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学校时不时会开设讲座,让我们接触科学家、作家等各个领域的大咖,了解不同的学科知识,领略不同的人生故事。但讲座时间有限,经常给人感觉听完就过去了,好像也没留下什么,有点浪费和可惜。怎样才能真正利用好一次讲座呢? 答: 听讲座的目的是学习,所有学习都需要提前做功课。 首先,你要做的就是了解对方的背景和专长。比如我曾经出版过一套书叫《土摩托看世界》,出版社请我去办讲座,一些听众以为这是讲热
童话季节 4月是童话的季节!200多年前的一个4月,丹麦作家安徒生出生了。他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你的童年也曾被这颗太阳温暖照耀过吗?《海的女儿》《拇指姑娘》《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哪个童话最打动你?找个悠闲的下午,捧一杯茶,重新翻阅那本最爱的童话书吧。 文明扫墓 清明时,气清景明,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也是大家扫墓祭祖的传统日子,扫墓过程中要提醒长辈避免点香
读书,只是简单翻一遍书吗? 人工智能时代,阅读有了无数“捷径”:短视频争先恐后教你“三分钟读完一本书”;智能助手帮你从书堆里找到有效信息,轻松实现“读书破万卷”……所以,我又何必亲自打开一本书? 可是,倘若有一天,人类不需要亲自咀嚼,饭菜就能直接灌进胃里,岂不是失去品味美食的乐趣?同样地,没有亲手翻阅过一本书,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属于自己的读书印象,这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试着
古人今人所作的笔记多得数不清,书名有的叫“笔记”,有的叫“随笔”,有的叫“录”,有的叫“钞”。这些笔记有的记述见闻,有的记述感想,内容非常复杂。其中有关读书心得的记述,才可称为读书笔记。 图书馆里有这么多前人的读书笔记,我们该怎么写呢?我们读书太少了,怕是没资格写笔记吧? 前人所读的书和你们中学生所读的不同。你们有你们的书在日日读着,如果你们读书不是浮光掠影的,必能随时有所见到,把见到的写出来
纸张是二维的,书本里的世界却立体又丰富!握紧手里的笔,进入“沉浸式”的阅读状态,“脑内小剧场”预备上演剧目,开始自由创作吧。读书时,吐槽、质疑、惊叹、思考、想象……我们都是认真的! 读《小屁孩日记》时,我看到一段话。Jeff Kinney认为,年级水平应该基于身高决定,而非年龄,于是他就把Chirag Gupta 给搬了出来。这人比椅子还矮,莫名戳中了我的笑点。照他这么说,如果我的身高只
别人向我借书,我一般是不太情愿的,因为书里往往留着太多带有私人性质的阅读痕迹。这些痕迹中,有的勉强称得上读书笔记,但更多的是借题发挥甚至放飞自我的文字。 我最近读了《书之蜜语》,作者是英国青少年文学作家和学者艾登·钱伯斯。他认为阅读电子书和纸质书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后者能唤起我们的触觉,让我们感受到分量,还散发着独特的气味,所以能产生美好的阅读体验。但我更喜欢读纸质书的原因是可以在书上随意
姓 名 Dante 身 份 《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 《新京报》书评撰稿人 书评人是一个有趣的角色——他们既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读者的替身,但又要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两者的视野。阅读时,我需要做好笔记,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整理成书评。我撰写的每一篇书评都如同一座桥梁,将读者所在的现实世界和文字世界联结在一起。 我的文字收集癖 从小到大,我就是别人口中的“书迷”。我喜欢阅读和收集文字,
阅读是真正的天堂。人的改变、事物的改进,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阅读观》中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个人、学校、民族,发展进步都要从阅读开始。 全世界年人均读书量最高的是以色列,达60本;日本为40本,排在第二位。在这些国家,阅读已经成为国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
读书笔记,顾名思义,就是读书时做的笔记。往小里说,我们读有所感,随手在书的天头、地脚或者其他空白处写下的感想,是笔记的一种;往大里说,我们将阅读感受整理提升后写下的文章,也是笔记的一种。所以,读书笔记与读书相伴而生,可长可短,可闲谈可端坐,丰俭由人,兴致由人。 我们非常提倡中学生朋友多做读书笔记。它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是对阅读的帮助。大的不说,读书时有没有做读书笔记,至
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做笔记很费时间,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
阅读,不是一味接受,更应该解放自己独有的思想和灵魂。你在读书时有什么癖好吗?做剪报、折书角、查错字……看似开小差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读书笔记。 文字的彩色滤镜 冯紫妍 读小说时,我会把喜欢的句子摘抄到本子上,在心里联想这句话对应什么颜色,书中出现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氛围。我会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符合意境的句子抄写在便签或明信片上。《红楼梦》中莺儿最喜欢的就是葱绿配柳黄,我也尤其青睐黄
■ 《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主编:陈 晋 该书搜集了毛泽东一生的读书笔记,按专题分为《战略卷》《哲学卷》《文学卷》《历史·附录卷》。从中我们既可以了解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和读书理念,也可以了解毛泽东将书本知识运用在党和国家决策上的非凡智慧。悄悄告诉你,虽然这套书看上去很严肃,但其实你可以读到一个在历史书上读不到的毛泽东同志,比如一个对游泳有执念的“阳光大男孩”:《唐书》中写到李袭吉战败,踩着冰
你在家承担家庭劳动,会有报酬吗?如果没有,你希望父母给你报酬吗? 本期主持人 席 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奇葩说》辩手 你能想象“当父母身边的孩子”也能成为一种职业吗?当下,很多年轻人正在上一种很新的班——“全职儿女”。他们往往因为就业压力太大,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当“全职儿女”,承担一定的劳动,如做饭、遛狗、洗衣服、当司机……父母则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退休金作为儿女的工资。你能接受这样的
最近身边的同学都热衷于MBTI人格测试,还会拉着我做一些其他心理小测试,可我总觉得测试结果和我的性格对不上号,我的MBTI人格测试结果也总在变化。我心里犯嘀咕了:这类测试真的靠谱吗?适合作为自己性格的一种参考吗? 如果让我自己评价,我认为我的性格是矛盾复杂的,我甚至总在“社牛”“社恐”和“社懒”的状态之间切换。有时候我感觉自己活泼开朗,每个周末都想约同学出门聚会;有时候我却只想待在房间里
李世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首先恭喜你,对自我人格的思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心理上的成长。举一个发展心理学上津津乐道的例子:在儿童时代,我们会开始思考“我是谁”;而到了青少年时期,我们会开始关心“为什么我想知道我是谁”;之后我们很可能会开始自问“为什么我会纠结于我为什么想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但这正体现了我们思考的深度在不断增加。 星座、MBTI
初三那年冬天,中考体育的抽考项目公布,赫然是我最害怕的排球。这运气也太差了点,我默默腹诽:谁叫你没生在那些中考考跑步、跳远之类的省份呢? 事关中考,我只得咬咬牙,找了个教练进行突击训练。 教练见我没有任何排球基础,便安排我和初一的同学们一起训练。偏偏我长得比较高,和初一的学弟学妹站在一起,显得十分突兀。我转过头去,远远地瞄了一眼初三的训练队伍,就不好意思再转头了,生怕有人认出我来。 为了摆脱
清明的颜色,是蓝、灰、绿。 蓝色是因为清明总会逢雨。仿佛节气的精灵和龙王相视一笑,心领神会,清明的雨便从杜牧眺望的杏花村里,一路不偏不倚地落到今天。灰色是因为清明是缅怀的日子,那是墓碑上岁月刻下的驳杂的黑白,是漫天飞舞的思绪,是对过去的祭奠。而绿色来自生机盎然的春天。清明是春天倒数第二个节气,有着遍野疯长的春草。 此刻,清明时节的雨正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站在窗前思绪万千。
儿时许多美好的回忆都是关于外婆家的。那时的我十分调皮捣蛋,给外婆添了不少麻烦,但是脾气好的外婆从来不会生气,也不会给我立一些规矩——她更喜欢让我无拘无束地自由成长。这种宽容当时我并没有察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懂得外婆的好。正因如此,外婆家才会成为我记忆中一个无比温暖的存在。 只可惜外婆住在乡下,与城里有好一段距离。上学之后,我就很少有时间去外婆家玩了。所以,得知父母决定让我带着弟
我自小与人疏远。亲友聚会,长辈以言语逗弄小孩,别的孩子或怒或笑,或辩驳或逃跑,只有我木着一张脸,恍若未闻,叫人好生没趣。我性格孤僻,集体活动时总是阒然一隅,除了看书无所爱好。有时候我也矛盾,到底要不要加入这热闹的集体,但几经挣扎,最后还是会选择留在一个人的“孤独空间”。 一个人时,我并非无处可去。一道窄窄的楼梯,通往天台,也通往我的秘密之地与心之所向。 天台虽小,却视野开阔,偶尔有
慕容引刀 漫画家,“刀刀狗”之父 好好鸭 刀爸爱宠之一,一只自以为浑身都是艺术细胞的爱说话的鸭子 《黑猫》 [塞尔维亚]恩德雷·佩诺瓦茨 Black Cat Endre Penovác 你喜欢猫吗?身边养猫和热衷撸猫的人是不是还真不少? 老舍: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陆游: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村上春树:养猫和读书对我而言,就像我的两只手。
@loopy大明星 问: 为什么只有炸鸡,没有炸鸭、炸牛? 阮光锋(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答: 当然是因为炸鸡更香、更好吃!一方面,鸡的饮食习性偏清淡,而鸭爱吃腥味重的食物,这就是鸭肉味道更腥、油炸后也没有炸鸡香的原因。另一方面,鸭肉的肌肉和结缔组织更多,吃起来肉质更紧,难咀嚼。油炸后,食材变硬,炸鸭肉就更难“吃”了。而鸡的肉质细腻柔软,油炸后内部水分仍充足
如果你观察过蜘蛛,你可能会发现,小蜘蛛一出生就离开妈妈,织网捕食、独立生活。如果你留意过河里的鸭子,你可能会看到,小鸭子跟着妈妈在河里巡游,但一个多星期之后,它们也离开妈妈,独立生活。我们人类呢?说起来,人类应该是地球上拥有最少生存本能、需要最多时间来成长的动物了。一个婴儿自呱呱坠地,就进入了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系统。我们需要花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学习自己的社会文化,以便融入社会,自如地生活。
神们自己 科普作家,著有《猫、爱因斯坦和密码学:我也能看懂的量子通信》《机器新脑》 如果想知道一个人的年龄,我们可以直接问他;如果想知道一棵树的年龄,我们可以数它的年轮;但如果想知道一件文物、一具木乃伊、一块史前化石的年龄,我们该怎么做呢?同学们可能听说过碳14测年法,但关于它的运作原理,就不一定知道了。 众所周知,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比如碳元素就是由碳原子组成的。而原子不是最
有一次,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皙说他想和“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一起去春游,得到了孔子的认同。古时候,成年人被称为“冠者”——当你戴上了冠,就意味着你再也不是孩子了。戴冠有一套非常隆重的仪式,相当于古时候的成人礼。冠是怎样的呢?冠礼又有哪些讲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先秦时那不一样的成人礼吧。 对于冠,同学们应该不会陌生,至少在各种古装剧中都见过:它有点像帽子,但不是为了罩住头顶,而是用来扎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家书店,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家位于巴黎塞纳河左岸的莎士比亚书店。尽管它的外表并不起眼,但它背后却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最早知道莎士比亚书店,是因为它出现在了钟芳玲的《书店风景》中。多年后,我终于有了去巴黎一睹其真容的机会。莎士比亚书店的名气很大,但店面却不大,一走进去就能看到那从地上一直堆到天花板的新书和旧书,二楼角落里那张收留过不知多少文艺青年的行军床,老得脸上的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