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希望突破单篇的精讲细读,突出文本之间的比较,把语文教育的重心重新放到学生自习上。李卫东[1]认为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习方案的设计,更为强调不同课文的比较、统整,同时在课文之间进行深度链接和组织,让原本碎片化的知识,可以深度迁移和运用。《烛之武退秦师》与《齐桓晋文之事》作为统编版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的课文,均是在劝说他国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两篇文章的单篇教学研究成果
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通过涵盖小说、诗歌、散文、话剧等体裁的现当代文学中部分优秀作品,以体现现当代文学的伟大成就。而所选择的现当代文学,由于其所处于的年代以及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备一定的文学特色。在鲜明的文学特色之下,现当代的文学不仅反映出各个作者在其时代浪潮下所表现出的不一样的个性色彩,以及在这样的个性色彩之下闪耀的人性之光,同时也反映出现当代文学对于历史的影响,对于社会的影响以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是卓然矗立的一座文学丰碑。它的艺术手法精妙绝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盈厚重。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正所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以其诗意的语言,绘人绘事,绘声绘色;以其悲剧的情怀,描红写翠,记荣写败。又以冷静的笔墨写历历往事,依依深情;以卓越的才华,写凡尘仙境,众生百态。或写诗书簪缨钟鸣鼎食门庭若市的高门巨族;或写贩夫走卒
“一带一路”倡议为汉语国际教育大踏步走出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也对对外汉语课程提出了文化传播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在众多课程中,古代汉语课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传承古代文明的重任,是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一环。但目前该课程在海外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讲授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所以了解外国学生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革新,也就成为这门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调研方法说明
鲁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1],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铁骨铮铮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以文学作品高度的革命性、启发性成就
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古诗词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认识,也可以对古诗词的学习形成新的理解。由于需要面对应试等客观需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学习常常是重“形”而轻“意”,也就是说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往往更为侧重的是对古诗词内容的记忆,这样可以应付默写等考试任务,但是对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比较淡薄,尽管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常常有对“诗意”的强调,但是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即使在有
“原生态”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文艺界,指没有经过特殊雕琢,直接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其表演风格大多质朴自然而显得清新真实。简单地说,“原生态”具有少雕琢、与生活直接相连、富有乡土气息等特点。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文学领域后,尤其是散文领域,产生了特定的含义,成为散文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学界比较关注生态问题,且善于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原生态写作的作家,他的散文《秦腔
《木兰诗》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里的课文,最后一段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下称“末段”)文下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注解是:据说,把兔子提起来,使它悬在半空中,雄兔不时地动弹着两只前脚,雌兔常常眯着两只眼睛,因此便于辨认。并且不少资料的注解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诗荟萃》认为雄兔与雌兔在外形上有此差别。《〈乐府诗集〉成书研究》译此句为
当人们常常提及诗歌的时候,实际上是指诗与歌,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诗讲韵,歌讲调,很多时候诗都是可以当作歌来唱的。彼时,人们作诗以言事、言志,唱诗以抒情、吐意,在时间的流逝当中,一切诗歌流传下来,也就成了经典。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氓》,选自我国最早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1]其原是指《卫风·氓》,这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同时又可以理解为是一首长诗。通常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
谈及《诗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其中或许有偶然性,但也一定存在必然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雎》很好地诠释了人性,同时又对人性有引导价值。从诠释人性的角度来看,《关雎》所描述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其所用的“兴”的写作手法,以雎鸟之合鸣演绎了君子与淑女之间的美好感情。应当说这种感情是人最朴素甚至是最原始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纯洁的、高雅的,其所用语言以
节选文指的是从整本书当中节选出部分片段作为教材内容,虽然这部分节选内容存在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但是其与整本书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在进行节选文教学时必要要考虑到其与整本书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在整本书阅读与节选文教学这方面的研究越来多,成为了诸多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旨在帮助学生突破节选文的限制,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学习节选文,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能更好把握创作者的意图
新诗有其美学特性,是培育学生审美感知力的最佳载体,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赞可夫曾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1]反观如今的新诗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以示范朗读,诵读指导浮于表面,学生因未感受到现代诗的美而缺乏兴趣,同时课堂教学还存在用教师的传授和讲解取代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阻碍了学生在学习现代诗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到玩具的安装使用说明书,大到宇宙的运行规律解说,都是对客观事物的说明或是对抽象事理的阐释,皆可归结为说明文。可见,理解与应用说明文可以大大地便利我们的生活。正是由于如此强大的实用性,说明文得以与记叙文、议论文一起被称为三大最常用文体,也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与考试中常见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说明文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生动性、语言的准
作为一部代表鲁迅小说叙事艺术成就的作品《祝福》,借用叙事学理论中的叙述者、叙事时间以及叙事视角等理论,可以说能够将小说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艺术进行较为全面和透彻的分析。事实上,运用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叙事学理论,能够在初高中的语文教学设计中进行推广开来,这是因为叙事学理论作为一个极佳的分析视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建构其对文学作品更加理性和全面的认识。 一、小说《祝福》中的叙事学理论阐述 (一
古诗词是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伴有古诗词思想内涵解析不到位,学生主动性不高等问题。一方面,教师在设计古诗词教学活动时,未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案方案,导致学生在有限经验中无法更为深入感知古诗词思想、文化内涵,难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学生文化审美能力,及其在古诗词学习中的鉴赏能力[1]。另一方面,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中提出:“注重古诗文的鉴赏和理解,有效传承中华文化。”古诗歌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在声律、音韵中感知,在抒情意象中解读,在情感渲染中体验,提升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最终使中华文化得到深度理解和传承。我在自己教学经验上,结合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引
最新修订版语文新课标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关于文言阅读教学的目标:诵读古诗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课标变了,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变呢? 一、思考的缘起 教学中,我常常思索新课标下的文言阅读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重文言词句知识而轻语言品味,重篇章结构分析而轻欣赏品位的培养。参照新课标,以往的做法竟然是本末倒置之举
从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初中文言文教学仍然是许多老师的教学薄弱点,他们在文言文教学上,花费时间长、耗费精力多、投入感情厚,但是依然收效甚微。初中学生仍然会时不时地将“文言文”和“作文”相提并论,甚至会认为学习文言文比写作文还要难许多。对于初中语文老师而言,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或者说是错误的心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畸形发展或营养不良的可能性;这是值得每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去深思的问题。初
“但须泛览,不必精读”是1922年《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中所道出的整本书的阅读方式,叶圣陶在1940年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进一步解释为:“单篇宜作精细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推行已久,其中广泛涉及各类文学体裁,但就其中戏剧体裁的整本书阅读而言,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虽然戏剧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是作者在细致深入把握具象思维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地斟酌推敲,运用生动形象、意蕴丰富的语言,最终固化生成的供读者阅读的言语形式。这种思维与言语的完美融合,就是言语思维。 古典诗歌之语言力求语意的多样性、模糊性,用词多凝练含蓄,意味丰富隽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通过种种意象,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达到“言不尽意,立象尽
对于一首诗歌的理解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必然含有能将帮助我们去理解全文的不变的一,我们将其称为诗眼。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它清澈或浑浊都表现着一个人心灵与生命的状态,诗歌是诗人心中的所情所想。不管是诗还是词都可以将其中的核心词以“诗眼”代称,或概括或启迪诗眼起到的是能将诗歌的精气神传递给读者,让人豁然开朗的作用,对诗词中诗眼的把握是我们理解一首诗词内蕴的各种思想与感情的关键。 一、《赤壁怀古》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已经被选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如此,根据《枫桥夜泊》这首诗创作的歌曲《涛声依旧》更是红遍大江南北。“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这句词,仿佛能让人沿着历史的脉络,感受到诗人千年以前羁旅在外的惆怅。因此,文章从《枫桥夜泊》中的“霜”这一意象入手,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情进行全面分析。 一、《枫桥夜泊》全诗总览 在古诗《枫桥夜泊》教学的导
细节是满足艺术真实的重要原因,而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多方的,如故事情节、社会背景、人物对话、自然环境等,对细微之处进行深入的刻画,从而加深对事物的原貌印象、人物的特征区别。因此,不同的细节描写下,所显露出来的艺术风格、人物形象等都有着明显的艺术特征。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对比细节描写的独特之处,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创作旨向等。 一、真实细节与想象的融合 文学创作将现实的日常生
《我看》是穆旦早年的诗歌作品,被选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对于本诗的细读与鉴赏,资料相对偏少。[1]由于其更多的是作为课文的形式出现在读者(学生)的面前,因此对其解读难免带有显著的教学痕迹。无论在怎样的教学理念之下,只要是教学,就难免带有教化的意味,这使得对包括《我看》在内的文本解读中,解读者与受教者难以共情。针对这种情形,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中,就是不妨放低身段,将自身置
“人”与“天”未来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总是追求人与天的融合,“天人合一”是重要的精神追求。有了这样一种文化认同之后,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当中,天与人的关系准备通过多种方式演绎出来。当然在演绎的过程当中,指向也未必是天与人本身,当阐述天、人以及天人关系的时候,弥漫在演绎过程中的其它一些情和意,也往往值得琢磨与细品。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
一部伟大作品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伟大的作家,这个作品不仅可以指文学作品,也可以指具有社会属性的作品。古往今来,伟大的作家很多,伟大的政治家也很多,而能够将两个角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的,毛泽东主席堪称典范。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基于初中语文的教学去解读毛主席的作品,既应当去领略其伟人气势,也需要去解读其内心情怀。这样可以通过情怀来滋养自己,用气势来熏陶自己。带着这样的认识来解读《沁园春·雪》,或可有新的收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当中的重要范畴,诗歌也是语言学中的基本内容,二者存在结合的契机。意象图式强调个人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心理认知的加工与整合,完成意境内涵的构建。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中就充满了繁复的意象,透过这些意象组合形成意象群并生成意境,达到物质与心境的水乳交融,抒发自我独特的情感内容。 一、意象与意境简述 意象作为一个中国古典美学里重要的范畴和
老舍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其文学创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老舍一生勤笔,书写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济南的冬天》作为一篇散文,凝聚了他丰富的情感和技巧,成为散文中的典范。该散文除了语言优美、主题明晰以及情感丰富以外,更重要的是蕴含着独特的美学意蕴,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点。《济南的冬天》充满了景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美学意蕴,全文使用多种巧妙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视角描写了诗情画意的
《乡土中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编著的一部学术著作,其作为社会学研究成果,对我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及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在这本学术著作中,费孝通先生以其通俗性语言和严谨的逻辑技巧,并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乡土社会面貌进行详细论述,层递性地探索出了解决方案。 一、以通读全文为阅读目的的理解性阅读 学生在进行学术著作的阅读时,最基本的要求是理解书籍内容,形成对阅读对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源自《诗经》,通过千百年来叙事手法不断丰富完善、日益成熟定型,到唐代达到了鼎盛,并对后期中国古典小说和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较传统的七律诗而言,叙事诗既要符合一般诗歌对音律和文体方面的规律特点,又要在语言、情节、结构等方面有自身独特的叙事特征。叙事诗的主题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字表层意思,还隐含在深层结构之中。 《琵琶行》作为叙事诗
乡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文人骚客都曾抒写乡愁之苦,并形成一个世代传承的精神信仰,去国怀乡,留恋故土,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杜甫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写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睹景思乡,写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马致远流浪异乡,望见夕阳日暮,有感而发,创作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千古佳话……无数的游子对故乡凝结成一种情结,形成一种优秀的文学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为教学带来新的变化。但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在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去寻求符合时代、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高中课堂教学的实情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从语文教师教学方面看,许多教师未能正确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上依旧追求“唯成绩论”,导致教学方
前测性教学将学生的自我综合评价、反思、掌控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衡量学生能否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培养核心素养的标杆。前测性教学模式与课前检测不同的是,前者不是以测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核心,而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经验运用能力为核心。通过前测性评估,在教学上直接指向学生素养及能力的提升,使得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化为“素养本位”。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应立足认知经验上,在同化、顺应、平衡等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新课标中也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创设任务情境逐渐成为新的教学重点。而大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明确了要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带给学生更加真实体验的新型教学模式。统编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是古代文言文单元,其中的三篇《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都是叙事记人的散文,通过叙事描写人,内容丰富精彩、细节刻画生动形象,趣味性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力是探求新知、迈向真理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发展多元思维的重要前提。在落实新课改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需要教师做好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创设舒适、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且勇于质疑,在质疑中习得知识,获得质疑能力的发展。 质疑能力指的是学生提问的能力,疑问的提出充分表明学生具有强烈
现代新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区别于古典诗歌的特点,现代诗歌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美学意蕴,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越来越不适合现代诗的教学,创新的教学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一、调整心态,从课堂教学态度出发 首先应该学会从教学的过程中锻炼教学的心态。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诗歌和散文的教学目标给出了明确的规定,目标指出:“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情
互动教学法在《滕王阁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教师能够把握《滕王阁序》的核心内容以及互动教学法的正确、灵活运用方式,从而在教学进程中制定相应的互动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以《滕王阁序》教材与相关资料、文献等为基础,进行全范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对文章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这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未来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优化教学方式、促进互动交流 实现互动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用主题双线并构的单元编排特色,改变了语文课堂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语文知识点线状排列组合等各种相对闭合、独立的教学现状,充分发挥主题性群文化阅读的优势,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性学习中,分工合作,交流展示,扎实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方法,实现精神、文化的自成长。 一、双线并举,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课堂上的和谐统一,在学科教学中立德树
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目标,确定正确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它是将教学各个要素有序地、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美国教育设计专家马杰认为,教学设计要解决三个问题:我要去那里,即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我怎样判断达到了那里,即通过信息反馈,对目标进行检测。就课堂教学而言,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者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对他们进行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但是不要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参与个性化阅读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但是部分教学者过于注重引导学生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哪怕出现了偏差,出现不尊重原意的过度解读,也并不加以阻止,这样的教学反而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要基于阅读之
教学课题:以《梅花》(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余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卜算子·咏梅》进行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师:在上课之前,先来猜个迷。“此去不作水上行,宋代的历史人物”。确切说是南宋有名的爱国诗人。他是谁? 生:陆游。 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他的名字。不错,他家就是陆游。大家能背几句他的诗句么? 生:《示儿》 师:是的。还有么? 生:《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鲁迅散文中的“贴着人物写”法,能用动作、语言等细节塑造儿童、少年形象,表现童真童趣和少年情怀; 2.了解幽默的原理,并在生活和写作中实践。 【教学现场】 一、导入 师:进入初中到现在,我们学过哪些鲁迅的文章?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 师:到了初三,还有两篇小说。鲁迅作品在我们课本出现的频率,古今中
叙事诗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类型,常常被人们提起并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但是对于叙事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知人论世”“言语积累”以及“艺术内涵”探析等层面,缺乏从专业角度进行探索。与抒情诗不同的是,叙事诗秉承了诗歌“诗言事”的优良传统,注重生活事件的提炼和现实的描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叙事诗往往是对生活事件的详细记录,有着完整的故事剧情和发展脉络,因此就会有不同的叙事视角出现,教学过程中,利用
清末民初,科举废除,兴办学堂,学堂教育就此拉开帷幕。此时的学堂教育在白话文教学方面的经验还在开辟阶段,因此产生的教育变革也催生了一大批语文教育大家,新文化运动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在写作上倡导的理念与我国传统八股写作存在巨大冲击,与今天作文教学存在相似之处,可以为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提供现实意义。 一、从理论到实践 (一)理论背景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
我们常常说读与写是一体的,应在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2020最新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这样阐释的:“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1] 对老师和学生而言,读与写之间的最好的媒介就是我们在学习的教材。目前我们在学习的是统编版教材,我们天天在教,学生也天天在学
写作,旨在通过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沟通。在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时,我们教师就承载着联结优秀文学作品与学生实际认知之间的平衡,通过种种语言文字的实践,以及相关支架的搭建,让学生感知、积累丰富的语言,解码表达形式的秘妙。因此,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写作,是我们提高写作指导成效的重要教学组织策略。 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和学生一起经历写作,并通过亲自写来实现课堂师生的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1]有人说,写作就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么,必须每天写。契诃夫则认为“写作头一个条件是必须写得多……必须写,写,写,应该多写……务必!”[2]可见,无论是现实要求还是写作本身,只要涉及“写作”二字,观点一致,那就是“要写”。在我看来,写作训练要讲究方法,不
自高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投入使用以来,“学习任务群”走进了广大师生的视野。其中,必修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教材则设置了6个任务群,还有单独设置了2个整本书阅读和4个活动单元。在这其中,教材将“2017年版新课标”的18个任务群有效覆盖。18个学习任务群注重以单元为主线,注重设置人文主题,实行结构化的知识和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每一个单元有效地将写作融合学
客观来说,移动互联时代,在视频传播和“速读文化”大潮下,人们阅读和写作的耐心、能力,正呈下降趋势。所幸的是,青少年学生因为身处特殊的环境,还没有完全被这种浪潮裹挟。我们有责任和使命保护好他们对于文字的感觉、对于写作的热情。这不仅是学业进步、文化传承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灵魂和精神构建的基础工程——因为人是用语言文字来思考的。如果我们对文字不敏感了、疏离了,懒于阅读、荒于写作了,我们的头脑就会简化,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选手,江苏籍运动员张雨霏夺得两金两银的骄人成绩。张雨霏夺冠带给我们的话题很多,从选手的实际情况我们得知,原来即便是奥运冠军,也同样是在曲折的成长道路上练成的。细察之下,不难发现游泳与语文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两者都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都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持,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经历艰辛的磨练,成绩都是勤奋和汗水的结晶……也许,努力不一定能让你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但是
以往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都是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设计的,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将一篇古诗讲得很透彻,但对于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作用却有限。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主要教给学生鉴赏古诗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提升学生更加全面的古诗阅读素养需要通过群文阅读来实现,根据新课标对学生素养的要求和阅读教学现状,群文阅读是值得推荐的重要方法。 为了加强古诗教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义务阶段的学校作
文学作品的创作,就是作者的主观思维活动,其作品就是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语言文字。作者不同,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也会不同,这些都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观感。但无论是什么题材内容的文章,创作者都会在创作时加入自身的审美观点、意识、情感等,并通过文本内容来进行表达,当读者如未能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时,那么可能会导致理解文本时出现问题,陷入错读、误读的尴尬境地。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逻辑能力还比
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的记忆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内容。为了切实提高记忆的高效性,教师可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从根本上激活学生学习和记忆的欲望,干预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记忆效果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想真正激活学生的记忆兴趣,那么就需从多个角度和方面了解学生,充分利用激励教学法,运用示范激励、竞争激励、奖励激励的方式,带给学生充足的记忆动力;灵活运用游戏实践法、综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心理过程。阅读的环节之一就是课外阅读,它对课内阅读有补充、扩展、延伸的作用,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提升鉴赏能力和修养。课外阅读实际上是阅读者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的过程,由于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存在盲目阅读等问题,所以阅读效果不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大众文化视域指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让他
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统编教材选取的古诗文都是流传久远、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语文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对语文学科中审美教育的倡导与实践由来已久。《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其内涵表现为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新课标》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阅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从整体上阅读分析一整本图书或者一系列图书。整本书阅读与其它常见的阅读模式有一定的区别,其主要阅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加系统、更加整体地理解一本书的含义。高中学生从小经过传统语文阅读模式的熏陶,对于整本书阅读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去习惯性地使用整本书的阅读模式,
近年来,勇于尝试的语文人不断探索更符合学习规律的学习方式。备受争议的“满堂灌”“满堂问”也逐步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这样的转变,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也催生了“语文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模式,即在统一语文活动主题的指令下,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但就目前的语文课堂实践和课堂观察来看,“学习共同体”的培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了具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旨在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其阅读内容,提升综合阅读能力。随着“2017年版课标”的颁布,整本书阅读也逐渐走进了广大师生的视线。初中许多语文课堂中,有效地将整本书任务群的要求与名著阅读的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开设多种多样的阅读课程,激发了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但是,在一线的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也存在以下问题:(1)注重跨媒介,忽视文本内解读。不少课堂运用
阅读经典名著,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个性得以发展,德性得以成长的重要途径。以名著《红楼梦》为例,来探究高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及其成因,以多元评价标尺来导引名著阅读。 《红楼梦》因其丰厚精深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湛的艺术技巧,奇特精巧的语言表达,雅、俗共赏,问世以来近300年间,被视为经典,大受欢迎,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为人处事方面,都很有学习借鉴之处。 一、名著阅读的教
借助语文课程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可以准确地定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更精准地落实教和学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教——学——评”的一致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永漷说:其是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即时评价三位一体、协调配合。笔者认为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纷繁的文化领域节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宋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和文化心理,尤其是对传统中秋佳节有着独特的情感,并将相关的内容注入到词的创作之中,丰富了词的题材和内容。 一、苏轼与他的《水调歌头》 提到宋词,就不得不说苏轼。说到苏轼的词,就不得不说他的《水调歌头》。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除了是一篇情感丰富的词作以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相比《呐喊》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和《阿Q正传》等其它作品,《社戏》没有入骨鞭挞,也没有辛辣讽刺,有的是读后悠长、韵味十足的感觉。语文课本中《社戏》节选自鲁迅《社戏》原文,去掉了前半部分糟糕的看戏经历,只留下少年时鲁镇看戏经历,以少年“我”的视角,写出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江南水乡世界。然而,虽然题为《社戏》,但是其中大半内容全然不是写社戏的具
入编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这首诗结构严谨,法度森然,表现的是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时候,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作者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将自己内心忧国的情怀,以及以身许国的抱负,与对诸葛亮德行的称颂以及“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作者与诗中人物心灵相通、惺惺相惜的绝美画面。众所周知,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一判断,至今仍然为诸多文学大家所认同,由此可见《离骚》之历史地位。面向高中学生的《离骚》解读,既需要传承已有的传统观点,同时又需要结合时代的实际并赋予这一古老作品以新的意义。前者依赖于教师的口口相传,后者依赖于对《离骚》细节的深入解读,依赖于时代背景下的重新认知。由于前者已经形成了更多的共识,面向学生进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指导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明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而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高考,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架起了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着学科思想方法。以近几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试题为例,共性的东西是: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