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建立新的数字化中心 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The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NARA)在马里兰州科利奇帕克建立了新的数字化中心,作为其数字化战略的一部分,中心建设旨在提升工作人员的数字化专业知识,支持大规模数字化处理文本、照片和微缩胶片等类型的档案文件,提升机构的数字化能力,使其能够实现提供数字化在线
采用Citespace对我国近二十年(2004—2023)有关档案开放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时间和研究力量的分布描绘我国档案开放研究的整体概况,从时代变迁、交叉领域和权利议题的角度透视我国档案开放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从关键词突现把握我国档案开放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档案开放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档案术语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元素。本文比较全面地梳理、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术语研究情况,为完善我国档案术语建设、促进档案学领域学科交流、丰富档案学发展提供参考。
胡鸿杰等著《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一书反思当前档案学术评论的状况,试图探索并初步尝试一种综合内容、形态与效果三要素相结合的新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指标更全面,评价过程更规范,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该书对于促进档案学术健康发展、增强学科自信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数据是国家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力,基于AIGC技术将其开放共享顺应了开放科学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实现数据价值及增值,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风险。本文基于WSR方法论,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IGC视域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风险因素,并从技术治理、主体协同、伦理遵循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路径,以期为AIGC视域下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在档案开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档案开放的关键环节,档案开放审核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建立健全档案开放审核问责机制十分必要。文章在分析档案开放审核问责机制内涵、作用机理、构建依据的基础上,针对作用机理构建档案开放审核问责机制存在法律法规问责条款有待细化、档案开放审核的问责主体不到位、档案开放审核的问责客体不明确、档案开放审核的问责范围较为狭窄和档案开放审核的问责程序缺乏规范性等困难,提出细化问责政策与条款、全面落实问责主体、切实明确问责客体、调整充实问责范围以及严格规范问责程序等措施,以期为构建档案开放审核问责机制提供参考。
档案开放审核制度历经案卷级、文件级的沿革,正在迈向信息级档案开放审核。现有的文件级档案开放审核制度存在诸多局限性,已难以适应档案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信息级档案开放审核因其在工作效率、社会效益、管理效能上的先进特征,成为档案开放审核工作的前沿发展取向。信息级档案开放审核在后果主义的理论借鉴下,完成内容管理的实质转向,制定负面清单作为鉴定依据,且通过前端控制实现职责分离,从而建立理论框架;且通过主体和流程的清晰划分,梳理出行之有效的实践理路。
对档案治理制度变迁规律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治理制度创新,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制度变迁理论的内在张力能够较好满足档案治理制度变迁的阐释需求,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档案治理制度划分为一元管控阶段、多元管理阶段和协同治理阶段,并从变迁特征和变迁动力两个方面分析档案治理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探寻档案治理制度完善的现实路径,即助推多元主体协作、凝聚制度变迁合力,突破“路径依赖”桎梏、探寻制度变迁契机,正确把握制度变迁方向、最终实现档案治理善治。
本文旨在研究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视域下应急信息处置服务国家安全战略的档案治理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在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和精度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应急信息处置服务国家安全战略的档案治理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提升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数据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档案的数据价值潜力日渐受到重视,而异构冗余等数据问题也为档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引入学科新视角,基于档案记忆观、档案多元论、档案第五维度等后现代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档案数据治理的逻辑框架和实践转向,从档案数据治理的目的、主体、客体和模式四个方面为其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与理论参考。
档案数据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和社会进步的数据经济要素价值实现的手段之一。面向新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档案数据融合面临技术、人才、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保护的问题。本研究着重探讨档案数据融合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与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包括数据质量、数据隐私、成本控制等方面。通过理论逻辑与实践对策探讨,助力实现数据融合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作为档案学的一个元问题,档案形成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围绕档案形成的标志问题、档案形成的实质问题、档案形成的规律问题展开了法理性与学理性分析,认为将归档作为档案的形成标志是合理的,档案形成的实质不是新事物的产生而是文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进入了档案化治理阶段,并对档案形成规律的相关观点进行了辨析。
本文针对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下档案信息化转型升级问题,在系统梳理档案信息化发展历程基础上,对档案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分析,提出了将数字经济融入档案信息化转型升级的框架模型,并提出目标化统筹引领、阶梯化分步实施和要素化增值驱动等档案信息化转型升级的建设思路。
在文创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档案文创产品作为传承与弘扬档案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市场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可供性理论,从感知可供性、认知可供性、行为可供性和功能可供性四个维度出发,分析了档案文创产品市场化设计的感知触点、解码密钥、行为引导和终极旨归,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旨在为档案文创产品的市场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数字孪生产品作为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红色精神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红色基因传承场域下,档案数字孪生产品创意设计应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融合创新、共建共享的理念;在逻辑层面,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全生命周期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在路径层面,要从深挖红色文化符号和元素,形成红色基因数据库,构建红色虚拟场景、创造数字档案价值,创新红色档案展示形式和方法、增强红色基因传承力度,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红色产品、激发红色基因活力等方面来具体实现。
档案公共文化服务是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契机,服务内容趋向立体化、服务手段呈现创新性、服务成效更具普惠性。立足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要求,提出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转型的推进策略,指出要识别用户需求,坚持文化服务导向;聚焦资源建设,夯实文化服务底座;搭建服务平台,打造文化服务空间;提供优质内容,推动实现双效统一。
本文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切入,对学术研究动力、技术进步动力、政策法规动力和社会需求动力等推进档案学科进步的多重动力要素进行分析。据此,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视角下档案学内生动力和协同动力的系统机制构建思路。内生动力要素重点讨论了法规、数字、合作、开放、人才等资源要素的功能与结构;协同动力要素着重讨论了主管部门、学术机构、档案馆、档案服务企业以及社会各方等主体要素的功能和协同。同时,分析了跨界融合、体系化建设和模式优化等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依据1992—2022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开放档案利用率与其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1)从长期来看,开放档案利用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人均受教育年数、科技进步水平和速度、城镇化水平和档案开放率等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均衡数量关系。(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开放档案利用率具有显著影响。(3)在短期内,科技进步水平和档案开放率对开放档案利用率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他因素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最后,对于如何提高开放档案利用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突发事件档案作为人们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原始记录和叙事资料,新修订的《档案法》要求各级档案馆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相关档案的利用机制,增强为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提供文献参考和决策支持的能力。笔者基于网络和电话调研调查近六十个档案馆发现,目前的突发事件档案编研活动存在较多现实困境,需要进行破解和提升,才能充分发挥其构建社会记忆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功能。
在信息经济时代,纪检监察档案开放是其价值实现的必要方式。与其他类型档案相比,纪检监察档案具有特殊性,其开放也具有特殊性。本文根据《档案法》《保密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监察法》等法律法规,结合纪检监察档案的特征,提出了六项开放原则,即审核公开、裁量公开、公正公平、客观准确、合法合规、方便易用,构成了纪检监察档案开放的原则体系。遵循这些原则可有效保障纪检监察档案开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实现纪检监察档案的社会价值。
数字转型时代,推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是高速公路信息化、数字化的必然发展态势,有助于提升高速公路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与能力。文章以江西省遂川至大余高速公路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试点项目为例,从制度、意识、技术、人才等维度剖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的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的纾解路径,即筑牢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生态圈”、凝聚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引领力”、构筑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元宇宙”、打造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共同体”。
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新的趋势,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巨大变化。在阐述建设项目档案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数智时代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工作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数智驱动下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为例,围绕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工作的管理体系、验收管理方案、验收方式等方面,开展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工作优化策略与创新探索。
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病案数据共享复用成为掣肘医疗健康数据服务赋能数字政府建设的“瓶颈”,开展病案数据治理研究是应时之举。基于对现有研究及国内外病案数据开发利用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过程、治理要素为框架的病案数据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并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加强病案数据资源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一体化平台构建、制度管理和技术实现双管齐下等实施路径。面向数字政府建设的病案数据治理体系,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跨领域、跨专业的病案数据管理中心,构建医疗机构—病案数据管理中心—数字政府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实现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之间的病案数据整合、共享和复用,为完善民生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病案数据支撑,为数字政府建设赋能。
健康档案信息学涉及医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重点在于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治理理论对健康档案信息进行有效治理的原理和方法。本文聚焦数据整合与隐私保护这一特定矛盾和问题,提出健康档案信息全生命周期治理策略。通过分析健康档案信息学的学理,提出跨机构数据整合的挑战和技术策略,包括数据标准化、区块链管理等。隐私保护方面,同时提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的运用策略和法律法规调整策略,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跨学科合作进行了展望。
本文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逻辑理路,包括以数据驱动为基础、以算法为核心,以应用为导向等,并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智慧医疗为例,从档案角色转变、智能管理、智慧辅助系统、个性化健康管理、医学研究与教育支持等方面分析了技术赋能档案价值开发与应用的实践创新策略,为促进档案智慧化治理和智慧医疗协同发展提供建设思路。
在分析高校档案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深度嵌入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档案工作实践前沿探索提供参考。通过对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优化策略。人工智能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人工智能的有效应用为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筑基补短。
在文化基因解码与非遗保护双重视角下,豫南民间美术建档具有传承地域文化、重塑历史记忆、提振地区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重要意义。经调查分析,豫南民间美术建档服务现状具有非遗档案化意识欠缺、缺乏统一规范标准、资料收集具有难度、数字化人文资源共享程度较低等现实短板。根据现状可提供以下有效对策以提升建档服务:一是建立政策标准,多方组织协同;二是广泛征集资料,做到应采尽采;三是进行信息科学整合,完成鉴定归档;四是实现数字化人文资源共享,优化建档服务。
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档案专业人工智能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之后通过主题分析法,对样本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汇总,归纳出档案专业研究、应用人工智能的共性特征,以期为相关研究的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以我国93家省级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运用网站及8种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数字化传播状况为调查对象,对开通情况、账号名称、栏目菜单、粉丝数、点赞数、作品量、播放量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此三类机构的信息数字化传播路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省级博物馆在综合运用网站及新媒体进行数字化传播的路径形式、内容、效果以及参与度等方面情况较好,省级公共图书馆次之,省级档案馆的综合运用情况最弱。根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重视新媒体传播的重要作用,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加强运用新媒体的条件保障和管理,加强品牌建设;加强馆藏资源开发力度,提供丰富的新媒体传播产品;丰富新媒体传播形式,建立融媒体传播矩阵等四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以期提升省级LAM运用网站新媒体的传播能力水平,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高校、社区以及企业建立的档案机构,开始关注公众档案,形成了以“公众”为中心的档案理念。由此,美国公众史学视域下档案工作具有公开获取与透明管理、多元包容与全民参与、扩大范围与协同合作、新颖呈现与多样体验、国际合作与共赢互惠等特色。并且,其对于我国打造属于公众的历史档案、不断展现公众档案研究的新面向、预示档案工作新趋势、巩固档案学和历史学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