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池作为新课程“化学反应原理”的重点知识,其相关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需要学生结合宏观、微观等多个层次进行理解,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因此,需要通过建构相关概念关系的模型以形成可视化的认知路径去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设计以电解FeCl2溶液为载体,以电解池的模型重构为主旨,依据学情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并辅以数字化实验直观化的展示,以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学科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符号是化学学科特有的语言,能够用简单的符号和公式表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目前,对于在实际语境下探究、探析、翻译化学符号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较为有限。进行这类跨学科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情境下解决符号理解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理解真实语料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视野,并引导学生了解专业领域。 二、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流程 关于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和开放性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以往的教学中对于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的情境通常从“食品”“酸雨”“功与过”的角度,本文则是以实际工业生产中常用的脱硫法为情境载体,从工业脱硫法的应用中探寻二氧化硫的性质,进而从物质类别以及元素价态的角度对二氧化硫进行学习和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该节课的内容选自苏教版必修1专题4“硫与环境保护”
化学概念的深度学习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基于证据的推理分析等学习活动,进行概念的提取、归纳和初步构建,在此基础上理解与运用,并批判性地接收和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问的联系,进行深度高阶思维的学习。该文围绕素养为本,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反应热”教学为例,聚焦以证据推理为抓手,以高质量对话为依托,寻求促进学生关于化学概念的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化
一、大概念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发展进阶 1.大概念的源起及学科大概念的初现 中外学科大概念的源起、落地、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如图1所示。 2.化学学科大概念与主题大概念的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从模糊到具体 理论层面上,大概念是对学科内核心知识问的内在关系及规律的高度概括或交联,揭示学科知识的底层逻辑和核心思想。通俗化理解,大概念是指具体知识背后的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思想或观念,它是对概念间关
一、与化学反应有关的表格数据 表格数据中减量为反应物的质量,增量为生成物的质量,不变量可能为催化剂。容易误解为反应前质量为反应物的,或反应后质量为生成物的,不论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的质量都应该是表格数据的前后变化量。还应注意变化量的含义。 例题1 (2023年无锡)柠檬酸( C6H8O7)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向4份等质量、等浓度的柠檬酸溶液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充分反应,4次实验
所谓盐是指能电离出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盐与酸、碱相比,其组成复杂、种类繁多,且性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为此进行分类整理有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复习中理解记忆,熟练掌握盐的性质知识。在掌握盐的性质中,学生应多加练习,巩固盐的性质的知识点。 一、熟记盐的溶解性 由于盐能否溶于水会直接影响盐的化学性质,尤其是对盐与碱、盐与金属单质、盐与盐之间的反应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复习时必
一、基础型 一般是考查气体制取的相关基础知识。 例题1 在实验室中,一般都是根据所需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来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气体。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纯净氧气所需的装置代码是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 (3)制取二氧化碳所需药品为____。 (4)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B装置可随时控制反应发
一、变质的来由 如果氢氧化钠溶液(固体)敞口放置于空气中,则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其部分或全部变质。 二、变质的检验方法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足量稀盐酸,如产生气泡,已变质;无明显现象,则未变质。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钙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则已变质。或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则已变质。 例题1 实验室有一瓶长时间存放的氢氧化
一、有关碱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不一定” 1.碱金属单质不一定可保存在煤油中。碱金属单质一般可保存在煤油中,但由于金属锂的密度(0. 53 g/cm3)比煤油的密度(0.80 g/cm3)小,因而金属锂不能保存在煤油中,只能保存在液态石蜡中。 2.在加热条件下,碱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能生成过氧化物或超氧化物。如Li与O2反应只能生成氧化物(Li2O)。 3.碱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一定显+
“化学反应速率”不仅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且也是各级各类考试常考的考点。因此,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判断 与直流电源正极相接的电极为电解池的阳极,与负极相接的为阴极。 例题1 (2023年高考湖北省化学卷)我同科学家设计如图1所示的电解池,实现了海水直接制备氢气技术的绿色化。该装置工作时阳极无Cl2生成且KOH溶液的浓度不变,电解生成氢气的速率为xmol·h-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电极反应式为:2H2O +2e =H2↑+2OH B.离子交换膜为阴离子
物质的量(符号为n)是表示微观粒子集合体的物理量,它是在实际应用中常需计算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
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是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对学习和研究化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对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进行归纳,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在元素周期表中,除第一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从1s1开始,以1s2结束外;其余各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总从是从ns1开始,以np6结束。且各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
一、饱和一卤代的命名 主要为选主链、编号码、写名称,即选择连有卤素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从离卤素原子最近一端开始给主链碳原子编号。
一、探究滴定过程pH变化曲线的模型建构 强碱(或强酸)与弱酸(或弱碱)反应曲线上各点成分粒子浓度的分析。
结构化学部分高考题目考查内容为:①核外电子排布,包括基态(激发态)原子电子排布式(或轨道表示式)、I1(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等;②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VSEPR(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分子空间构型、极性、分子间作用力等;③晶胞结构与性质,包括常见晶体的堆积方式、配位数、晶胞计算、晶体类型及性质比较等。这三个方面在高考题中呈现出“由易到难、层级递进”特点,晶
化学平衡常数考题一般涉及较为复杂的分析和计算,本文简析几个解题技巧,期待给予学生解题一定的帮助。
图像题是近几年来高考中的高频题型,图像分析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及信息转化思想。笔者以HCl与NaOH、Na2CO3、NaHCO3反应的图像为例进行探究,进而迁移推广,推知HCl与Na2S、NaHS、NaOH、Na2SO3、NaHSO3反应的图像,体现了化学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有效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将以2023年中考化学试题为例,说明其常见题型及考查方式。 一、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考查 例题1 (2023,湖北宜昌)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蔗糖溶于水后总质量不变 B.浓盐酸敞口放置质量减小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溶液质量不变
高考工艺流程题常以工业生产、社会热点、科技前沿为命题情景,体现无情景不命题的思想。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试题中反应条件的选择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考查。 一、温度的控制 化工生产工艺中温度控制的作用及温度选择见表1。 例题1 (2015年福建卷节选)工业上用铝土矿(主要成分为Al2O3
盐类水解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总结如下。 一、热的纯碱溶液可去油污 油污属于酯类,难溶于水,纯碱在加热条件下水解: 加热促进CO32-的水解,溶液碱性越强,去污能力增强。因此,产生的OH -促进酯的水解,生成可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 二、盐溶液的配制和保存 配制FeCl3溶液时,通常将FeCl3晶体溶于较浓的盐酸中,然后再加水稀释至所需的浓度,溶于盐酸的日的是防止F3+发生水解反应
学生初三学习了酸、碱和盐,高一学习了电解质,高二学习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还有差异,为了衡量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又学习了电离常数,并应用电离常数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习进阶。由于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平衡本身比较抽象,所研究的几乎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分子、离子间的反应与平衡的情况。应用电离常数,能从定量的角度,推理判断,突破难点,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化学平衡(特别是等效平衡)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重难点,而假想中间态模型是解答等效平衡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提出假想中间态模型,构建不同投料比、不同状态下的假想中间态模型,用以分析并快速解答化学平衡中的比较类问题。 一、假想中间态模型的适用情境 对于同一个可逆反应,以不同投料比或在不同状态下进行投料分别建立平衡,可通过构建假想中间态模型比较最终平衡状态各物理量(百分含量、转化率等)的大小关系。运
电化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重要应用之一,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将原电池和电解池中相似的知识点混淆,相关复习难点突破策略列举如下。 一、打通原电池与电解池原理的隔阂 学生在高一学段已经获得“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模型,并将其内涵总结为“升失氧化、降得还原”;在高二学段则存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章节中分开学习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复习过程中若不能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如图1所示),则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