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已经从知识的传授转向到生命质量与价值的提升上。现今使用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从内容上来讲,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对生命的感悟,为“教”与“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作为当代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教材文本内容发现、整合、重构关于“生命”素材进行视角,以便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更为语文教学从“教材”走进“生命”,使师生的“教”与“
构建学习任务群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习任务群是把过去传统的阅读教学板块细化为18个任务群,这样就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做了深入设计。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重组的原则 在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按照各个学科所具备的不同要求,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基于此,可通过“卯榫组接,多维耦合”的教学理念,重组并归纳18个学习任务群,为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因体裁等原因,老师在教学上是难以操作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为此,围绕七年级孩子为什么要学习现代诗、学习什么现代诗、怎么学习现代诗三个主问题,我在实践中展开七年级现代诗项目化学习缘起、策略与路径的思考与探究,试图从“抄诗”“赏诗”“写诗”三个项目化学习积极建构指向精神成长、审美创造、思辨能力等核心素养的七年级现代诗项目化学习读写课程。 一、缘起:七年级孩子为什么
在以往传统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只是对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具体能力进行标准、合理的判断与反映,将评价的重点单一放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中。然而单凭分数是不能够判断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能力以及态度等方面。传统的评价方式内容存在较多的问题与弊端,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不能对学生学习效果统一评定。语文学科是一门丰富且多样的学科,利于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基于此,在初中语文
文章中人物关系的构建需要依托细节描写进行具体的展示,在进行文章阅读时,可以对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单个分析,寻找人物之间关系的产生,再结合细节描写,找出人物性格后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动机,再围绕人物的核心关系分析叙事的必然性。细节描写可以让抽象的人物关系具体化,再运用精湛的写作技巧使得人物关系与故事发展形成系统的闭环,并呈现在书面上。 一般而言,作者为加强文章的可读性,在构建人物关系时会将细节描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基石,也是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双翼。因此,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读写相合的实践工作开展的也非常早,理实相证的小学阅文教学体系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固有的理论需要更新,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这就使得重新厘清两者的关系,针对问题结合实例,提供一些必要且详细的指导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研究重要的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教科书作为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载体。[1]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因此,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做好语文教师教材培训是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目标的重要基础。教材培训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理解教材编写理念和特点的最有效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一、统编版语
群文阅读需要对多个有内在联系的单篇文章,进行思维的重组与整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就目前基层学校现状而言,高中群文阅读教学出现很多问题,忽视了群文阅读中的几个要义。 一、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教学课程育人目标 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深远,它有着极其重要的育人价值。在高中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实施目标不能仅仅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提升,而应该着眼于现实的教学目标即课时教学目标,与远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课堂知识的讲解与积累,更离不开课外知识的摄取与整合,其中课外阅读是高中生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高中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主题教学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主题阅读的概念界定 关于主题阅读的具体内涵,艾德勒在其《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从层级划分的角度将阅读分为四个等级,即由低至高、从浅到深可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艾德勒认为,
宋人爱菊,因此常在词中有很多关于菊的描写。李清照便有4首是以菊花为意象入词。这4首菊花词分别是《醉花阴·重阳》《多丽·咏白菊》《声声慢》《鹧鸪天》。在这4首菊花词中,词人并不是在单纯咏物中呈现菊花的芳姿,而是巧妙以菊化己,展开对菊的心灵对话,以一个人的姿态道出物的深深情愫,花、人在情感的幻化下融为一体。在她的笔下,菊花是柔弱忧思的愁品,原本高洁、孤傲的菊花,已然成为一个纤细、瘦弱、缠绵、憔悴的情
从文章学的角度而言,成体系的文章的创作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其中句子作为成文的核心内容,不可忽视。作者在行文时依据自身行文的风格不同,在遣词造句时会有着自身的行文习惯与审美品位。因此,句子的内容与结构是复杂多变的,而为了满足文章结构的需要作者会在文章中加入一些有别于陈述性语句的特殊句子。特殊句子有别于普通句子,自身有很多特点。 特殊句子遵循语法知识的系统性。特殊句子与普通句子都
《壶口瀑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现代游记,以精妙的遣词造句描绘壶口瀑布之盛景,读来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瀑布的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教学时,要注意从审美的角度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帮助学生认识到遣词造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作用。 一、遣词特点 (一)遣词手法 《壶口瀑布》在写景时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更妙的是其中的修饰形容之语极为出彩。 1.比喻 “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中将河比
何为语用?顾名思义,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在阅读类文本中,语用的内容包含语法结构、修辞知识、语言符号、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型”课堂是基于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培养学生语感为核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为目标。 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需要聚焦“语用”,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说”与“写”的行为实践,探究文本的深度内涵。 任何一篇文章
语文课好像若有若无,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体现在散文教学中,为什么呢?为了强调答题规范,如从七上《春》开始几乎每一课都在讲有关修辞手法的套语,讲着讲着感觉乏味无趣。充满审美趣味的美文变成枯燥的技法之学、答案之学,导致七年级原本对学习语文充满激情的学生提前出现课堂失语现象。那么,怎样让学生真正爱上散文?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从审美体验的美学向度具体实施散文教学,师生共品散文、共探散文不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散文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其中老舍和《济南的冬天》绝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价值。老舍先生虽然在济南的时间很短,但是却对济南印象深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他回京以后,根据自己的回忆和真实的感受,倾注了饱满的情感,创作出《济南的冬天》这篇美文,成为描写济南的典范,受到无数读者的喜欢,也给当前的散文研究和教学带来宝贵的资源。 该散文继承了老舍先
作为古体诗的经典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仙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具体呈现,同时也是其游离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体现。在这篇奇秀、伟丽的旷世之作中,诗人通过对梦境中新奇的意象描绘,将洒脱、桀骜、坚韧的文人风骨赋予其上,在亦真亦幻中把梦境与现实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带给读者如痴如醉的独特审美体验。从诗歌内涵上讲,诗人以“虚”就“实”,采用比兴手法托梦言志,并以雄奇的艺术构思表达了对梦境痴醉与现实无奈的矛盾
戏剧文学与小说文学不同,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通过“演员”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演绎,结合音乐、布景等要素来展现[1]。在语文教学中,对戏剧文学的教育自然不能如同“导演”般将文本内容搬上舞台或荧幕,但是结合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互动中发挥想象与思想,可以激活学生对文本的直觉感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自省思考,使得戏剧阅读走向具体、理性。 一、戏剧文本中的语言想象表征 人们的语感通常
“要素”和“要素间的联系”是结构化理论的具体呈现方式。在结构化理论与教学的关联方面,教学的结构化即是将“要素”和“要素间的联系”作为剖析文本纹理的切入点,通过梳理“要素”对文本主旨、情感、理论的推进脉络实现对文本的结构化解读。因此“文眼”概念在文本中的作用似乎变得顺理成章。“文眼”是对文本进行结构化解读时必须掌握的关键要素,是把握文本主旨、艺术特色和情感意蕴的肯綮。为此,在以结构化理论为支撑的基
从新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内容来看,在比重方面初中语文教材有意加强了古诗词的占比,再次提升了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古诗词是初中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古诗词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国古诗词中的音韵、炼字和诗眼等都是关键词的使用手法表现,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关键词教学法具有多元的意义。 一、关键词分析法阐释 (一)关键词分析法的定义及内涵 1.关键词分析法的
《诗经》里的《王风》故事虽然并不为太多人所熟悉,但由演绎来的“黍离之悲”却是诸多文学研究者耳熟能详的话语。人们常常借用“黍离之悲”来描述人悲悼家国的情怀。从《诗经》往后千百年,另一首词也唱出了“黍离之悲”的景象,而且相对于《王风》而言不惶多让,这首词就是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选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根据考证,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彼时宋朝遭受异族
写“路”的文章不少,其中也有值得认真琢磨的名篇。但是对于冯至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而言,这一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文本,主题不是写路,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篇意境含蓄、韵味隽永的美文精品,极能体现冯至散文诗意和理趣结合于一体的特点。[1]但是在笔者看来,路依然是文中的一个重要的对象,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路,那这篇文章的意境就体现不出来,甚至逻辑都有可能是不通的,因为如果没有路,那这个消逝了
在诸多现代诗人当中,穆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其思想艺术及其作品,都代表着现代诗人的较高水平。在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当中,引入了其《我看》这首诗。在整个单元当中,这首诗的地位是独特的,它虽然没有《沁园春·雪》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伟人抱负与情怀,也没有台湾诗人因为游离在外而表现出来的游子情感,但是却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关于生命的体验。关于这一点,早有人评价:《我看》这首诗歌当中所表现出
叶圣陶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每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文本间具有互文性。所谓“互文”,就是在语言、修辞、主题、结构、意象等方面与教材文本存在着引用、模仿、借鉴、换化、颠覆等关系的文本。“互文性阅读教学”所展现出来的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有意识地引入相关文本,在互文文本群的及时补充,相互映照下,引导学
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思维是全息的。部分是整体的缩影。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言断句节选部分必须遵循对整体选文理解的基础上。解答文言断句题,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通读全文,在对文言文文本的完整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意,建立文言选段语境。文言语感是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古文语言文字敏感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基于全文的理解,对文言断句语段,凭语感初步断开容易的句子,进行初步的文意梳理。 现代汉语继承了古
高考语文的备考中,文言文阅读的复习花费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可每次的考试下来,得分情况非常不乐观,尤其是两道翻译,有时“惨不忍睹”。表面上看是因为文言文文本材料离我们的学生久远,不容易理解读懂,实际上是学生不够重视,甚至可以说不重视我们的课本学习。多年的备考经验让我们意识到,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文本来自课外,但涉及的文言知识点绝对来自课内。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那就
每当到中考语文复习,老师总感觉语文知识太多太杂,无从下手。其实复习教学的功能在于对已学知识和能力的检测、巩固和提高。有的教师对学生复习训练的结果不予重视,不加反馈,训练题的讲评只对答案,不究过程。学生解答正确,教师便心满意足,不去追究和指导学生怎样得出这个结论,舍弃了最有价值的“怎样”(即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复习教学达不到“使学生掌握规律、方法”的高度。 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不是要生硬
近年来,南京中考语文质量检测单位在指向综合的试题命制上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尝试。在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背景下,分析其中的营养成分,有利于改进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语文教学生态更健康地成长。 一、设置主题情境:指向综合性学习 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命题人为了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语
作中一种教学理念,“全景式”教学是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以新课标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目标为指导,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对文本进行系统性、全方位解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全景式”教学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并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对文本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进行重组、整理和归纳,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桃花源记》创作的基本概述 (一)《桃花源记》创作时间概述 关于《桃花源记》的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1],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普遍有所欠缺。因此,笔者以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总结了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两种策略。 方法一: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质疑、求证、判断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探索之路尚存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不能行之有效地付诸教学实践,实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设置初衷。为此,本文重点从教学设计角度,对路遥先生《平凡的世界》一书进行教学实践的研讨。 一、教学书目确定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学实践有效开展的前提。因此,有效的确定对象书目和辅助书目是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一)《平
统编教材从三年开始,每一册都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原来“重读轻写”的现状,加大学生语言表达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实现读写相融。对于这样特殊的单元,怎样施教才能落实语文要素,实现阅读与习作教学一体化呢? 一、前后观照,教学内容整体把握 习作单元有别于阅读单元,在编排上围绕语文要素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对于习作单元的教学,教师要整体观照单元内容,从整体上建构单元的教学
在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中,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真正有所成长,相关教育部门提倡将语文课的学习打造成生态语文课堂,并让学生在生态语文课堂中找到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而说明文的学习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如果在给学生讲解说明文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文中的语言及多样的表达方式,将无法成功打造出生态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在为学生上课时应该更加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一、篇目介绍与教法构思
“问题引领,说写结合”其目的就是将学生口才培养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逐步形成了较为切实可行的训练模式。该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教师针对每次作文训练的主题,从训练目标和学生实际写作水平出发,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讲述、演说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激励、相互影响来训练口语和写作能力的过程。其中问题的引领是关键所在,直接决定了“说”和“写”两个后续工程。 【问题引领的原则】
作为初中统编教材语文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是通过课型的区分途径以实现教学功能的过程。关于“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具体界定,学术界的注解基本上从体系结构、参与者、运用场景和教学目标等对其作出界定。有界定是这样来概括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学生共同推进构建的一种阅读教学体系,具体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阅读和课外阅读,该体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点强调教师在这一个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读写教学是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而课外资源若开发利用得力,即可成为教材的有效补充,亦可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使用何种版本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师整体上对课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偏低,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普遍问题。作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初中生的阅读教学并不具备自主性,学生阅读学习相当被动,并且阅读教学时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就以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做到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主动培养,教会他们该如何主动选择、主动安排、主动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真正掌握自主阅读学习的有效方法,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积累与个人精神家园。 一、初中名著阅读及教学的情况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资料袋”模块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优化教学活动的重要依仗。将教材中的课后“资料袋”巧妙地运用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资料袋”的价值,还可以有效增强各类活动的教育价值。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资料袋”巧妙运用在课前预习活动、课堂阅读理解、口语交际实践、课后写作拓展训练等环节。通过在上述环节巧妙运用“资料袋”,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以及发展。 一、运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2020年修订)》中提出:“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注重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方面。同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为主线,注重阅读活动、单元写作任务的融合,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养成。同时,教材将18个学习任务群融入到单个单元学习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群”阅读、“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一、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2020年修订)》中提出:“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注重对教材进行理解与重构,实现语文深度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构建与文本、作者深度交流的学习空间,提升深度思维的能力。同时,统编版高中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双线组元,通过“单元导语”来提出单元核心任务,进而实现“大单元”的学习。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这些问题:静态化教学,缺少有效转化。不少教师缺少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通过建立“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1]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整体教学不仅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与提升。 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如何理解和把握“学习任务群”?如何设计和发展高中语文课堂?如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构建深度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创设具有探究性、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简单走向深刻。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少创设深度学习的多阶思维支架,致使学生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机械阅读,学生只是注重文本的文化知识积累,缺少对文本的自我重构;应用困难,不少学生很难将自己阅读的体验感受,进行有效的
语文项目化学习是以语文学科知识为中心,以项目化任务为驱动的学习方式。它需要基于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优选学习任务,优化教学策略,发挥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在名著阅读中,教师需要紧扣整部作品的特点,运用项目化学习思维,设计真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语文学科素养以及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而在实际的名著教学中,教师往往错误地将名著阅读等同于“课外自读”,致使名著阅读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还有部分课堂
经典名著,常读常新,经典名著,是思想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地在阅读中去咀嚼,才会有美的生命体验,才会有自己的收获。阅读经典,初读无味,但是耐着性子读下去你会甘之如饴,你会在经典中发现曼妙的风景。阅读经典,除了用心一处、一心一意去读,还需要勤记深思,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摘抄下来,及时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读写联动中去体悟阅读的乐趣与真味,在读写联动中去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积累,是写作的基石,积累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能考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水平,包括想象力、叙事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等。在一般的写作上,篇幅较长,学生可以将一件完整的事情或者是多件事情组合在一起,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而微写作与写作之间的差别在于,微写作的要求更高,学生需要在短篇的限制中将事件逻辑表达清楚,这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当下的高中生写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写作逻辑,准确、简洁
作文是检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来的考试情况可以看出,作文在高考试卷中的分值占比呈现出逐渐加大的趋势。高中阶段,写作训练是以议论文为主要体裁,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积累好写作素材,理清写作思路,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素材并加以灵活运用,创作出优秀的习作。 一、高中阶段作文情况分析 (一)从教师教学层面看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写作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了教师的重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分层教学、写作专项学习、日积月累、写作大赛以及设立阅读图书角六方面开展探索,目的是提高写作教学实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示不一样的教学形式,不断增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上好“兴趣提高课”“情感升华课”“技巧习得课”“网络点评课”四种课型为主导,对提升学生作文素养的有效路径做了实践上的探索。 一、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上好“兴趣提高课” 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影响大、关注度高,能在较短时间里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中学生的一大特色。如何让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产生兴趣,对社会问题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可见,支架式教学指向的是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助益性学习方式,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和积极实践[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的教学如何臻于高效,一直是公认的有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严格按照教学要求与标准,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结合多元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探究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者的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和多媒体利用的价值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价值 多元化教学是在具体教学中通
在初中语文课堂改革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是重点所在,实施“以学引思”调动起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学引思”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在学习中进行探究、思考,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而且在新课标理念下,师生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担任其引导者、组织者角色,学生则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要顺应改革需求,将学习权利交还给学生,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对他们身心特点分析,制定合理教学计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导自主思考、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根据研究显示,在2011年-2019年中国知网相关文献中,以“微课”为主题词的论文数量逐年升高,从2011年的4次增长到2019年的4845次,累计出现30188次[1]。数据和现实都凸显出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到高中古诗词课堂,微课因其自身
发散思维,又被称为放射思维、辐射思维,指的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扩散状态的思维,通常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多维状态。发散思维的特点,首先就是流畅性,是指思维不局限,从多种思路进行,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多种设想或得出多种答案,彰显数量上的特点。当具备求异发散后,就不会“执一不化”,使思路顺畅、无阻。其次就是变通性,是指思路十分灵活,懂得“随机应变”,收获意外的成功。最后就是创造性,是指打破常识、现有
古今中外能够被称之为哲学巨匠的非常罕见,古希腊的柏拉图则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大家,其师承苏格拉底,并教出了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一个被称之为“百科全书式”的学生,其哲学思想承上启下,名动天下。人们称当今世界的思想源头之一就在古希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三大哲人的存在。在柏拉图的哲学世界里,正义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其在很多场合都进行过强调与解读——这当然是用当下的概念对当时的场景进行的描述。在《柏拉图对话集》
围棋之所以被人们喜爱,并不单纯地在于它能够为人们带来娱乐和消遣,围棋中的思维才是使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高中语文教学对高中生建立语文学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围棋思维”是智慧的结晶,与语文息息相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围棋思维”指导高中语文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围棋思维”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学习“围棋思维”,培养高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既具备一定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中《怜悯是人的天性》,显然书名号里面所说的,不只是一个文章的标题,同时更是一种人生观点。在高中阶段,将这样一篇课文放在学生的面前,或许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如果仅从教化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如果加以改编,是可以放到义务教育阶段的,那个时候的教育效果应当更加理想,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认同怜悯是人的天性,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更加容易。将这一观点带着这篇文章放到高中学生的面前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个篇章。广义“文本”指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狭义“文本”指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代指“作品”。 语文老师日常接触最多的文本,就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课文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意义是什么?这就又要回到叶圣陶老先生的经典论述: 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
我国古代的文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无论是在得意或者失意的时候,都倾向于将自己的意向寄情于某一事物,有的人寄情于山水,有的人寄情于花草。重要的是,无论是寄情于什么事物,总会将自己的心志或意愿以意义的形式赋予这些事物。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自然界的不同植物与人的心志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在对这些事物形成“爱”的情
《乡土中国》作为社会学教学内容,总体知识具有学术性较强的特点,同时文学性也比浓厚。整个单元内容中,作者提出“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素描”,而是和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相关的一种独特社会体系。单元内容中不仅涉及“乡土中国”核心概念,还提及许多概念性词语,包括: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团体格局、权力结构、地缘等,这些词语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较多,总体较为抽象,无形中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不易被高中生理解[
古诗词在语文知识体系中不仅占据着半壁江山,还承担着体现语文美学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然而,在传统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错误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古诗词的意蕴及表达进行深层多元的挖掘与探索,从而直接影响了古诗词的教学实效,以及学生精神层次的提升。 一、没有针对古诗词的特性开展有效教学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通过优美的意境
学者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概念,认为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主动的,是推进文学创作的动力。由此可见,接受美学强调的是作者、读者、作品之间多元互动的过程。实际上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和作者进行共鸣的过程,要积极构筑师生、生生、生本互动的课堂。教师可以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组织大家阅读小说,让他们将审美体验放在历史、社会的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心而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关键。引导学生走进小说,透过人物形象去了解当时的社会,了解人物的生活现状,从而感悟生活,获得体验,这是小说教学的关键。结合学生小说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的现状看,不少学生只会抓住人物描写方法,不会结合故事情节、环境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分析。为此,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一、理清故事情节,据情论人 情节发展
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也让不少教师“头疼”。散文“形散神聚”,课堂中针对重难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学生却一知半解。诚然,以往的散文教学更多注重的是“教”,对学生的“读”重视不够。强调文本细读,更多的是要从学生和文本角度来审视散文,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而获得对散文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一、了解背景,挖掘意蕴 文学作品的背景犹如一条长河,只有将作品置于这条长河中,我们才能发现其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记录载体,是我国丰厚的文化沉淀,有着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能够为读者反复阅读、欣赏。在高中教习文言文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文言文这一文体形式,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文言文的审美艺术,文言文与接受美学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具体表现在文言文的召唤性、审美主体的开放性及接受过程的对话性。 一、传播与接受美学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文言文文本的召唤性 从接受美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