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生态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生态文学研究升温,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生态文学这一学术课题,国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颇丰。近些年来,国内也兴起了研究之风,但专项研究较少,多聚焦于个别作品或展望宏观趋势,系统性研究有待加强。因此,拓展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空间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1]。美国生态文学成果显著,其生态灾难叙事深刻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文探究美国生态文学中生
流淌在历史中的文化是每一个社群所有的特质。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认知、欲望、追求不断上升。所以当我们在文化之路上行走时,处于某一个社群中所扮演的身份也会被潜移默化地改变,当今社会需要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构建一个民族身份,使其得到民族认同,坚定民族身份,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笔者的研究对象就是关于一个这样传统而又特殊的例子——伦敦莫里斯舞(Morris Dance)。 1 莫里斯舞的起源
历史遗产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具有建立和维系群体认同的价值。为了塑造法兰西民族意识,建立法兰西民族共同体,法国政府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投身历史遗产保护事业。七月王朝时期,在人力、财力不充备的条件下,政府仍与民间学者展开了合作,并在历史遗产保护上取得了诸多进展,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以基佐为首的政府官员以中央集权化的模式开展此运动,引发了学者们的抵触和反抗。表面上看,这是对于历史遗产保护事业领导权的争
短篇小说《死亡的颜色》收录于藏族作家万玛才旦的小说集《乌金的牙齿》中,故事围绕“达娃之死”展开,通过表现不同人物对待这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人性之复杂,艺术化再现了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生活于藏地的藏人所面临的道德与情感的冲突纠葛。作家将藏地元素融入日常化叙事,以冷静克制的文字进行书写,显示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具有较大研究价值。 0 引言 “我对这个世界的整体认识,可能就是一种荒诞和无常的感觉。[1
本文深入探讨了《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及其对现当代语文文学创作的影响。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对话、描写和诗歌等方面的语言特色进行细致分析,本文揭示了这些元素如何实现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融入和转化,以及这种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之间的交融如何促进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发展的。本文指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还为现当代作家提供了一种表达复杂情感和思想的有效工具。 1《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
古典诗歌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影响了无数代人的文学创作与审美观念。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们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涵和哲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这一传统美学并未随时间消逝,而是以新的形式在当代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从现代诗歌到小说,从舞台剧到电影,古典诗歌的影响力横跨多个领域,其深刻的意境、独特的象征以及简洁有力的语言,仍然是现代作家与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
本文以当代古筝曲目《箜篌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创作构思意图与演奏表现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笔者细致剖析了作曲家在作品中融入的深远立意、明确的表达意向以及精湛的表现手法,进而提出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如何既能忠实于原作的核心理念,又能巧妙融入演奏者个性化表现手法的关键艺术议题。本文以一首特定的音乐作品为例,探讨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与表演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关联性问题,即“创作意向”与“表现方式”之间的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对于戏曲表演的演员来说,角色形象的塑造与构想,是戏曲创作中极为关键的环节。角色的创造要符合戏曲的整体风格和故事情节,还要求演员有扎实的基本功,通过自身的表演把角色的性格和形象的特点诠释给观众,和观众之间形成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本文对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角色形象创造构想展开研究,旨在为戏曲演员的角色形象创造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推动戏
自《故事里的中国》等一系列融贯了戏剧形式的综艺节目播出以来,相关研究大多围绕着电视综艺对于戏剧的借鉴与挪用等“趋同性”的视角展开。实际上,由于媒介形式的不同,“剧式综艺”更多地将戏剧艺术作为方法,以一种接近于“后戏剧”的立场对戏剧艺术进行解构与重组。有别于先锋戏剧的纯然反叛,“剧式综艺”对于戏剧形式的改造隐匿着媒介的脉络。其通过对传统戏剧“空间-符号”秩序的重塑指涉着一个明确的结论——“剧式综艺”
杂技艺术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已历经了三千年的漫长历史,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在当今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多样,影响力也持续扩大。然而,在这股创新浪潮中,杂技艺术却在一定程度上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为了重振杂技艺术的辉煌,实现其重新兴起及健康发展,须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杂技演员。而优秀杂技演员的培养重点之一就是基本功水平,所以
1 以假当真的“契约” 戏剧艺术的“假定性”实质上是戏剧演出与戏剧观众之间关于“真”和“假”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契约”[1]。在《雷雨》的排演中,当周朴园坐在象征“30年前”时空的周公馆客厅里,观众看到舞台上布置了鲁侍萍的旧照片、她喜欢的笨重旧家具——红木书桌、有镜台的柜、永不开启的窗户,以及装满旧雨衣、旧衬衣的老箱子。这样的场景使观众明白,他们不应走上舞台或与演员对话。这种“契约”让观众理解了戏
1 舞台监督的基本职责 1.1 统筹规划:进行整体的时间和资源管理 在时间管理方面,舞台监督需要制定详细的排练和演出时间表,并确保每个参与者严格遵守。这不仅包括每天的排练安排,还涉及舞台布置、技术排练、彩排以及正式演出的时间安排。舞台监督必须具备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确保每个环节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以避免任何可能的延误或冲突。资源管理同样是舞台监督的核心职责之一。在音乐剧制作过程中,各类资源的有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承的方式。据相关统计,截至2023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50亿,社交媒体平台月活跃用户数量更是突破了40亿大关,这一庞大的数字群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1]。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新媒体技术有效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作路径,成为当前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承和创作方式
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艺术商业是商业的下一个阶段。”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与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艺术元素与商业空间的深度融合确实成了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是商业对艺术的一种“借势”,更是两者在更深层次上的共生共荣,共同创造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和商业价值。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创造性,正逐渐在商业环境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场地+材料+情感”的形式,为商业空间注入了新的
与一般的艺术载体不同,互动装置是以一定媒介与观者进行一定互动的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更好地促进观者与“艺术”进行交流,让观者能参与甚至融入作品当中,缩短观者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感。创作和研究互动装置的著述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对视觉和影像艺术方向进行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互动装置《会说话的柳树》(Speaking Willow)为例,对互动装置中的声音装置和声音效果进行探究,浅析声音在互动装置中
在早期人类活动中,平面编结工艺主要被用于记录信息、传播文化以及制作日常生活用品。然而,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不断提升,对编结工艺形式美感的包容与认可也逐渐增加,这对平面编结工艺的艺术多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具体的艺术家创作实践案例,探讨了传统手工平面编结工艺与现代纤维艺术理念相结合的可能性,深入研究了平面编结工艺的肌理语言。通过对编结工艺肌理、色彩、形态的综合分析,展示了这一传统技艺在现代艺术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标记,是保存和陈列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同时也是进行历史教育、人文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文物类展品陈列空间的布局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设计不当就会影响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博物馆藏品的陈列展览不仅仅是简单的陈列,而是需要根据展品的材料、功能、背后含义、文化背景等确定展陈设计方案和空间布局方案,保证博物馆展陈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尤其是处于当前科学技
0 引言 以中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培养方向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肩负着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的重任,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其专业性融合教育学与音乐学,而音乐学基础能力尤为重要,直接关乎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然而,该专业学生入学前音乐训练不足,因其音乐学习的起点低、磨合期短,易产生学习困难,影响自身音乐能力发展及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 “和声基础”作为音乐核心要素课程,对提升未来教师音乐素养至关
教育的目的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高度的文化认同和自信。作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艺术设计教育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此同时,民族美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多样的艺术形式,蕴含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思想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和艺术素养的重要资源。将民族美学融入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中美术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这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其中,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凭借其独特优势脱颖而出。相较于传统模式,项目式学习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热情,还能通过实践导向的学习路径,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美术创作及理论问题的能
近些年国家对于美育教育越发重视,在2022年新课标中突出强调课程的综合性。本文根据音乐与舞蹈的共生性关系,在深入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挖掘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所蕴含的多重价值及深远意义,并构建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践行思路,以期有所裨益。 1 舞蹈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国家美育教育的发展 1.1.1 新时代全面发展新要求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党和国家对我国的美育教育工作
新媒体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红色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其积极作用在于,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力和互动性显著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性和影响力,使得思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形式更加生动有趣。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真伪难辨的问题,加之复杂多元文化的冲击,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波动,对传统教学形式构成挑战。因此,需要
项目式学习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作业设计等推进的重要抓手。在教学设计中,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需要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驱动,并结合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方法,能在实践中有效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历史课程需要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有学者将家国情怀素养细分为对“生命价值的尊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祭祀、礼仪等。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大众越发重视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对舞蹈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舞蹈教育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身心合一的艺术形式,舞蹈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和情绪调节
竹笛教学实践中,教材的选择与运用是重要的一环。教材的选择运用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当前已出版的竹笛教材种类繁多,难度参差不一。竹笛学习者和教育者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需要对不同教材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本文在对一些典型竹笛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教材的特点,结合不同层次竹笛学习者的实际,提出竹笛教材选择的建议,旨在为提高竹笛教学效率和竹笛学习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有效利用地方音乐资源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教育问题。事实上,传统音乐教育往往依赖于通用化的教材和范式,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介入和应用相对不足,这导致学生难以真正体验和理解多样化的音乐表达形式。面对这一困境,教师就需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新疆地方音乐资源,以提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达成育人目标,彰显美育精神,同时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本文探究了大单元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从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大单元教学如何优化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结构,提高小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如何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及如何评估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策略。大单元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小学音乐教育质量。这种教学不但能提
幼儿舞蹈是指幼儿这类特殊群体通过动作语言将其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外化为具体可感的肢体形象的一种舞蹈类型。幼儿舞蹈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群体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同时创造了一个十分适宜幼儿创造力培养与成长的环境。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幼儿舞蹈这一艺术类型也不断受到关注,幼儿舞蹈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些普适性的问题,特别是幼儿舞蹈表演普遍存在“成人化”问题,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健康。本文通过对幼儿舞蹈表演的特性
X市的G幼儿园(以下简称G园),2017年成立,是一所大型乡镇民办幼儿园。目前,该幼儿园共拥有教职工27人,其中,有13名具有正规教师资格的专职教师,7名专业的保育员,以及5名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包括厨房3人、保安2人)和2名实习生。 幼儿园现有三个年级班。G园积极整合校内和校外的教育资源,了解、分析、组织、实施适合幼儿自身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园本课程,将剪纸、编织等优秀的传统手工艺融入区域活动中
乡村音乐的传承与乡村建设息息相关。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发扬乡村音乐文化,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积极力量。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紧密相连,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它的发展和传承有着独特的脉络和规律。要传承乡村音乐文化,就必须了解其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用理智的角度给予评判,用审美的眼光精准筛选,将其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持,使乡村音乐在不断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发光发热。在新时期,乡村音乐文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共同汇成了多姿多彩、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和生产劳动中,各民族创作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居建筑、诗歌绘画、民俗信仰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闻宣传和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主流媒体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实现文化强国使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的宝贵成果,历经长期历史沉淀,是在不断选择、提炼、重构与融合中外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逐步塑造出的独特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红色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其得以推进的重要支撑与具体展现形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以高校“红色文化实践行”为载体,结合红色文化建设的实际,通过各种形式和活动,让红色思想内化为校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明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鉴于这一现状,探讨并研究时代新潮流下群众文化建设的全新路径,对于促进群众文化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与文化自信心,推动文化产业兴旺发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群众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各类群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群众文化建设需顺应数字化时代的趋势,大力推动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以及网络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出时间较晚,但具有雄厚的发展条件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认识之维来看,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性,拥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更丰富的内容。从价值之维来看,新时代文明实践能够丰富发展文化理论,推动建设文化强国,并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中国范式。从实践之维来看,新时代文明实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流价值。只有从认识之维、价值之维与实践之维三重维度深刻揭示
南京大厂地区,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了深厚的实业精神,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是南京乃至全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南京大厂地区实业精神所具有的优秀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对其历史沿革、地域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实业精神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
随着我国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保护与传承问题日益受到更多关注。一方面,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加速了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另一方面,文化经济的兴起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基于此,深入分析文化经济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对于促进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
本文以东超制第四代传人的表演为切入点,通过前期盘索里的深度学习延伸至伽倻琴弹唱,在此过程中发现了盘索里的“挪用”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在跨国表演场域中的伽倻琴弹唱音乐与表演风格和习惯,对不同盘索里表演场域中作唱的各种实践行为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并作出进一步思考。 1 历史语境下的伽倻琴 伽倻琴,朝鲜语称“가야금”,即“Gayageum”,是朝鲜半岛最有代表性的弹拨弦鸣乐器,最早记录于《三国
德国浪漫主义学派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启蒙运动理性至上的观念截然不同,德国浪漫主义学派特别重视语言的情感表达、想象力,认为语言作为情感表达、展现想象力的媒介,理应是灵活的、生动的,而这一语言观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很多德国浪漫主义学派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通过对目标语的巧妙应用,深度还原作品本身的主旨思想、深层内涵、文化韵味,确保目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在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欣赏中国艺术等方式,深入理解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也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广文化,试图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下
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际交流中以其特有的文化认知和交流模式占据了关键地位。尽管英美两国都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然而由于各自独特的历史沿革、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所塑造的不同的价值观念、交流习惯与行为准则,两者之间展现出明显的区别。英国文化这一文化现象,凭借其深厚的历史根基及沿袭的礼仪规范闻名于世,在交流中,它强调的是社交的礼节性以及内在情感的间接传达;美国文化特质的体现,在于其倡导的敞开
不同的学者对于价值观有不同的定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反应方式[1],是指导个人言行的核心要素。青少年是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未来中坚力量,其价值取向与社会整体价值取向成正相关关系。青少年新闻节目,作为“国家主流电视节目”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不仅承担着向青少年传递信息的基本职能,更在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塑造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构建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国际中文教学活动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际中文教育者和志愿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也是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者。然而,由于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偏见和语言障碍等因素,国际中文教育者和志愿者在对外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