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三十载寒暑,七十年风霜,四季轮转,月落日升,这里从寂然无声变成引吭高歌的坚实土地,沙粒、荆棘、草甸、森林拾起阳光,这片高天厚土的每一寸都被照亮,在这之上有着西藏人民不断向前的坚定步伐,这是每一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个体为之贡献的力量。 今年是全国对口援藏工作30周年和“两路通车”70周年,这是新时代新西藏的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件。援藏工作和川藏、青藏公路的历史和现
一 一轮明月悄然爬上西边的山峰,散发出皎洁的光芒,为洛隆这座大山深处的小县城镀上一层银灰,与四周山腰升腾起的薄雾揉合在一起,迷惘朦胧,平添一抹神秘的色彩。 宿舍里,王海滨身体乏力,躺在床上,但他的精神却处于兴奋状态,毫无睡意。他的脑袋隐隐作痛,呼吸急促,心跳的声音在耳边回响,频率持续在高位。他努力想让自己平静下来,可是一点儿用都没有。在来的路上,同行队友说过这里的海拔3700米,氧气含量只有滨
一 高原的雨,像不速之客,事前没有一点预兆,说来就来了。邵剑明与同事正在野外进行光缆检测工作,他们正全神贯注地操作检测仪,突然一场大雨就来了。 高原的雨,来得快、下得猛。邵剑明的第一反应是紧急暂停检测工作,保护精密仪器,免受雨淋。他迅速拆除检测线,关掉电源,合上精密仪器的箱盖。然后迅速打量周围,寻找可以避雨的地方。 当时,他们正在西藏日喀则新建的500千伏吉隆变电站围墙外侧工作,而变电站内正
张小平是我的业界前辈。 他对我既有师之尊严,又有兄之宽厚,还有友之坦荡。三位一体、齐集其身,实为大山之幸。 2023年,张小平第51次进藏,在布达拉宫脚下居住半年有余。真是心之所在,行必西藏;情之所系,思必西藏;笔之所写,书必西藏。 随心——心在西藏 1960年,张小平从北京101中学毕业,参加高考,成绩斐然。在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语文专业。 这
西藏在叶慧锋脑海里,是一片有着雪山冰川、江河湖泊、大漠戈壁、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哈达、牦牛、蓝天的广阔天地。在他心中,那是一个白色和蓝色交织在一起浪漫又神秘的世界,是他最向往的地方。2018年3月,叶慧锋有幸成为了浙江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的一员,在西藏那曲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才知道这一切不仅仅是美好,还有更多让他意想不到的困难要去征服。这段在雪域燃烧自己年华的工作经历,于他而言是刻骨铭心的,是他人
一 那年过年,叔叔在家才呆了几天就匆匆忙忙地收拾起行李,打算回藏赴岗工作。婶婶和我侄女都想留他多住几天。我叔上一回在家过年还是三年前,这一次好不容易回家一趟,谁知才住几天就得赶回高原检修铁路。好在婶婶和侄女都挺善解人意,知道我叔叔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尽职尽责,也只得放他回去了。 叔叔是一名高原铁路维修工,入行已有十五年,硬生生从当初的毛头小子蜕变成了现在的老师傅。 来送叔叔的那天,好巧不巧遇到
“它广袤空旷,貌似平静安详,实则苦寒凶险。” 这是我爸的原话。 …… 我和熊医生坐在打好路基的村道旁一棵雪松树下,看着花坛里的波斯菊,闲聊家事,心情也如这被称作“格桑梅朵”的花一样,颜色各异。熊医生来普拉两天了,她只是临时来问诊心脏病患者。村卫生室没有好的医疗器械,她的任务是排查情况,解决轻症问题。我住在指挥部工棚里,路基修到普拉村,便常在这村里跑。这条由我们市援建的公路,经历两年多时间,穿
在修好青藏公路的第三百六十五个夜晚 星星有意侧了侧身子 让一颗心落在另一颗心上 援藏的那座电塔坚挺地驻守着 总有人想把自己的衣物 给他再穿一次,总有人 想和他张开双手 尽情拥抱 这一群有着相同颜色、不同腔调的援藏人 赋予一双双脚印崇高的品质 他们一起矗立在远方 自他开始唤藏族人民的乳名起 他和藏族人民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兄弟 让西藏的脉搏始终保持跳动
那一天,你和高原有个约定 党有号召,你有行动 告别亲人,远离故乡 朝着世界之巅奔去,来到渴望已久的西藏 兴奋,虽然有高山反应 心中已经荡起援藏的波涛 那一月,你初来乍到 忙着播撒春天的种子,编织秋收的梦想 那曲最苦,你首先将任务放到羌塘草原地热开发的调研里 阿里最远,你亲自驾车倾情于骄阳下的光伏项目中 昌都最险,你徒步奔走在悬崖峭壁的能源考察上 高原的阳光,热烈地将脸上的死皮
世界屋脊,行驶着圣洁 低吟,树木直直地生长 川藏公路,似乎没有终点 仔细阅读地图,苍茫而辽阔 奉献和思念 靠什么遮风挡雨,靠什么送去幸福和吉祥 正是阳光普照 感受一路美景,奔赴日光城 灵魂被滋养,恭迎八方来客 天路何其高 我愿意化作一只苍鹰,在此守候 世界屋脊,停泊下多少圣洁和仙境 是谁提供着风的衣袖 马达声,轰鸣声,祈福声 一闪而过 走在西藏的天空下 在雅鲁
站在新修的巴河桥上,隐约看到河底废弃的老桥桥墩,桥下汹涌的河流让我仿佛听到了1954年11月27日,川藏公路东西两线的筑路大军在这里胜利会师时,成千上万的军民拿着钢钎、锤子、镐头等各式各样筑路工具,跳跃着、拥挤着,涌向那座小桥的欢呼声。 ——题记 玉珍奶奶见证了巴河桥的建设,认识了金珠玛米;加措从交通职业技术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普通养路工人,到后来走上领导岗位,见证了西藏公路的变迁;巴桑次仁从1
四月底,常年在藏工作的我和辉准备第一次以游客的身份自驾出行,沿着318国道从西藏拉萨奔向成都。这个计划酝酿了很久,终于能够落实,我俩格外兴奋。 2018年3月,因为采访原因,我曾坐着房车从成都到拉萨,整整十天,看足了美景,那是我第一次认识传说中的318。对驾龄几十年的辉来说,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魅力是他一直很向往却从未体验过的。对同为上班族的我俩而言,能一起长时间出游,绝对算一次奢侈的享受。 采
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回望过去的70年,我依然激情澎湃、留恋难舍。特别是在2014年8月,习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精辟凝练的“两路”精神,既是对历史的铭记和赞誉,更是对我们这批当年的建设者的极大鼓舞和肯定。这让我燃起了对青春的向往,吉塘金河上修建乱石拱桥的日日夜夜,仿佛就在眼前。 一 我所在的单位驻地就
一 十一二岁,或是十三四岁时,我对父亲的记忆是个空白。我的梦境常常试图弥补这段记忆。在梦境里,他有时以筑路者的形象出现——手握铁镐,砸向峭壁,他面目不清,就算露出正面,他头上的安全帽也总将他的面目遮住。虽然作为歌唱家的父亲绝无可能成为修路工,但我凭感觉认为那就是我父亲。 在我有记忆之后,父亲的身影出现在大礼堂里,靠舞台的头几排总坐着胸戴大红花的叔叔伯伯,我妈陪着我坐在靠后的位置,父亲浑厚的歌声
一粒青稞种子 在路旁悄悄发育成一朵白云 白云,被路牙石们推举为领袖 我抬头一看,那片白云 果真能为我作主 石骨,钢筋,混凝土做了皮肉 师从盘古,学通了开天辟地之术 榫扣卯结,散沙抱团 路基和桥墩一起挺直了腰杆 于是,公路站了起来,速度站了起来 幸福站了起来 弯道,盘旋而上 骨子里分明藏着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那是直径与圆周 万年谈拢的常数啊,吸足了汗水 需实时校对锐利而
这段路向来就是这般寂静。自西边蜿蜒而来,往来的货车像一颗颗砂石落进了碎屑岩的大海里,车窗外的一切随着山伏水曲缓缓发生变化,阳光从如棉的云层中间透下光柱,照在峡谷的岗峦和雪山峰顶,照着109国道上的货车司机们行进的地面斑驳了起来。路政员的通讯室里有一部单独的步话机,它频段特殊,冻土层路段大修的任务即将传来前,它会出现极弱的低频,像峭壁孤独的尘埃掉落了下来,信号随着荒原的海风传进方肃他们道班的无线电里
一 距离我初次踏上青藏公路,至今已近五十年了。当时的我未曾想到,与这条天路有如此的缘分,以后的人生还将多次往返青藏线。时光荏苒,我已从稚嫩孩童变为年近花甲的老人,但那一段从青藏公路进藏的极限体验,未曾从记忆中远去。 48年前,在那曲工作的父母休假后返藏,将我和弟弟及小妹一起带进藏。我们从上海乘坐火车,到达甘肃省酒泉市柳园镇。出站时,看见四处是茫茫的戈壁滩,仅生长一些红柳、骆驼刺等耐旱植物。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