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注重在地理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促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衔接,达到三者目标与地理课程目标的一致性。本文在明确地理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要求的基础上,从目标制定、方法选择、任务设计、具体实施、结果解释五个方面展开
摘 要:技术革新影响学科教学方式选择,TPACK模式为解决当下学科教学应用新技术“两张皮”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科勒和米什拉的理论出发,尝试将GeoScene Online 平台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提出循序渐进、跨学科、基于真实情境和交互式的融合原则,进而在TPACK模式下将GeoScene Online功能特点与高中地理必修内容进行融合分析,构建以PCK、TCK、TPK三条子路径为导向的Geo
摘 要:尺度思想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独特价值。WebGIS是互联网与GIS融合发展的产物,革新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地理教育中的使用方式,已逐渐成为辅助地理教学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明确了WebGIS辅助尺度思想培养的三大优势:改变比例尺,指向尺度划分;可视化、量化地理要素,指向尺度关联;归纳区域特征、凸显区域差异、指向尺度转换。在此基础上,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主题,探
摘 要:在新课标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亟需研究的重要教学实践课题。本文以GIS在地理探究学习活动中的教学价值分析为基础,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例,从辅助教学主题选取着力核心素养、驱动核心问题探究等方面探索GIS赋能地理探究学习的教学路径。实践表明,融合GIS的地理探究学习可有效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信息素养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摘 要: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学意义和生态战略地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青藏高原可作为学生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差异性、区域发展以及理解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重要意义的有效载体。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青藏高原相关材料,教师应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补充与青藏高原相关的重点知识,并整合教学素材、优化案例设计,提升基于青藏高原案例分析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中地理;教学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引导教学”功能对基础教育教学起着引领作用,教师应用好这个“指挥棒”,高效指导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创设“鹤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教学情境,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结构、串联系列探究活动,深化学生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这一必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关键词:中
摘 要:抽象难懂的地理概念会给教学目标落实增加难度。UbD理论意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通过逆向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建构学习方法。本文以“海水的运动”为例,应用UbD理论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和实施,实践表明有利于促进地理抽象概念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UbD理论;概念理解;模拟实验;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摘 要:大概念思维有利于学生构建必备的地理知识体系、形成解题的关键能力。本文以2021—2023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试卷中一组有关“地质构造”的高考题为例,对其进行解析,揭示隐含大概念思维的考查特点,并探究在高三地理备考中应用大概念思维的途径,以期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的落地。 关键词:大概念思维;高考评价体系;地理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
摘 要:2023年山东高考地理卷的地球运动试题中关于太阳正东方位对应时间的话题引起热议。本文首先对该组试题进行详解与评析,然后对“地方时6时太阳位于正东方位”观点进行质疑、验证,并进行原理剖析,总结出地方时6时太阳方位规律和太阳正东方位的时间规律。最后,针对典型谬误试题进行纠错,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地方时6时;太阳方位;地球运动;高考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
摘 要:APOS理论强调学生在经历活动(Action)、过程(Process)和对象(Object)这三个教学环节后,能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认知图式(Scheme)。本文在认识APOS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教学案例,构建APOS理论下的地理概念教学一般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旨在帮助学生在体验感知、表达修正与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构建完善的地理概念体系,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深化与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逐步投入使用,教材难度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基于鲍建生数学习题综合难度评价方法,从认知水平、材料背景、表达形式、探究过程和知识含量五个维度构建难度模型,并对新旧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活动”栏目进行比较,探究两者间的联系与变化。结果显示:在表达形式维度上新教材难度高于旧教材,其余四个维度上新教材难度均低于旧教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期为提升
摘 要: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出发,本文明确了地理教育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可期可为。以“中国的河流”为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视角探索融入绿色发展观的主题单元学习五大应“变”,并提炼出教学评一体化导向、时事设疑导学、问题探究导因与地理实践导航四大实施要领,从而实现由“教学”到“育人”的转变,以期为新一轮课程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发展观;地理主题单元学习;“
摘 要: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机共教”已成为教育发展趋势,如何在教学中促进“人机”的深度融合,成为地理教学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阐述了“人机共教系统”的内涵及其对地理教学的价值,分析了目前地理教学中“人机共教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提出地理课堂教学实现人机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情境—任务—项目—提升为思路探究课堂教学中“人机共教”的实现。本研究为构建人工智能与教师互融共生的
摘 要:设计地理实验探索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是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高中地理“探究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实验为例,阐明制定三维目标要实现二维生一维、二维进三维,最终达成三维共生的目的。教学过程围绕三维目标设计五步流程,即“引入主题、设计实验、实施实验、交流反思、实际应用”,通过“五步”实现学为中心、生生合作共同演绎实验。在实验流程中实施“四式”策略:“情境式”唤醒、“引导式”对话、“反
摘 要:多学科融合教学可加强学科间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研学旅行是开展“地理+”多学科融合教学的良好载体。但在实践中,多学科融合教学面临融合机制、融合形式和融合评价等难题。本文基于目标融合、多学科知识融合、活动内容融合、评价融合四个维度,构建了多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实践模式。在此基础上,以姜席堰为例进行研学课程的具体设计与实施,为多学科深度融合研学提供教学实践案例。
摘 要:地理科学类课程是集交叉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课程,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打造授课前的“翻转式预习”、掌控授课中的“参与式教学”、引导课后的“合作式实践”、形成期末的“多元式考核”,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多维协同;通过多媒体沉浸式课堂体验新方法和多层递进式课堂育人新格局,将线上丰富教学资源和线下多样交流互动、校内理论指导和校外实践活动、显性课堂教学与隐性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各个阶段,推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