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中国文化的峰峦,我们会看到三座高标崚嶒的楼阁,它们就是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和江西的滕王阁。明人唐枢在比较黄鹤楼和岳阳楼时说:“岳阳楼胜景,黄鹤楼胜制。”而坐落在赣江边的滕王阁,高耸入云,翘脊飞檐,背城临江,可以说兼具岳阳楼之“景”和黄鹤楼之“制”,名列此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在沧桑的岁月中,滕王阁像一把时间的标尺,更像一枚历史的书签。 滕王阁的兴建要追溯到初唐,其所以得名,是因为它的修建者
庄子说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今译 长梧子说:“连三皇五帝听到了这样的话都会感到疑惑,孔子又怎么会理解呢!况且你也太操之过急了。这就像你刚见到鸡蛋,立刻就想得到报晓的公鸡,刚刚见到弹丸
在多种“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元朝都开始于1271年,其实这很奇怪。1271年,是蒙古大汗也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至元八年。在此之前,忽必烈用过的年号,还有始于1260年的中统;忽必烈之前的大蒙古国大汗,还有铁木真、窝阔台、贵由、蒙哥,忽必烈则是蒙哥的弟弟。这些最简单明了的史实说明了元朝是从大蒙古国的母体中脱胎而出的,理解元朝的历史,要从大蒙古国说起。 一代天骄 大蒙古国的创始人,是蒙古乞颜部首领、一
真知往往非直线伸展,而是弯曲甚至是折向的,曲径通幽,非一望可知。特别是文学作品,其艺境、情趣以及作者艺术匠心之幽微处,多是深藏于语言文字之中,有时甚或是隐含在语言文字之外的。圣叹阅读过细,长于开掘,能于灵眼觑见之时,即以灵手抓住,遂生发出一段快人快语的妙文来。 其中最负盛名者,当属《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评点,堪称其为先生殚精竭虑的经典杰作。兹略举一二例: 读《西厢记》,“寺警”“赖婚”是
日本文献里对羽栗翼的记载寥寥数语。他是唐日混血儿,生于长安,十六岁随父亲赴日,以聪颖见称,多所通涉,曾出家为僧。朝廷惜其才,令之还俗。他作为遣唐使准判官出使大唐,且兼任敕旨大臣,回国后献上历法,曾奉敕炼朴硝,后任内药正,兼侍医,官至正五位下,八十岁寿终。他将近六十岁才被任命为遣唐使,之前的经历不见记录,多半是因为出使才还的俗。他做的大事也许不多,其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公元7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各具绰号异称,这些五花八门的群体绰号、诨号,是历史时期独特的人文地理现象,多见于社会秩序动荡、地域文化差异显著的时代,反映出中国人国民性的时代更迭与地域分化。 “貉子”与“伧楚”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人各有绰号。《魏书·司马睿传》载:“中原冠带呼江东之人,皆为貉子。”貉子又名狸、土狗、土獾等,外形如狐,体肥短粗,四肢短而细。蜀汉大将关羽水淹七军,围困曹仁于樊城。吴主孙
云岫(1242—1324), 号云外,别号方岩,俗姓李。芙蓉道楷七世法孙,属青原下十八世。其法系为:芙蓉道楷→丹霞子淳→宏智正觉→自得慧晖→明极慧祚→东谷妙光→直翁可举→云外云岫。今据陈著《天宁寺主僧可举语录序》(《本堂集》卷三十八)等诗文,可知云岫的老师法名为可举,字直翁,元至元十三年(1276)住持明州天宁寺。《宋代禅僧诗辑考》辑得其诗12首。其中如《子元住白云庵侍母》: 梁国踟蹰望白云,何
《牡丹亭》与明代曲坛的“汤沈之争” 明代汤显祖的传奇作品《牡丹亭》自问世之日起就广受赞誉。与汤同时代的戏曲家吕天成盛赞:“杜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魂。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又称汤显祖“搜奇八条,字抽鬼泣之文;摘艳六朝,句叠花翻之韵”。王骥德亦称《牡丹亭》“妙处种种,奇丽动人……布格既新,遣词复俊,其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蹊径,技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行旅诗的源流 据《北梦琐言》记载,晚唐诗
李贺的故乡在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即今洛阳市宜阳县,“其地依山带水,有南北二园,桑竹丛生焉”。据统计,在李贺现存的233首诗中,书写故乡的诗有40首,体量不小。李贺书写故乡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 第一个时段是他饱受谗言之苦,无缘进士而归家。李贺因小人谗害,言其需要避其父“晋肃”的名讳(与“进”谐音),无法参加进士考试,韩愈为其作《讳辩》亦无济于事。此时期的诗作如《咏怀二首》《昌谷读书示巴童
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羲和死来职事废,官不求贤空取艺。昔闻西汉元成间,上陵下替谪见天。北辰微暗少光色,四星煌煌如火赤。耀芒动角射三台, 上台半灭中台坼。是时非无太史官,眼见心知不敢言。明朝趋入明光殿,唯奏庆云寿星见。天文时变两如斯,九重天子不得知。不得知,安用台高百尺为! 【钱锺书赏评】 白居易《新乐府·司天台》叹:“羲和死来职事废,官不求贤空取艺。……上陵下替谪见天。……眼见心知不敢言。明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收入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是一首歌咏洞庭的名诗。该诗以遥望、远眺为视角,通过运用巧妙的比喻,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将月下的洞庭湖美景跃然纸上。关于诗中末句的“白银盘里一青螺”,“青螺”教科书中给出的注释为“青绿色的螺。这里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而“白银盘”则在各种教学参考书、辅导书及网络资料中均被认为比喻的是“洞庭湖”,笔者则以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根据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平民诗人”,以其诗歌语言平易通俗而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而《琵琶行》则是其中的名篇,唐宣宗李忱曾评其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其影响之广泛。一直到今天,《琵琶行》仍为高中语文教材的指定背诵篇目。然而,关于其中“教坊第一部”的内涵,现行的教材和注本,解释并不准确,甚至还有疏误。这涉及唐代教坊的一些背景性问题,包括唐代教坊的建置情况、乐人体系、乐部组织等。只有将这
莫高窟第323窟开凿于初唐,南北两壁上方绘制着八幅中外佛教史迹画,即佛教传播过程中高僧大德和佛祖圣迹的故事。如《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记载: 南壁上画千佛,中画佛教史迹画西晋吴淞江石佛浮江、东晋杨都出金像、隋文帝迎昙延法师入朝等,下画菩萨八身。 北壁上画千佛,中画佛教史迹画张骞使西域、释迦浣衣池与晒衣石、佛图澄事迹、阿育王拜尼乾子塔、康僧会感应故事等。 除去释迦浣衣池与晒衣石、阿育王拜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