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共和晚期,政治信念日益由忠于共和转变为效忠个人,曾被奉为圭臬的共和价值也与世俗的家族荣耀、个人权威乃至血缘纽带联系起来。贵族派系间的竞争,不再以维护共和的共识而告一段落,却因争夺对共和国掌控权而此起彼伏。这一过程在当时的钱币史料中即有反映,自公元前2世纪开始,公众对共和国的记忆便与罗马硬币上的家族历史记忆结合在一起。 ——张红霞 顾斯文 路德维希二世诸种名号的变化和升格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学界主流认为埃涅阿斯币(RRC 458/1)制造于公元前47至前46年的北非,但论据较为薄弱。实际上,相关窖藏仅与恺撒从高卢南进意大利,继而远征非洲行军路线的前段重合,可以推测该币造于起兵地高卢,而非目的地北非。根据图像学分析,埃涅阿斯币的纹样以置换图像符号的方式暗示恺撒和维纳斯的联系,藉以提升个人威望,显然属于恺撒与庞培正面对抗前舆论战的手法,而非他掌控罗马政权后的公开宣传。这无疑佐证了埃涅阿斯币制作的较早系年——公元前49年前后。埃涅阿斯币及相关钱币的图像学研究,揭示出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过渡期间政治认同由国家认同向家族认同、个人权威认同的转变,为理解当时的政治史提供了直观却微妙的视角。
在《编年史》开篇,塔西佗回顾了奥古斯都一生的功过是非。塔西佗一方面承认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内乱后,奥古斯都恢复了罗马的和平与秩序;另一方面又认为奥古斯都治下的和平是血腥的,因为它是以牺牲元老院的利益为代价的。这一兼顾正反两方的评述显示了塔西佗本人对元首统治的看法。出于维护帝国和平与稳定的现实需要,塔西佗在思想上接受了元首统治。但是作为元老院的一员,塔西佗意识到军事独裁者倾向于通过暴力手段翦灭其竞争者,有意警示其读者防范元首统治堕落为世袭君主制。
墨洛温王朝开国君主克洛维兼顾法理、历史与现实,确认罗马法、教会法和部族法等传统法律的效力,构筑起以王权为主导的法律多元秩序。6—7世纪,墨洛温王朝国王进一步融汇多元法律传统,制定王国法令,完善王国法律治理体系,实现了法兰克王国从帝国晚期部族政权向中古早期国家的转型。墨洛温王室立法在平衡央地法律关系、增强王权的公共属性、凝聚君臣共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整合功能,并且对加洛林王朝的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法兰克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拥有多种不同名号,体现出使用者对相应名号背后政权形态的不同想象。根据对路德维希自己所接受的“巴伐利亚国王”“东法兰克国王”等头衔的研究,可以看到名号与东法兰克政治变迁和国家升格的对应关系。通过与路德维希二世名号几种他人表达形式的对比,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古早期法兰克政权存在与古典日耳曼和近代德意志不同的政治形态,因而路德维希二世政权及其民族特性的认定也宜重新评估。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是由篇题、序言以及含有乐诗演奏符号在内的十首歌辞组成的诗文本,是周代乐官掌教的典礼乐舞演奏脚本。篇题中的“琴舞”表明这部乐舞以琴为伴奏乐器的同时又以琴为舞具,序言两次出现的“九絉”表明这部乐舞使用的是在上古九体乐舞基础上根据典礼需要改编而成的“1+9”结构的新式乐舞结构,与歌辞融为一体的“启”“乱”等演奏符号在标识乐舞开幕的同时,也表明每一幕乐舞的伴奏乐歌皆由演唱形式不同的两部分构成。简文这种在结构内容上体现出的重视礼乐实践指导而不同于传世本《诗经》的文本样态,是周代乐官对仪式乐歌用于教习、演奏时相关信息的文字记载,是乐家传《诗》的一种。
孔子所言“吾其为东周乎”竟为何意,这是《论语》学史上聚讼不已的一则公案。以“东周”为焦点,《论语》学史上形成了“兴周道于东方”说、“黜周王鲁”说、“东都·王朝”说和“成周”说四种观点。综合时代语境、思想观念和历史地理等因素,唯“成周”说最符合孔子思想本义。孔子以“王子朝之乱”时周敬王前往“成周”(东周)为借喻,表达了自己坚持恢复周代礼乐制度的政治态度。明析《论语·阳货》“吾其为东周乎”之本义,不仅有助于对相关经史问题的理解,窥探孔子“从周”政治思想的实践逻辑,亦可为以史证经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论之案例。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等。秦朝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和管理虽然仅15年左右,但因为继承了燕国原已奠定的基础,遂能以其强大的国家施政能力,把东北地区更紧密地纳入到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整体中,为后世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中原文化的东传拓宽了传播的渠道。
秦汉时期,“致”文书是一种官府之间沟通的文书。在通过津关时,致书主要用于向津关吏员说明通关人所携带的特殊物品或人员。“致”不仅用于通关,也被应用在物资的交付、劳役的征发、吏卒归家的说明等多项事务中。在这些事务中,“致”大多是和“券”“符”配套使用的,“券”和“符”发挥的是核验、凭据的作用,而“致”则用于向接收物资或人员的官府说明情况。
秦汉时期,中国完全进入帝制社会。帝制社会体现在很多方面,基层行政组织也不例外。近代以来,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西部等西北地区发现了大量秦汉至唐宋时期的文献资料。这些出土文书内容丰富,资料原始性强,其中大量有关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的记载,是研究秦汉以来乡、里、村、坊等基层行政制度实施与推行的珍贵史料,是西北地区逐步进入帝制社会曲折历程的历史见证。西汉武帝时期,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内地实施的乡里制也推行于河西走廊地区。十六国北朝时期,汉以来的以西乡、东乡、北乡、都乡等为代表的方位名乡制及里的建制在河西走廊地区以及吐鲁番地区得以沿袭和实施,地方行政体系排列顺序基本上是郡—县—乡—里。唐朝时期,内地基层行政制度推行于更向西的以羁縻州制为主的西域地区。与县以上体制多变比较,西域地区的基层行政体系更具有稳定性。总体而言,随着唐的基层行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全方位推行,西北地区最终完成了帝制社会化历程。
明代马船户属于民户中的次生户籍,户下人丁充当马船水夫,总数约两万名,隶属于南京江淮、济川二卫,承担修造船只和运送贡品的差役。马船户主要源于洪武时免军充役,在清勾、佥妻等方面,都与军户类似,具有军、民双重性。由于马船夫役繁重,明中期逐渐折算工料银,始于弘治八年,确立于嘉靖十二年,总计约八万两,摊入田亩征收,随南粮解送至南京兵部,由官方雇役。马船夫役折银使得船户负担得以减轻,原籍与卫所船户的联系不再紧密。在明代赋役制度演进中,马船夫役改革可视作一条鞭法的先驱,又因一条鞭法推行而稳固下来。
明清时期发生过多起涉及天主教和传教士的案件。朝廷在处理相关案件时,“化外人有犯,依律拟断”的司法原则始终是基本参照。与此同时,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混合运用,法条、历史经验、国家安全、对天主教的政策、贸易关系、传教士与朝廷的关系、朝廷对特殊地区的政策与管理,以及最高统治者的态度等等,都是关联因素。具体来看,从晚明到清嘉庆时期,朝廷对京城违规传教士的惩处有别于地方传教士,对所有违规的在华传教士的处置总体上趋于严厉,其间“禁教”政策是变化的关键。与“禁教”趋于严厉相关,朝廷对澳门天主教的管治渐与内地接近。
王命旗牌是一种权力的凭证,持有者有一定的便宜行事权。清代王命旗牌有固定的型制,由工部制作,钤盖印信,不但有严格的发放与管理制度,而且有相关的使用与核查制度。清初多授予带兵将领,以此为凭,可以在战区便宜处置,处死逃兵或叛将。随着普遍授予督抚王命旗牌,这种凭证被广泛地应用于地方政务,特别是在司法方面增加相关的条例,恭请王命正法成为特殊司法程序。在死刑审判中可以不通过中央层级的审核,先行将人犯正法,有请旨即行正法、一面请旨一面正法、请王命正法、先行正法、立毙于杖、就地正法之分。鸦片战争以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王朝出台《就地正法章程》,王命旗牌应用更加广泛。由于死刑审判权的下放,不仅督抚掌握了生杀大权,就连地方官及团练、土豪劣绅都可以操人生死。
明清时期,中越两国建立了制度化的朝贡关系。奉命北使多被越南文士引以为荣,然而朝贡出使却潜藏着种种人身风险。有的越南使臣由于积劳成疾、病剧不治、交通意外、政局动荡等原因,不幸丧亡于中国。对使华身故的越南使臣与随行人员,明清朝廷依例遣官治丧、谕祭赐赙、置地安葬或派人护送棺柩回国,越南亦按例赐祭、追赠官爵,递运其棺柩归贯安厝。这既体现了明清“体恤远人”的一贯原则,又反映出中越两国为维系朝贡体系所承受的较大负担。由此可理解中越朝贡关系政治需求的实质,以及出使一事安危相易、祸福相生、荣辱与共的多维属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回应国内社会需要以及受西方史学理论潮流影响之下,日本学界在审视既有研究基础上出现了探索“新世界史像”热潮。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史书写、世界史与全球史的关系以及区域史与世界史的关系等问题为理论探讨热点。在史观方面,提出应突破欧洲中心史观、近代化论、国民国家论、进步史观等的束缚。在研究广度上,主张吸纳全球史优长,拓展时空观念、重视联系性、强化薄弱区域和领域的研究。2016年开始出版的《密涅瓦世界史丛书》及2021—2023年出版的《岩波讲座世界历史》较集中反映了近年的新进展。尽管日本学界“新世界史像”探索成绩斐然,但尚未能构筑自身成熟的理论体系。
[Ancient Mediterranean Civilizations] Title: Rethinking Caesar's Aeneas Coin (RRC 458/1) from the Late Roman Republic……………………/3 Authors: Zhang Hongxi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School of History an
《古代文明》(The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中文版是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学术季刊,自2007年开始经全国邮局发行。该刊以反映世界范围内关于古代文明的研究成果,增进中国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提供重要学术信息为宗旨。刊名中“古代”为一宽泛用语,指自人类文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