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北宋名臣范仲淹将这句铿锵的誓言嵌入洋洋洒洒的《岳阳楼记》,他已经在碧波万顷的洞庭湖畔,矗立起一座千年不倒的精神坐标。 范仲淹勤学笃行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作为励志的范本。这位幼年丧父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为了不受干扰,他曾在一座山寺中寄宿苦读。每天早上,他都要煮上一锅稠粥,待粥凉后,划成四块,再拌上几根咸菜,便是自己一天的口粮。千年以
庄子说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今译 “什么叫做和之以天倪?就是说以‘是’调和‘不是’,以‘然’调和‘不然’。‘是’假如果真是‘是’,那这个‘是’一定不同于‘不是’,也就无须辩论;‘然’假如果真是‘然’,那这个‘
“大清”是继“大元”之后,又一个由非汉民族作为统治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也是中国传统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历史的延续,其实就好像一条河,下游的河水里,总有上游的水分,大清之于大元、大明当然不会例外。 征服王朝 比如大清之于大元,可以类比之处甚多。大元的统治民族是蒙古族,大清的统治民族是满族。在谈“大元”王朝时,笔者曾经指出,元朝的制度是“一国多制”、夷夏并用,元朝的文化仿佛金戈铁马、万顷草
《大唐西域记》第七卷《婆罗痆斯国》中记载了一个烈士池传说。故事讲的是一名潦倒男子路遇一位修仙隐士,依隐士所托为其护持坛场,本应遵照约定,在一夕之内,无论遭际如何,都不能声言。可恰恰在夜尽天明、修炼将果之际,男子受幻象打动,惊叫出声,隐士的仙法当即随之破灭,最终,隐士修仙未成,男子羞愤而死。 烈士池传说在唐代以后敷演出不少文本,牛僧孺(《玄怪录·卷一·杜子春》)将这一情节化用在名为杜子春的青年男子
时至今日,焦虑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充盈在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对于古人而言,也有他们普遍的焦虑。保有令名亦即美好的声名,是大多数人的共同追求,如何才能拥有并保有令名,也就自然引起对声名的焦虑。声名的焦虑实又源于对不朽的焦虑。有关“不朽”的讨论,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前549),晋国范宣子和鲁国叔孙穆叔展开的一段对话: 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
中国历史上名楼众多,迭有兴废。究其兴废之迹,主要关系地理形势和人文积淀两方面:处于形胜之地,登临者留下传世的逸事名篇,楼便愈增名声光彩,相反就遭冷落。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在某一历史时段,楼阁的地理位置未变,但在舆图的坐标系中发生了位移;登楼者的身份、意识因之变化,登临之作的视角、风貌亦呈现不同,两宋时期的多景楼及其登临之诗便是如此。 多景楼在宋代的三次重建 多景楼始建于北宋,相关记载较早见于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钱锺书评赏】 《老子》第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按二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苏辙《老子解》说一四章云:“状、其著也,象、其微也;‘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皆非无也”;吕惠卿《道德真经传》说二一章云:“象者,疑于有物而非物也……物者,疑于无物而有物者也。”作者注者
自雍正元年(1723)置沙州所、三年(1725)升沙州卫以来,清代地方官吏和文人学者开始逐渐关注敦煌,而兴味所集,借诗吟咏,亦蔚然成风,赓续不绝。作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汉唐名郡,清人在对敦煌进行吟咏时的关注点,绝大多数聚焦在千佛洞、月牙泉、鸣沙山等历史文化遗址方面。而道光年间曾任敦煌知县的许乃穀,自然也不例外,但相较之下,他的敦煌诗,却又别具特色与价值。 许乃穀其人 许乃穀(1785—183
明清科举考试以八股文取士。吴敬梓在第一回中借王冕之口说出了他对这一考试制度的担忧:“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他认为读书人为了考试成功,年复一年沉浸于八股文写作的揣摩练习中,遗忘和抛弃了“文行出处”的立身之本。文和行出自《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出和处则出自《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文是学问,行是品
《咬文嚼字》是一本寓学术于趣味之中的语文刊物,它将一个小众学科的语言文字杂志,办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深受圈内外人士的喜爱;而从根本上说,它又是一本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读物,对于传播语文知识,纠正语文差错,颇具权威性与指导性。最近,《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3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多数切中肯綮,具有启发意义。唯有第六条“误让岳飞自称‘鹏举’”似或考虑不周,亦有可以“咬嚼”之处。其文简要,具录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课文《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故事。文中孙权劝语“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当涂”,教材编者释作“当道,当权”,用作动词。由于教材注释简略,也没有更多的训释和相关背景材料的说明,故在“当涂”一词的释读上不时引来一些争议。这些争议或来自一线语文教师的课后研讨,或见诸网上读者的交流,甚至还出现在语文期刊的质疑文章中,因而它事实上造成《孙权劝学》这篇故事在阅读或
变文是敦煌文学的一种形式,以韵散兼备、讲唱结合为特征,现存的篇目基本收录于今人整理校点的《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续编》等书中。从内容上看,这些变文大多演述佛教故事,同时也有历史故事、英雄事迹等。其中,《张义潮变文》《张淮深变文》两篇,以唐代边塞战争为主题,讲述当代英雄事迹。张义潮于宣、懿两朝收复以敦煌为代表的河西失地,受封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张淮深是张义潮之侄,在后者奉诏入京后执掌归义军
桃原产于中国,广泛栽植于大江南北,考古资料显示,在新石器时代,浙江、云南、新疆等地就有桃树生长。 桃树果实多、大、甜,先民喜爱采之为食。美味的桃子为食物稀缺的人们提供了果腹之需,被誉为五果(桃、李、杏、枣、栗)之首。当雨水一点点润开了桃花,引领出大地的万紫千红,世代生息在季风气候区的先民就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古人常将美好的观念和情感附加于所熟悉并喜爱的物象。桃在物质世界的每个美好瞬间都清晰地留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