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量词“扇”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一个范畴化过程。量词“扇”的语义特征是[+平面][+可开合],表示“门”类物的名词性成分是“扇”范畴的原型,位于范畴中心。“扇”范畴从中心成员开始向外扩展,经过近距扩展、远距扩展而至边缘成员,形成一个具有层级性的连锁性链条。“扇”范畴的近距扩展主要体现为由表母体物到表相近物,大致包括四类:可开合的硬质平面物、可开合的软质平面物、面积较大的硬质平面物、可分合的
摘 要:两岸语言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但相关研究滞后问题十分突出,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愈发凸显。首先对近年来海峡两岸的语言融合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其中,语言事实的发掘涉及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理论研究的进展体现在对融合度及其他相关理论的思考及探索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峡两岸的语言融合研究。不仅明确对两岸语言融合研究的应有认识,而且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摘 要:出版于2003年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和2012年的《两岸常用词典》中对台湾特有词语的标注变化,反映了台湾特有词语在大陆的融入状况。通过对台湾特有词语在大陆融入情况的分析,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台湾特有词语已经完全融入大陆,成为日常使用的普通词语,其标志是这些词语被《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第二层次,台湾特有词语的融入接近完成,但目前还未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三层次,台湾特
摘 要:社区语法大体是指因社会背景、语言环境、语言政策等不同,主要用于某个或某些华语社区而很少见于其他社区、具有本社区特点的语法现象。在社区语法视角下,从共时描写、历时考察、横向对比三个方面,对台湾地区形容词“杀”的语义和用法进行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全球华语的视角出发,探究台湾地区词语的语用、语法及其独特性,并对社区语法的差异与融合等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社区语法;台湾“国语
摘 要:通过在线语料库检索与有限历时语料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台湾地区新闻标题语言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面广量大的简缩形式,二是生动活泼的谐音双关手法,三是中英文夹杂和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四是别具一格的遣词造句等。通过对海峡两岸新闻标题语言的比较,不难看出,两者的语体风格体现出一定差异:大陆总体上是通俗浅易,台湾总体上是古朴典雅;大陆规范正式,台湾灵活变通;大陆倾向于“引进改造”,台湾多采用“拿
摘 要:自《公羊传》《谷梁传》以来,大多数学者都将“陨石于宋五”的“五”解释为表名量的“五块”。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上古汉语的普遍语序规则的。从语义上看,“名+数”语序凸显的是数量而非名词。“陨石于宋五”符合上古汉语数词表动量的普遍语序,而不符合数词表名量的普遍语序。按照上古汉语的语序规则,“名+数”之间是不能插入修饰谓语动词的处所状语的,因此,如果“五”是表名量,其语序应该是“陨石五于宋”
摘 要:基于古籍文献材料,对“卷”的常用义项予以考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卷”的语义演变脉络进行梳理。以隐喻、转喻理论为指导,从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构拟出“卷”的语义演变路径。研究显示,“卷”从上古汉语的“膝盖弯曲”义,到当代汉语的“内卷”义,代表了不同时期语义网络的原型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同一词语的各个义项演变为一个语义网络系统,不同时期的词语因聚焦和凸显中心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义项作为其原
摘 要:从1949—2023年《人民日报》中共检索出78个“正中下怀”用例,根据对这些用例的分析,并参酌其他报刊的一些用例,可以发现,“正中下怀”可以用于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但更多的是用于第三人称视角的叙述,而且用法也更为丰富多样。将其与明清小说以及20世纪前半叶报刊中“正中下怀”的用法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当今“正中下怀”的用法是传承有绪的。在此基础上,对有关“正中下怀”用法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摘 要:职业称谓词是从职业身份角度称人的词语,绝大多数与社会中的职业一一对应,但也存在少量同义现象。同义职业称谓词主要产生于造词层面,由于职业的相关语义角色较多、汉语同义词素较多而形成。在语义角色丰富程度、词义专一度等语言因素与社会规范政策的影响下,同义职业称谓词呈现出使用频率差异较大的现象,以及词义、语境发生分化的情况。在历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新词的收录、主副条目的更替、释义的调整,都体现出
摘 要:形声是汉字最主要的结构类型,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基于繁体字形认定的形声字共有123个。其中,形声字的声符在现代规范汉字中依然能起表音作用的有84例,而随着语音的演变和汉字形体的变化,声符已丧失表音作用的有39例。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这些形声字形体由古到今的变化,并从共时的角度作归纳统计和系统分析,有助于深入认识汉字构形的基本规律,从而切实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师范生的识字教学能力。
摘 要:基于国际中文线上教学互动分析框架,以《HSK标准教程(三级)》系列微课为研究对象,分析国际中文微课的课堂互动行为和辅助互动行为。研究发现,该课程互动框架思路清晰,非言语类互动设置得当;与此同时,思考时间的安排相对有限,个性化互动环节有待加强。由此尝试探索提升国际中文微课互动性的主要策略:将宏观模式与微观设计相结合,增强互动过程的直观性与情感性,增加个性化的人机交互。希望通过这一个案研究,
摘 要:在国际中文教材多模态、立体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符际互补理论关注不同模态的符号信息如何在语篇中进行互动,是多模态语篇分析的重要工具。基于该理论框架,对不同年代、不同课型的中医汉语教材进行图文模态的宏观描摹和微观例析。考察发现,中医汉语教材的图文模态在整体上形式比较丰富,但在具体教材中较为集中;图文符号互动性高,但在一致性、相容性和突出性三个维度仍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