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要让儿童学会思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与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创造自由、和谐、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教学的诸多因素中,心理氛围最为关键。只有在自由、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中,
在加拿大学者阿德丽安·吉尔所著的《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一书中,作者介绍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大卫·皮尔森的实验与结果。这项实验研究的是“熟练的阅读者如何阅读”。实验者希望通过观测发现:熟练的阅读者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实验团队研究了数百位熟练的阅读者,通过分析样本数据,确定了熟练的阅读者的共性——能有意识地在阅读中运用策略,让自己和文本有更多互动,产生个性化理解。实验团队总结
在信息技术时代,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了传统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多媒体教学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教师加强学具的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数学,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学具应用”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科学合理地使用数学学具,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邱淑慧,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广州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国培计划”语文学科优秀指导专家,“广州共享课堂”课程录制审查专家,广州市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粤港澳大湾区“新课程阅读”指导专家,参与编著了《小学创意写作》和《同步作文教程与实训》系列丛书,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力量
复述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旨在加强学生的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信息再现的能力。教师究竟要搭建怎样的逻辑支架,才能帮助学生架构复述的整体框架呢?教师要怎样取舍课文要素,才能提炼出适切的复述内容呢?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阐述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一、关注目标,把准支架导向 小学阶段的复述能力训练主要分三种: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为了更好地与学生的阅读理解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着重强调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文言文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血脉的珍贵记忆。笔者将之前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与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比(如表1),发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言文数量从之前的4篇增加至14篇;由原来只编排于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侧重对经验的感悟,主要表现为首次增加了“量感”。量感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等可测量属性的感性认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空间意识从一维到二维的一次进阶,也是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1+X”主题式教学,依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内教学过程中融入课外阅读,重新构建学习内容,实现阅读内容结构化、课外阅读课内化。 “1+X”主题式教学,以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大单元教学、任务群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打破传统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了用好、用活教材,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教师要以大语文观的视野,重新审视语文教学。近年来,笔者尝试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架构“1+X”主题式教学,让语文课有深度、有厚度、有效度。 何谓“1+X”主题式教学?凭着多年的教学探究与实践,笔者从语文小课堂教学的角度(非课内外阅读),对相关元素予以解析。 一、解码“1+X
“1+X”主题式教学,不仅要重视“1”“+”“X”的设计,还要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从“悦”读到“汇”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群文阅读意识,更好地实现“1+X”主题式教学的价值,在润物细无声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立足课堂,形成课堂教学策略,实现课内阅读多元化 “1+X”
《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它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一个旧时代文人,面对“逃走如飞”的匆匆时光而产生的惋惜与无奈。散文紧紧围绕“匆匆”二字,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通过作者对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感慨,给读者“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有意义的事情”的启示。文章结构精巧、层次分明、转承自然,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感
【课前思考】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教学内容。“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边的重要性质,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主要引导学生任意选3根小棒进行围三角形的操作实验,探索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本课教学给出了新思路,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利用尺规作图方法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的运算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提高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呢?教师要深研教材,重组教材,精心设计,多次对比,引发学生深
《四季》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极富童趣的儿童诗。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的描述,呈现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四季的喜爱之情。全诗使用叠词、拟人等手法,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情境导入,初识生字 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 生:秋天。 师:是的。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看到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教学要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教师可以从社会生活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素材,运用素材创设情境,并通过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催生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数学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特级教师孙敬彬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几
叶圣陶认为,读与写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读写结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从文本理解走向言语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一、“读写结合”教学问题审视 当前的读写结合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形式化。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思维能力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这些思维能力与品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辨性阅读。 一、思辨性阅读的内涵
传统的作文评改存在评改标准随意、评语简单笼统、评价反馈滞后等问题,导致学生习作兴趣不高,习作的主体意识欠缺。这些问题同样也导致习作教学效果不佳,制约着教师习作教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作文评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给同学或自己的作文打分、写评语,能在互评互改和自评自改中提高习作能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各地中小学创设了多种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希望课后延时服务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双重认可,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从多方面进行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一、小学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可以有效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与数学学习质量有直接关系。所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从数学问题入手,多措并举,有效地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1.明确问题,找准方向。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过多关注,关注点往往在学生数学基础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采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呈现,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担当等综合品质。”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知识,能够对简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做出一定的判断,具有利
自2014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心中虽常怀梦想,却总难以实现。直到2023年6月6日,我在南昌听了汪智星老师关于“教师成长”的讲座,他从一位偏远乡村的普通教师,成长为知名的特级教师,实属不易。他就像一束光,让我不由得追寻。 讲座结束后,我问到了汪智星老师的联系方式。我申请加他微信好友时,表达了自己的拜师愿望。我独自等待着手机那头的消息,默默祈祷着。过了三十分钟左右,他通过了我的好友请求。我再次诚恳地
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应该逞强,还是示弱?对于犯错学生的教育,教师应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还是暗示迂回、曲径通幽?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从一个教学问题、一个故事说起。 浓酸、浓碱都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化学课上讲授浓酸、浓碱使用的注意事项时,我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浓酸沾到皮肤上,用大量的水冲洗之后,为何在皮肤上涂的是碱性较弱的碳酸氢钠溶液,而不是碱性很强的氢氧化钠溶液?浓碱沾到皮肤上,用大量的水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