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有一座半壁凸入长江的山崖,这里是采石矶,它和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一起,并称为“长江三矶”。由于采石矶扼守长江东西咽喉要冲,雄踞南北跨江之险,因此,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三国到元末,这里始终战事频仍,充满了水火相克的声音。 毫无疑问,采石矶是专属于武人们的舞台,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涤荡着陡峭的山岩,一如武将出场时铿锵激昂的战鼓声。然而,就在八百四十多年前,这里却由一
【题解】 以篇义命题。 “大宗师”就是值得尊崇且有建树的老师,字面意思并不难理解。但究竟谁是《大宗师》中的“大宗师”就有争议了。自从崔譔、郭象以来,绝大多数庄学家都认为大宗师就是道。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根据。《大宗师》中说,曾在儒门修炼的意而子,不知是由于受儒家约束太紧,心里不舒坦,还是真心向往庄子世界的自得,找到无意功名的许由,欲改换门庭,投其门下学道。起初,许由拒绝了他,但意而子却坚持请求
从公元前21世纪禹传启、父传子、夏朝出现,到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一部中国王朝史历时将近4000年。这样的中国王朝史,笔者在本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比喻为“‘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之‘正剧’的一幕又一幕”。当然,中国历史不只是王朝的历史,“正剧”的前后也还有“序幕”与“尾声”。为了完整地理解中国王朝史,本篇不妨再简单交代一番这漫长的“序幕”与短暂的“尾声”。 漫长
夏商时期,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但仍存在着子女不知其父、只知其母的情况。西周全面进入父系社会,实行宗祧继承制度,以嫡长子为主要继承人,“有子立长,无子立嗣”成为历代法例。财产继承依附于身份继承,女性在这一时期没有财产继承权,但在出嫁时可以获得一份嫁妆。 春秋战国时期,仍以父系继承为主,但偶有特殊。《春秋穀梁传注疏》记“莒人灭鄫”事,即莒人以鄫国国君之外孙嗣位,“家立异姓为后,则亡;国立
冥界,是人类在观念世界里构建的死后前往的平行生活空间。出土于马王堆的西汉帛画绘制了天上世界、人间世界以及幽冥世界,重庆大足石篆山石窟中则有北宋时期地藏十王的雕塑石像,明十三陵在其神道两旁立有众多的石人石兽……纷繁各式的艺术创作反映出人们对亡者栖身之所的文化崇拜。与此类似,从《左传》中郑伯一声决绝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到西汉相和歌辞中的“蒿里谁家地”再到《搜神记·胡母班》里受“泰山府君召”的
在唐代,议是很重要的参政、议政文体。据《旧唐书》记载,门下省“凡下之通上,其制有六……四曰‘议’”。议的主要功能为“执异”,即发表不同政见。“议”又称为“驳”,李善注《文选》曰:“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曰驳。”陈子昂的《复仇议状》、柳宗元的《驳复仇议》、韩愈的《复仇议》是三篇围绕“子报父仇”这一案例展开议论的奏议文,在古代散文史上负有盛名。我们以此来了解唐代奏议类文体的体制及文学特色。 陈子昂议复
《东坡志林》是苏轼留给后世的一部小说,其中不少条文以其洁净隽永的魅力,成为明代小品文选本和今天文学选本中的名篇。我最近在注释全书时,发现“儋耳夜书”一条文末的表达不易理解,此前注家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乃撰文讨论,以便加深对苏轼尤其是对其晚年思想的理解。 “儋耳夜书”条见于《东坡志林》卷一《记游》篇,又见《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书上元夜游》,文字略有不同(见后)。这里先列《东坡志林》的原文: 己卯
黄初四年(223)五月,曹植与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共朝京师,不久之后,任城王暴薨。曹丕即位以来,严密监视宗室藩王,划定诸侯活动范围,诸侯动辄得咎,以至于“婚媾不通,兄弟乖绝,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胡越”。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猜疑与恐惧笼罩于兄弟之间;又因七月离别之时,曹丕又要求曹植、曹彪异路而归,前有丧亲之痛,后遭离别之苦,曹植感慨万千,愤然成篇。历代评
名士一般是指有名望而未做官的人,而魏晋名士与传统意义的名士又有所不同,他们大多有官职,但不拘礼法、不重实务,乃至特立独行、恃才放达。魏晋时期,哪些人可以称为名士呢?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见解。东晋大名士王孝伯提出了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三个条件。他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任诞》)虽然王孝伯的名士观看起来有些荒诞,也有许多批评的声音,但在魏晋名士
我们今天常见“文人风骨”之说,是语常被用来表彰从古至今文人之有风骨者。然而在古代,“文人”之品行往往为人鄙夷,不被看成“风骨”的承担者,“文人风骨”一词并不成立;近代以来,“文人”逐渐成了“文化人”的省称,“文人风骨”一词实际上折射了社会各界对于知识分子承担道德价值的期待。 “风骨”一词,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是书专设《风骨》一篇,中云:“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
“宝钗扑蝶”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的情节片段。该情节在绣像、回目画、绘本、画报等众多《红楼梦》图像中均有绘制,但其持扇形制却始终存在分歧。 《红楼梦》图像史肇始于1791年萃文书屋木活字印刷的《红楼梦》程甲本,但此时选取的宝钗造像是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宝钗坐在宝玉床边做针线的场景。直到1818年左右《绣像红楼梦》藤花榭本的刊刻出版,才开始以扑蝶情节
汨罗文学成熟的标志 《楚辞·渔父》云: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湖心亭看雪》已收入初中语文教材多年,从人教版到部编版,一直受到语文教学界的关注,关于《湖心亭》的教案和解读文章不断涌现。这篇简短的散文似乎触及语文教学的敏感神经,总能引出一些令人兴奋的话题。作为张岱的研究者,我一直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界关于《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和相关探讨,盘桓多年的一个问题也越来越清晰,即作为初中语文课文的《湖心亭看雪》,应该如何向学生去讲解呢? 一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回忆性质
诗词创作和斗诗赛诗历来是文人间的活动,属于小众的文学活动,诗词赏读品鉴也是读书人群的小众活动。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将这种小众的活动推广,变为更大范围的大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来,央视与高校诗词专家合作的《中国诗词大会》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开创了将诗词从小众引导走向大众的一个成功范式,成为现象级的文化节目。作为一直参与这个节目的命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