分产茶区政府部门及茶企茶农等代表分别作交流发言,互鉴各地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经验做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还发布《武夷红茶品质化学特征与健康功能白皮书》,进—步解密武夷红茶的健康养生功能,为武夷山市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建设茶业强市提供重要助力。 首届
茶,山间的绿衣。花,大地的红颜。茶与花,皆为清雅之事。茶之清香,花之艳丽,皆能触动我们的内心。二者合而为一,成就了千古以来“花间茶事”之美谈。花间茶事,不仅是品茗赏花,更是心灵的寄托。吾辈虽身处繁华都市,却也能在闲暇之余,效仿古人,于花间品茗,感受那价难得的宁静与诗意。
中华民族的饮茶史按照陆羽《茶经》里所说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从药用、食用,再到发展为日常饮品,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清代部懿行的《证俗文》中记载“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子前汉”,饮茶习俗始于西汉有史有据。 在中国,花卉栽培与欣赏的历史同样久远。根据考证,新石器早期的河姆渡文化就有了花文化,那时的陶制品上已经描有花卉的图案,说明花已经进入当时人们的审美范畴。而到了新石器中期,花卉图案的
在过去几年的光阴里,我们曾借由一杯茶,开启了一段又一段极具感染与张力的旅程。与热爱饮茶的朋友们一起,依节气与花时,让茶“去野”,成就了一场又一场自然且充满生趣,风雅与诗意兼具的茶席茶会。 打小在福建长大的我们,刚开始,会认为喝茶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我们的日常起居,煮水冲茶,分杯而饮,在日常生活中,就如同三餐吃饭一样的自然。但慢慢地,我们读书,我们学习,我们与人交往交流,我们习茶评茶,开始从细枝末节
茶引花香,花益萘味,相得益彰。 花茶,是中国人的浪漫发明,让沁人的花香,可嗅,亦可细品。 福州,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先民创造的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人类非遗代表作。 花与茶拼和,花吐香,茶吸香,一吐一吸之间,花魂入茶骨,鲜灵而隽永。 香花的世界,争芳斗艳。佳茗的世界,亦是千娇百媚。 窨制,宛如一套神奇的魔法,打通了花与茶的世界,在杯盏间重组出风情万种的嗅觉与味觉风景。 壹 从熏到窨,不
壹 春花有信 “逢春须乐行,百花草木欣。摆宴酒家村,客请同游人。”从古至今,春天总能撩起人们远足踏青的兴致。依水探舂,举宴寄情,也免不了花茶诗酒等雅事。尤其赏春花,可以说是必有的踏春环节了。 唐朝吕温《茶宴序》说 “三月三日,上巳禊饮之日也,诸子议以茶酌而代焉。乃拨花砌,憩庭阴,清风遂人,日色留兴,卧指毒霭,坐攀番枝,闲莺近席而未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
花“开”于器,繁花似锦。 花卉是中国历代陶瓷最常见的装饰艺术之一。它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和谐,也象征着勃勃生机与欣欣向荣。 茶器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花卉纹与茶可谓“素心同调”,二者皆蕴藉着自然之美。 陶瓷茶器主要有碗、盏(盏托)、杯、壶等器型,花卉纹则多见莲、梅、兰、菊等,亦有桃花、芍药、牡丹等。其中,清康熙十二月花神诗文杯乃花卉纹茶器经典之作。 表现形式上,或以花卉为装饰纹样,
01 早遇“第一早春茶” “茶发芽!茶发芽……”惊蛰这—天,许多茶区都举行了“喊山”祭茶仪式。这一声声回荡在山谷里的呐喊,寄予了人们对新茶、对丰收的祈盼。 不过,对于白沙茶来说,这个季节早已不是早春茶了。当大多数茶区的茶树进入“冬眠”时,或有部分茶区采制冬片时,白沙县却正迎来“春茶季”。 茶箱里这一绿一红,便是去年(2023年)隆冬海南友人千里遥寄的白沙“早春茶”。 绿茶大多都有很高的颜
日常饮用中,熟普被消耗得更快,生普则多用于贮存。同时,人们更加追求干净而有内质的熟普。 什么是干净而有内质的熟普呢?这就要求茶叶的工艺制程干净,原料干净(土壤健康、天然种植),产地生态良好、土壤适合且有活力;同时毛茶的原料还要制作到位——比如杀青到位、揉捻度够紧等。 有—个基本道理:好原料才能做出更好的熟普。高品质的熟普有内涵、温和、滋养人,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饮品,它们香气纯正,滋味甘醇,
春雨绵绵,如丝如缕,雨季的天空似乎被一层薄纱轻轻笼罩,世界变得柔和而宁静。正是这样的春寒料峭,让人想起了古人起炭煮水烹茶的场景。任何时节,人间最美都不过烟火气。 01 古炭新造唤“银霜” 炭火在炉中燃烧,发出淡淡的幽光,与窗外的雨景相映成趣。随着水壶逐渐烧热,壶中的水开始咕嘟作响,众人不语,都期待着滚水冲入盖碗的那—刻释放。 茶香随着水汽缓缓升起,弥漫在空气中,与雨天的清新气息交织在一起,形
用十万锤把一张铜片敲成一个花瓶。 大概两年前某个冬天的晚上,在福州三坊七巷的一座大院子里,听到关于羊羊做作金工的故事。当时,就对故事中的姑娘油然而升起敬佩。 时间很快,一晃就近两年。不承想,一直都没有机会照面,却在国内某个市集上不期而遇。我逛市集,她摆市集。只是,她摊位上的作品并不以金工为主,而是各种器型和用途的漆物,少量金工搭配漆作的器物。 壹 审美的共同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
“一实之理,如如平等, 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 不二,即没有分别心; 境,有造境,有写境。 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隅小角落, 竹帘隔燕,月移花影,缸泥小炉,人间美哉。 绽放的“小而”美空间 在福州这样喝茶风气很兴盛的地方,具有氛围感的茶空间自然不少。有些艺术家、茶人辟一方空间只作为同频人士的会客厅,若非朋友介绍,想去喝上一杯茶还需等等缘分。而不二境,是相对开放的茶空间,具有美学触角的
壹 二十年如一日 2003年开始,主人郝国成由普洱真正爱上茶,2011年开设自己的茶馆,由爱好而转为正式从业。从开始到现在的20多年里,郝国成除了收藏普洱茶外,中国六大茶类中具代表性的茶品,包括极稀缺具收藏价值的各茶类老茶,他都在持续收藏。 茶之外,茶器的收藏更是丰富。“最初,收茶器还主要是为了用,所以,早期从潮汕工夫茶的茶道具开始。因为单纯的工夫茶道具毕竟形制有限,后来就慢慢延伸到日本的煎
返京的飞机是中午起飞,余出半天时间,可以选择一个景点。泉州好友吴越建议我去看看九日山一一来过多次泉州,一直没机会“参拜”这座大名鼎鼎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确实有点遗憾。索性,利用这半天的宝贵时间来弥补这个遗憾吧。 壹 从德化驱车赴泉州,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我们赶到九日山脚下时,已经是上午十点多钟了。别犹豫,上山去也! 好在九日山并不高,石阶修得很好,登山并不费力。此前,曾读过吴越兄寄赠的《泉
说起英国的茶叶品牌,相信许多爱喝茶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立顿”“川宁”。其实,在没有一棵茶树的英国本土,却是茶品牌云集之地,且争奇斗艳。比如,独具皇家气派、高贵典雅的“福南梅森”,还有富有英伦情调与下午茶风情的切尔西惠塔德(Whittard of Chelsea,以下简称“惠塔德”)。 就像“张一元”“吴裕泰”之于老北京,惠塔德是一个拥有130多年历史的英国茶叶“老字号”,也是英国人都很熟
抹茶,无疑是最赏心悦目的春之味了。中国古时称作末茶,起源于中国隋唐,取一年前发的最嫩的叶子,一得其初发来盛的青涩之味,二得其嫩绿如新发的杨柳之色,色味合一,方能表达新年伊始的生机。这种充满活力的绿色粉末,是一种超级食品。更注重健康天然食物的今天,抹茶越来越流行。 No.01 “茶中翡翠”源起中国 抹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隋朝时期,中文传统正写为“末茶”,其中“末”是“粉末”“碎末”的意思。
武夷名山,盛产茶叶,其源肇端,名曰菜茶。 菜茶,业内专家界定为“中小叶晚生群体种”。它的成品茶名曰奇种,如今已成了珍稀佳茗。它好就好在系本地原生古老之茶种,特就特在茶青阶段就进行自然拼配。 菜茶形成,说来话长。那是由于是古老的武夷山倍受上苍眷顾,在第四世纪冰川时受袭甚微,因而这方胜境在地球同纬度带中,生物既多样且保存完整。其中生长着一种植物,古人发现可引以为药,称其为茶,继之叉发现它可充为食用
泡茶分数的评定包括泡茶的动作、服仪及泡茶之后所得出的茶汤,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的茶汤。如果茶汤不及格,其他的项目再好也是不及格,茶汤泡好了,其他的项目表现得好,可以加上几分:茶汤泡好了,其他的项目表现不好,可以扣几分。 因为动作、茶具、服仪的分数占比虽然不高,但评委给了特别高的成绩,茶汤的分数占比虽然高,但评委给了比较保守的分数,结果茶汤还是敌不过动作、茶具、服仪的分数。所以我是主张先打个总分,这
李肇《唐国史补》中记载唐朝名茶有如下几种:“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第,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名茶往往由于文人诗歌的褒扬而成为贡茶。
古代没有温度计,候汤全靠听声辨形。 苏轼在《试院煎茶》里说烧水的常识,非常精妙:“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蟹眼就是水刚刚烧开时的小水泡,随着水温升高,水泡越来越大,就变成了鱼眼。烧水是有声音的,宛如松涛。 陆羽在《茶经》里有描述:“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唐人李约,字存博,是位雅士,弹琴煮茗,能清谈终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