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杭州飞来峰附近的灵隐寺,在中国众多的丛林禅刹中,堪称香火鼎盛之地。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伴着悠悠虫唱,啾啾鸟鸣,这座杭州最早的寺院已经走过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当年印度高僧慧理云游至此,见有一峰而叹道:“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后建寺,名曰灵隐。在一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中,这里诞育过众多笃志禅修的高僧大德,但颇为有趣的是,灵隐寺遐迩闻名,却主要缘于一个
庄子说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今译 所以出于自身目的而与人交往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私之心、待人以亲疏的,不是仁人;见机行事、利用天时的,不是贤人;不懂得利害相通为一的,不是君子;为名声而迷失本性的,不是士子;丧身而
“窑洞对” 1945年7月1日到5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与王云五、傅斯年、章伯钧等一行七人,访问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黄炎培在《延安五日记》提到,他与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窑洞里对中国历史兴亡周期率有所探讨,毛主席认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主席还常以“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饮食能激发出人最强烈的感情。据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记载,北魏洛阳城流传着“洛鲤伊鲂,贵于牛羊”的俗谚,前贤则释此谚意为洛阳士庶喜食鲤鲂,以至鱼肉脱销,价格大贵,并视为南人与北人、胡族与汉族饮食融汇交流之例。而结合谚语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探索其中蕴藏的社会文化与心态,往往能翻积见,获新得。今即尝试言之。 城市空间与食鱼之风 北魏洛阳食鱼之风,自城南侨民区兴起。孝文帝迁都洛阳
近期研究《满江红》“怒发冲冠”,偶然涉及陆游、辛弃疾与岳飞及其子孙的关系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两位大文学家既然都具有强烈的恢复中原的志向和舍身报国的情怀,如此他们的诗词作品自然应有比较多的岳武穆的痕迹。基于这种猜想,笔者乃反复查考史料,思之再三,撰此短文。 一 关于陆游诗歌的创作特点,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指出: 这就是陆游的特点,他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并且声明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
《三侠五义》小说里的包青天形象在民间流传甚广,以至于后世认为包拯仕宦的主要身份即“开封府尹”,实际上他担任京师长官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左右。但在这任期不长的“首都市长”职务上,包拯确实因为一些刚正不阿的表现而令人印象深刻,以至于当时百姓口耳相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民谚。 所谓“庞太师”与包拯为敌当然是小说家的戏言,翻开《宋史·包拯本传》,可以看到其在“权知开封府”任上,曾有这样一段重要经历:
诗歌中的“不眠”书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出现。这种现象是对生命易逝、亲朋离别、战乱频繁等社会现象的映射,也是文人重视抒发情感的表现。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不眠”书写在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以及时空生命的认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不眠” 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现实的苦痛为“不眠”书写生出血肉,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在逯钦立《先秦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曾任江宁丞、龙标尉。明胡应麟《诗薮》评:“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在其《盛唐诗》中指出:“王昌龄被公认为盛唐绝句大师。”王昌龄是如何成为“七绝圣手”的? 从“诗家天子”到“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夫子”之称,最早见于北宋末陈应行《吟窗杂录·琉璃堂墨客图》卷十六:“诗夫子王昌龄‘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孟浩然
蝴蝶,是鳞翅目凤蝶总科昆虫的统称,全世界的蝴蝶品种有近两万种。中国的蝴蝶资源较为丰富,已见记载的有两千多种。它的躯体和翅膜上覆有鳞片及毛,形成各种色彩斑纹,姿态非常轻盈美丽,被誉为“会飞的花朵”。蝴蝶得名与其特征有关。“蝶”字右边是“枼”。“枼”义为薄片;而“蝴”即“胡”,胡须,指触角,故名。蝴蝶古代也称蛱蝶,“蛱”是夹着翅膀飞的意思。晋崔豹《古今注·鱼虫》云:“蛱蝶,一名野蛾,一名风蝶,江东呼为
在明代,罗贯中为最著名的小说家,所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频频刻印,传布极广,笔记书录屡加载记,而于其人籍贯或曰“钱塘”或曰“武林”,是为寓居杭州作长篇小说的名家,而至其生平行状,则都语焉不详。 清初人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抛出了一条历史信息:“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所作《水浒传》题曰《忠义水浒》。后之读其书者,艳草窃为义民,称盗贼为英杰。仲尼之徒,不道桓、文,贯中何居焉?《孟子》
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命运,它全方位地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其中也包括小说在内的中国文学。 一 在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中,有大量科举改变人生的戏剧性描写,下面这段描写是很多人所熟知的: 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
话本小说、平话 元代文言小说上承金、宋之志怪、志人、传奇以及史传类的作品。就文言笔记而言,元好问的《续夷坚志》记事最晚为元宪宗蒙哥元年(1251),周密《癸辛杂识》记事最晚为至元三十一年(1294),陶宗仪《辍耕录》成于元末。皆有可观作品。传奇若至元末至延祐时期宋远的《娇红记》为描写爱情的优秀篇章。元人碑传文,有的也可视为小说,如虞集《姚忠肃公神道碑》记姚天福发奸摧强之事迹,可以说是公案小说。
东晋的书法,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正如近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所描述的:“书以晋为最工,亦以近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东晋的书法以王羲之的成就最高,被人们看作经典。王羲之的时代是个怎样的时代?王羲之有哪些书法成就?他是如何走向经典的? “王与马,共天下” 王羲之的一生,经历了由西晋的灭亡到东晋的建立的历史动荡时
中国诗人与酒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也不例外,他一生饮酒,并借助诗酒丹青与一些同好结下友谊。但与李白、杜甫以及同时期的其他很多诗人相比,他在饮酒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李白是嗜酒的,杜甫也是嗜酒的,但王维饮酒而不爱酒。 据有关史传记载,生活中的王维茹素饮茶,不食膻腥。而在王维本人的诗文中,描述自己以及他人饮酒、醉酒的情景也很少见。据日本学者入谷仙介的《王维研究》统计,王维现存约四百首诗中,言及饮酒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