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地方言中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读音不符合古今对应规律的“特字”,山东方言亦然。根据《山东省志·方言志》的调查材料,山东方言中分布地域较广的特字,约占调查字数的6%。在明确特字判定标准的基础上,对选定的特字进行了语音上的分类。然后,着重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与古音来源有关,这种类型又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切韵》系韵书失收又音,因而与字的古音地位不合;二是后起字形字义与古已有之的字
摘 要:今天的汤阴方言中,古知庄章组声母与精组洪音声母合流,读为[tʂ tʂh ʂ]或[tʃ tʃh ʃ]。结合周边方言的共时考察,可以发现,汤阴方言知庄章组与精组洪音合一,是在知庄章组开合口归为一组并与精组对立的前提下演变而来的。通过梳理《中原音韵》《青郊杂著》《交泰韵》等韵书知庄章组声母的情况,大致确定知庄章组声母合一发生在明代。汤阴方言知庄章精(洪)组声母合一,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周边合一型方
摘 要:一百多年前,河南信阳地区有大量百姓迁徙到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形成了众多的河南话方言岛。其中,江苏省有四个县的方言岛今天存在入声,这些入声读[ʔ5]调,带喉塞尾,有可能是受吴语和江淮官话的影响而新产生的。入声借入时,当地强势方言需有[ʔ5]调,河南话方言岛需有[55]调。[ʔ5]调的借入会带动其他短促调一起被借入,在借入后都读[ʔ5]调。此时,如果河南话方言岛内仍然保持[55]调,
摘 要:旅顺口区位于大连市的近郊,旅顺方言与大连方言同属胶辽官话的登连片。利用实验语音学方法,描写旅顺方言的单字调格局,研究显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依次为42、24、213、53。通过设计单字和双字听辨实验,分析旅顺方言阴平调变异的情况,预测旅顺方言的阴平调和去声调未来有合流的趋势,并对阴平调演化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旅顺方言;实验语音学;单字调;阴平调变异 近些年来,我们参与
摘 要:在王宁汉字构形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战国时期晋系金文的异体字形进行梳理,并探究其形成原因。据统计,晋系金文异体字头共计201个,异写字176组,异构字32组。其中,“造”“梁”“明”等7个异体字组,既有异写字,又有异构字。异体字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汉字发展的基本规律、汉字的表意性质、民众的审美心理、构件形体相近、书写者的书写习惯与书写材料等。 关键词:晋系金文;战国时期;异体字;异
摘 要: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1、VP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1而VP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中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结构助词“之”置于主谓结构“NP+VP”中间,形成体词性偏正结构“NP之VP”,相当于现代汉语“NP的VP”。该结构在句法上只能分布于主、宾位;
摘 要:焦竑是晚明杰出学者,著述颇丰,其读书札记《焦氏笔乘》涉及训诂的内容尤为丰富。从训释内容来看,有考订文字、训释语音、解释词义、考证名物、分析句读、考据文献、纠正旧注之误、评析前代训诂著作等。从训诂方法来看,焦氏通过沟通语音、比例互证、引证文献故训、形音义结合等方式通释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著训诂和传疏训诂之不足。同时,《焦氏笔乘》中的训诂资料大都零散不系统,也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
摘 要:学界以往通常将体词性偏正结构划分为粘合式与组合式,认为二者主要是组合方式不同。实际上,粘合式与组合式在本质上反映了定语与中心语不同的句法、语义关系。根据各自的语义角色,粘合式与组合式的定语成分进入DP短语的不同位置。粘合式定语生成在中心语的补足语位置,表达最本质的属性。组合式可以细分为三类,其中,“的”字结构作修饰语时,生成在中心语的附加语位置;指示词(+量词)、数词+量词、量化词,生成
摘 要:“有+VP的NP”和“有+NP+VP”结构之间存在互相变换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变换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以“VP的NP”结构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自指和转指的“有+VP的NP”向“有+NP+VP”变换的语义限制条件,得出以下结论:“有(VP的NP)转指”都可以变换成“有+NP+VP”结构,对NP的语义没有严格的限制;同指性“有+(VP的NP)自指”均不能变换成“有+NP+VP”;限定性“有+(
摘 要: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成果颇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其中,有五个问题值得格外注意:一是语料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全面性;二是全面收罗概念场成员;三是充分考虑书写形式;四是树立历史发展观;五是在更开阔的视野下考察常用词演变。希望通过这一探讨,能够对今后汉语常用词演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常用词;历时演变;语料;概念场;书写形式;共时分布;语义演变
摘 要:汉语中的述补结构,由于本身的复杂性和语义建构体系的不够完善,历来是语法学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国际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话题—说明”理论的阐述,论证以“话题—说明”框架分析汉语句法结构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程度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的国际中文教学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话题—说明”理论;述补结构;程度补语;时量补语;动量补语;国际中文教学
摘 要: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留学生的培养为出发点,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设计并实施第二语言习得课程教学。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其中,在课前阶段,教师准备材料分享、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中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报告、讨论、辩论等;在课后阶段,布置讨论和评价任务。三个阶段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二语习得课程教学。经过两个学期的实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