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武装时代新人,是一项战略性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是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应坚持“四讲、四用、四考”,提升育人实效。 一、坚持“四讲”拓宽学生视野 习近平
2023年12月4日,由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指导,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中心承办,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堂内外》杂志社协办的重庆市暨西南地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交流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潘洵,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白显良,重庆市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新时代文明观,以坚定的文明自信和历史自信,指出当下诸如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有碍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错误观点,明确表达了反对文明优越、霸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坚定立场。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从世界历史规律性、当今时代主题和人类文明整体性的高度,为人类文明的交往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态度和原则,为
摘 要:开展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发挥应有社会功能的有效策略,也是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途径。文章结合文献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分析二者的外在联系,进一步阐述高职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发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可有效加大农村招生规模,培育新型农业建设人员,推进乡村劳动者的道德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推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在高校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文章提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中,需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动态平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相结合,形成课程思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精髓,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抓手,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的重要措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内容相通、方法互补,为两者有效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高校可以思政课程建设为立足点、以多元载体为着力点、以思政教师素养为动力点推动两者有效融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思政教育
摘 要:大思政有助于推动以往思想教育理念及模式的转变,在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政育人价值,提升教育质量。大思政背景下,基于思政育人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能够确保思政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完善思政育人体系,最大程度上实现教育实践与思政理论结合效应,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此,文章从大思政背景下思政实践育人价值出发,分析了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并提
摘 要:高校教育强调对学生学习文化和思想多方面的教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而言,在完成专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本部分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同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文章立足于这部分教学工作,探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问题,意在明确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培育意义,并进一步探索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科学路径。通过实践分析可知,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教师需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是关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同样也是高校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提升学生品行修养的有效因素,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实施的必然选择。通过对“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以及“三全育人”引领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并针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讨论,分别从聚焦教育主体、加强顶层设计、聚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才成长需求,给予人才培养的条件,践行党的二十大中“立德树人”教育原则,文章分析了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思路和建议,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互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03-0035-04 随着我国
摘 要:文章以高职院校为例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准则进行分析,该标准要求简述为“三有”“三个”“四为”“四维”“四项任务”“四个双四有”,据此给出关于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径,即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四提升”“四机制”把握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新维度,通过“七种方法”促进思政教育实现“四个转变”的新局面,优化师德,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新风气。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其担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大使命。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环节,对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探析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深层原因,从“关键点”“根本点”“着力点”“支撑点”角度去构建
摘 要:课程思政理念认为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而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从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出发,探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生思政教育开放性体系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研究生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
摘 要:全媒体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与创新。文章通过对全媒体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全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全媒体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全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提出以全媒体融合为契机,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优化思政教育手段,将全媒体思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关键词
摘 要:短视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不仅开拓了教育思路的发展,也为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短视频以其高互动性、高精准性、低准入门槛等特点得到了诸多大学生青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观念。文章从短视频自媒体的概念及特点入手,分析短视频自媒体对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造成的影响,探究高校如何在短视频自媒体背景下实施有效思政教育管理,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摘 要:以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字打头的新兴事物已渗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全面步入“微时代”,这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创新了育人方法,还拓宽了教育渠道。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把握机遇,在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真实性、民主性、人本性的基础上,打造“微载体”,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机制;打造“微队伍”,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理念;培养“微力量”,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让高职生在“
摘 要:行动学习是以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对财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通过了解财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发现存在教师专业知识价值导向作用不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举措覆盖面不全、教师专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度、教师专业考核评价标准多样性不足等问题。为了加快财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理清行动学习与财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契合点,明确行动学习在财经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本研究提出了具有
摘 要:统计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顺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将思政元素融入统计学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总结目前统计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内容尚未完全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授课教师尚未完全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尚未完全适应课程思政要求下的新模式;学生尚未完全适应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因此本研究从统计学起源
摘 要: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形式僵化单一、教学内容针对性弱、教学效果不达预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认识不足、能力欠缺、保障不力。要突破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各高职院校必须构建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复合型评价机制。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是进行制度宣传教育、培育制度自信的主渠道。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中推进制度自信教育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科学性、匹配性、流畅性的教学过程保证制度自信教育的优质高效。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坚守立德树人导向,讲授要坚持“内容为王”“润物无声”,综合利用专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
摘 要:高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依托专门的理论课程,也需要借助社会环境、实践环境,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文章立足于新媒体环境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舆论引导,意在了解新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引导工作应当明确的目标,认清新媒体时代高校舆论状态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基于思政与新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寻找科学路径。通过实践分析可知,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与新媒体舆论引导工作的落实,需要通
摘 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文章通过分析工程伦理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的痛点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程体系、案例构建、评价机制、实施过程等方面入手,提出基于课程思政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构建。该体系经过实践,学生观念发生转变,课程参与度提高,取得较好的效果,工程伦理课程荣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一流本科线下课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伦理教育;示范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课程思政是现阶段各类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趋势,对于提升课程建设效果、突出课程的思政性以及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具有积极作用。对此,文章针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改革展开探讨,通过研究发现,推进“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改革能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要推动教学改革的有序开展,学校应从顶层设计角度入手,挖掘课程内部思政元素,推动课程内容创新,同时从教师队
摘 要: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英语阅读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应该将“传授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课程中的爱国情怀、诚实守信、历史担当等思政元素,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文章基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时代特征,首先分析了高校英语阅读课程的实践现状,进而探索了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融入路径,以深度教学法为理论基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是值得高校教师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需要高校教师在课程教授中研究、探索和实践。然而,高校理工类课程因其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在教授过程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逻辑的推理以及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很多高校理工类教师认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很难关联,无法将课程思政很好地融入理工类教学工作中。文章针对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难题,结合理工类专业最新的OB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正处人生观念形成和价值取向确立的关键时期,要坚定政治思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育是坚定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师培养、课堂教学设计、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建立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思想政治
摘 要:为了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文章以婴幼儿卫生与保育课程为例,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远程教学模式,从在线平台的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框架、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进行了深入挖掘。在远程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展示了该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职业自豪感、交流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突发状况处理能力
摘 要:“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思政教育功能,必须注重知识技能培养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文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实施、教学评价和效果等角度对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政素养,为推进高职应用型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项目化教学;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数学类课程思政一直是难点、研究成果也较为欠缺。为了实现全学科的“三全育人”目标,文章根据线性代数课程思政的特点,并结合新疆财经大学的具体情况,从线性代数的特点出发,探讨了线性代数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详细阐述了线性代数课程思政的具体切入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结合、从线性代数的发展历史切入、从线性代数的应用实例切入、和数学建模相结合、和线性代数中的数学美学结合等。只有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相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经之路。工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偏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难以融入思政元素,导致工科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难以开展。为解决这一相融问题,文章建议在工科综合前沿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实现课程思政。通过对国内高校工科综合前沿类课程调研,发现不同授课群体所适宜的思政元素存在差异性。为推动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文章分析了工科专业不同授课群的课程思政教育差异
摘 要:在“大思政”的工作格局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是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系统梳理了相关文献并对其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思考,着重对课程知识点、课程育人目标以及思政元素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最后提出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关键,以期为课程思政教学在高等院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中的
摘 要:在新的教学观念下,要求教师在高校公共艺术声乐选修课的教学中,一方面要为学生传授相关声乐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进而确保高校公共艺术声乐选修课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本研究简要阐述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艺术声乐选修课中的重要性,并为高校公共艺术声乐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
摘 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共青团系统开展了“党的二十大理论青年化阐释”的系列活动。因此,要让广大青年“愿意听”“能理解”“真相信”“能践行”,就要推动党的理论青年化阐释,创新党的理论传播话语体系。文章通过将党的理论融入高校戏剧美育、探索党的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方法论体系建构和现实实现路径
摘 要:如何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有限的校史资源,是“起步型”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校史文化育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起步型”高校校史资源数量有限、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为导向,在分析“起步型”高校校史资源存在的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深挖自身历史,充实校史资源存量;总结提炼内涵,讲好校史故事;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史资源物质和精神载体,创新方式手段、拓宽校史资源使用渠道等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以期最
摘 要: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一门关键的思政课程,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目标的灵魂课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准确把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突出特色,强调实效。精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概论”课实践教学,厘清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红色文化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等院校学生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能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道德品质和修养为人得到有效培养,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正确指引。文章站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立场上,对深入融合高等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路径进行探究,基于此提出一些创新性见解和意见,以期为同类研究和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旨在提升高等院校学生求职
摘 要:袁隆平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农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凭借在杂交水稻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中国的粮食自给自足及全球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袁隆平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财富,还有珍贵的精神财富。袁隆平展现出的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我们要传承和赓续袁隆平这种矢志不渝、勇攀高峰的
摘 要:定向培养军士是指借助地方高校,通过军地联合培养特殊人才,定向培养的军士学员既是普通大学生,又要接受准军事化管理。为确保能向部队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提升军士学员军政素养意义重大。本研究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定向培养军士学员军政素养状况,通过调查法、访谈法对定向培养军士学员军政素养情况进行了解,针对当前定向培养军士学员思想意识不强、军事理论和专业技能薄弱、保密意识不强、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结合自身
摘 要: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根据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新特点,求新求变、破立结合。高校要牵住牛鼻子、占领制高点、打出组合拳,构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新格局,建立一体化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形成联教、联育、联防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在崇尚优良传统美德的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德育教化、团结凝聚以及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越发彰显。中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内容应用于中小学校训中,不仅可以提升师生向学积极性,弘扬学校文化,还可以增强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在新征程上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对爱国主义教育事业进行全面部署,并再度提倡利用红色文化这一凝聚着近代中华儿女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坚定革命信念、家国情怀和决心意志的珍贵教育素材,赓续红色血脉,书写新时代爱国主义篇章。为此高校必须加强红色文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引领,坚持育人队伍、教育阵地、教育手段的协同发展,筑牢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根基。 关键词:
摘 要:高校与学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两大主体。高校主体创新不足与学生主体积极性的缺乏是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布迪厄社会学场域理论视角研究发现,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中的问题与大学教育场域中场域资本的输出羁绊和场域惯习的路径依赖有关。高校应注重场域资本的提升,寻求场域惯习的突破来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场域理论;场域惯习 中图
摘 要: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运用引人入胜的中国故事表达出来,有助于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文章在归纳国内学者关于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从三个维度阐释了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研究表明: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选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艺术、生动地讲出中国故事;讲好故事的点睛之笔是评好故事。只有把握好这三个维度
摘 要:高语罕是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者,是我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之一,也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关心青年教育,重视青年思想人格的培养,激发青年革命热情与斗志,引导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在青年中传播真理,是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挚导师。高语罕在关注青年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青年观,对当代青年的培育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高语罕青年观;当代启示青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B0-0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启百年探索之路的重要标志,这一探索之路包含了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个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表现,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中彰显出了对中华民族、国际社会主义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文章通过对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进行探讨,旨在推动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弘扬,坚持探索真理、推动促进理论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
摘 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绎出伟大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持续推动党的建设,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可以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因此,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借助文献法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弘扬时代主题精神、延续红色传统力量、构建独特文化自信以及彰显高尚政治品格的价值,对建
摘 要: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是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民办高校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经验和方法,有效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但也存在着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不够、党建工作者缺乏主动性、基层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对此,在深入剖析影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发展原因的基础上
摘 要:组织力是党支部组织生命力的具体体现。高校党支部组织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在高校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和号召力,对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应深入研究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提升措施,建强党的战斗堡垒,巩固组织优势。文章分析了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及建议,旨在为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提供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党支部;组
摘 要:“四史”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了生动鲜活的历史素材,对于教育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强化使命责任担当、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史”教育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高校要了解两者在目标上、内容上、方法上的内在关系,深入分析“四史”教育推动思政课改革的价值旨归,通过“整体式推进提高改革整合性、问题式推进加强改革精准性、实践式推进推动改革多元化”三方面路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