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言文字学文献不仅在中华文明历史传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今天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语言文字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有利于学术研究者和广大读者亲近经典、阅读经典、传承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严谨、规范的整理成果也为未来的数字化出版做好了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作为工具书的效用。语言文字学文献的整理,必须重视古籍整理的规范,尊重文献本身的特性,切合目标
摘 要:祁东方言保留了一定数量的近代汉语词。选取祁东方言中常用的且比较特殊的18条近代汉语词,阐释这些词语在方言中的意思,并找出它们在近代文献中的用例。研究发现,它们有的直接承传于近代汉语,无论是词形还是词义都保持一致,有的词语则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后者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义项分合不一,存在交叉现象;二是词义发生转移,两者的所指有所不同。深入探讨这些近代汉语词,对于祁东方言的词汇研究、湘方
摘 要:重庆合川方言属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该方言有多种小称形式,其主要功能各有侧重,但均可表小指爱。重叠的主要功能为转指、转类和成词,合川方言表小称义重叠词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表小的重叠词数量少,表义功能也较弱;二是几乎所有的重叠词都带有喜爱、调侃或轻松随意等语义色彩。在过去某一时段,重叠应为合川方言双音节词主要的小称手段,并且层次较早。 关键词:合川方言;重叠;小称;指爱;表义功能;“儿
摘 要:黄骅方言“V上”结构中的“上”,可以表示受事对象逐渐消失义。从句法特点来看,“V上”是一个自主结构,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其中涉及到的受事成分以前置于动词为优势。从语义制约来看,该结构中的受事对象是有指的,具有数量特征,数量在动作行为影响下从有变无。从搭配对象来看,与“上”搭配的典型动词主要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消耗类动词和去除类动词。 关键词:黄骅方言;“V上”结构;“上”;消失;受事对
摘 要:商周青铜鬲器名用字多样,与器物的对应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青铜鬲器名用字形、音、义的全面考察,可知“彖”“豕”为“彝”之假借;“齍”表示青铜鬲为“祭祀盛食”之器;“”为“鬲”字异体。商周青铜鬲器名用字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与器型也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量化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青铜鬲器名用字的具体差异及其成因。 关键词:青铜鬲;自名;器名;时代性;地域性;器型 一、引言 可以说,
摘 要:单字为训作为注释语料中最常见的训释方式,在本质上反映了古人是如何通过心智范畴的建立来认知世界的。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从语义框架、原型范畴和边缘范畴、语义场焦点分布三个方面,对单字为训注释语料进行研究。以《吕氏春秋》高诱注释中的“止”为例,当“止”作为训释词时,凸显的是其原型特征即“停止”义,或者说是其核心义;而当“止”作为被释词时,则展示了“止”的语义框架中的部分概念槽与填充项。在部分—
摘 要:运用构式理论与韵律语法相关理论,对“何O之V”构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构式中,“何”位于O之前,作定语修饰O;而“之”处于O与V之间,作为衬音无实际意义。“何O之V”作为一个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语法化为一个构式。“何O之V”的能产性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点,之后逐渐降低;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在文言等特定历史语境中运用,其他语境中很少出现。同时,该构式具有两种语用功能:委婉表
摘 要:石刻文献是文字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元代石刻也是元代文字研究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其俗字数量庞大,来源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元代石刻俗字的文字学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为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为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为现行文字改革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元代;石刻;俗字;文字学;研究价值 就目前来看,
摘 要:综合运用文献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相关知识,对“敁敠”的本字、词义、书写形式进行考辨。它最早出自郭象《庄子注》,意思是“玷(拈)而捶(揣)之”。本字当作“拈揣”,后世更换形符及声符而形成“敁敠”,表示“用手称量”义,引申为“心中斟酌、考虑”。由于其本义属手部行为而写作“敁掇”“敁挆”“拈敠”“拈掇”“掂掇”等;又因各地方言不同,形随音变,遂产生“点掇”“掂对”“掂兑”“掂夺”等写法。同时,
摘 要:关于Z变音合音成分的本源字问题,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主要有四种观点:“子”后缀合音说、“儿”后缀合音说、“头”后缀合音说、“子”“儿”混用说。对这些观点进行理性反思和简要评述,阐明它们在论证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方言文献与语言事实,从后缀“子”“儿”的空间分布、语法功能、语音形式等方面,对Z变韵的合音后缀进行分析。研究显示,Z变韵的合音后缀应是早期“儿”及“子”的早期
摘 要:从交际互动视角出发,对语气副词“怪不得”的评价功能进行探讨。“怪不得”话语的因果类型可以分为常态因果和异态因果,前者包含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后者则负面评价倾向突出。“怪不得”的评价差异也体现在文体方面,新闻媒体中以正面评价为主,文学作品和社交网络中则负面评价明显。同时,对“怪不得”的句法、语义、语用进行全面考察,揭示语言资源在其评价表达中的调配情况。就两者的关联来说,反预期是“怪不得”评
摘 要:在称呼语的使用方面,古人往往会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并表现出鲜明的阶级属性或文化阶层属性。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也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中批判“称谓之不古”现象,而在《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中,也出现了不顾现实身份而任意改变称呼语的描写。称呼语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属性,
摘 要:电视剧《父母爱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一个军人家庭的爱情和生活故事。剧中的台词语言贴合人物身份,增强了故事的质实感和烟火气。该剧台词除了具备一般电视剧台词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之外,在方言使用、俗语谚语的运用、政治军事词语的跨域使用方面尤为突出,为电视剧的成功播出起到重要作用。对这些特点加以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其语言的特殊魅力和艺术价值,而且对以后电视剧的制作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 要:中文和中医同属于中国文化,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背景下考察中医文化教学,既需要遵循国际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还应考虑中医学的专业属性。国际中文教学中的中医文化具有不同的主题类别和呈现方式。依据《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同时参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划分,从中医的专业性和文化的层级性两个向度,对中医文化的知识内容与元素作出合适的定位,并且提出中医文化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