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助于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及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路径。本文使用2005—2021年中国城市层面数据测算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如何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高流通效率、深化专业化分工以及强化城市网络效应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同时“宽带中国”战略实施促进了统一大市场整合;
摘 要:苏东剧变后,作为20世纪思想家群体重要成员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将共同体的道德精神与每个人的道德个性生成视为人类与人自身的激进需要和整体社会变革的内在组成部分,倡导以自主的道德实践重塑现代理性文明。通过分析现代性的悖论及其道德后果,揭示现代性的理性化逻辑及其道德危机的社会生产,他们提出以良知和责任构建道德自我,不断培育和生成道德个体和伦理共同体,从实践上
摘 要:现代性的机制使现代个体的生存呈现出悖论的状态:一方面,现代个体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创造和个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确定性的丧失而使他们面临着个体自由失去根基的异化境遇。对此,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格妮丝·赫勒一方面对现代个体的悖论式的、偶然性的现代性体验和生存困境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明确偶然性是悖论性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将偶然性作为其现代性理论的哲学预设;另一方面,又借助存在选择理
摘 要:“公民不服从”守护的是共同生活的底线,而非某种积极向往,因而是否定的。它不是法律体系的局部性要素,而是法律体系否定地自我指涉的悖论性结构;它与多数原则之间的张力并非源于政治决策形式上的逻辑矛盾,而是源于不同生活形式的实质对抗。法律体系与政治系统的自我革新无法消解公民不服从带来的疑难,二者共谋的权力内在循环机制也无济于事。事实上,法律与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产生于社会交往,对交往权力的捍卫是哈贝马
摘 要:当代西方激进左翼一个重要的思想倾向就是“共产主义观念的复兴”,主要体现出四条思想进路,即把共产主义视为柏拉图式先在性理念和康德意义上的调节性理念的理念化倾向;把共产主义视为反对现实矛盾的社会对抗运动的现实化倾向;把共产主义视为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阶段中所凸显的共同性趋势的内在化倾向;把共产主义视为以审美变革为基础的感性化倾向。这四种进路一方面体现出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学者在新条件下寻求新的革命主
摘 要: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承载数据要素的重要工具和发展数字经济的有力支撑,势必会引起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样对于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村内部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背景,探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基于使用鸿沟和接入鸿沟进一步考察了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缓解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在经过一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而这离不开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这一现实背景,选取城市样本数据定量检验人工智能影响产业生态化转型效应与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且这一正向促进作用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人工智能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市异质性,相较于老工业基地与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人工智能对非老工业基地与低行政级
摘 要:《合同编解释》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民法典》第153条关于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规定。由于公序良俗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具有具体针对性,因此《合同编解释》第17条要求应优先适用《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关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无效的规定。由于公序良俗作为不确定概念需要类型化,该条将违背公序良俗行为进行类型化处理,并进一步采取了动态系统论的方法,为法院认定
摘 要:《民法典》合同编通则的违约责任一章只规定了违约定金,没有规定其他类型的定金。《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确认,定金还包括立约定金、成约定金和解约定金,具有不同的法律调整功能,需确认它们的法律地位和效力。对于定金的识别,不论约定的是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者订金,只要没有适用定金罚则的约定,都不是定金。对于定金类型的识别,交付了定金但没有约定定金类型或者约定不明的,推定为违约定金。对
摘 要:区块链在司法活动中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就是电子送达。但是,当前我国司法机关仅是将区块链作为电子送达文书的存证平台,并未将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全然发挥。为了推动区块链技术与电子送达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摒弃既往电子送达对中心化实体信任担保的依赖,还有必要对现有电子送达证明角度进行转变。从信任层面出发,明确以区块链为送达媒介,以其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技术为电子送达提供信任支持。从证明层面出发,明确诉讼文
摘 要:美国《云法案》确立的向网络服务提供者调取非适格外国刑事数据的取证途径,本质上是绕开外国主权者而开展的单边跨境取证活动。为了应对可能产生的跨境取证法律冲突,《云法案》将国际礼让内嵌其中,并根据产生法律冲突的主体不同而构建了法定礼让分析与普通法礼让分析双重解决路径。然而借镜司法判例,《云法案》的国际礼让体系极可能承袭既往不平衡的礼让特点,在礼让分析的结果上压倒性支持美国单边跨境刑事调取。这是国
摘 要:唐宋以降,禅宗语录和儒家语录大行于世,流风所及,许多文士在古文写作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效仿语录形式,或者掺入语录中的常见用语。这种做法相当普遍,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迄至清代前中期,“语录不可阑入古文”成为一种集体认同。在此过程中,方苞个人思想和文学实践所起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这一古文观念对于端正学风、维护古文体性、推动清代古文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有绝对化的倾向,因而又有其局限性。古文发
摘 要:《朱子语类》论诗有其独特面貌,朱熹有意选取语录体诗话的方式进行言说,着意呈现诗歌创作中面向生活审美的浑融气象,在论诗观念上体现出诗话语境下诗与理的互斥互塑,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崇豪壮诗风,体现出朱熹系统性的审美观念和话语策略。康德对崇高审美的分析将朱熹原本诉诸审美经验和直觉体悟的文本呈现进行理性化理解,合理解释了为何朱熹所推崇的豪壮诗风较之其他风格更能体现“近道气象”,更为具体地揭示出朱熹理
摘 要:清朝嘉道之际的社会处在所谓盛世滑向衰世的过渡阶段,学风、士风的变化深刻影响了诗学思潮与诗歌创作。细致入微的学术训练、程朱理学下的世界观、身份认同下社会参与意识的高涨,使理性主义的思想笼罩在嘉道诗坛上空,诗歌的价值取向也回归正统。在继续强调诗歌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前提下,诗歌的政治与社会功能得到体认,个人化与纪实性成为该阶段的诗歌特征。诗学思潮则趋向敛华就实,情志并重。诗论家集中总结了清中叶以后
摘 要:进步主义时代以城市改革者为主体发起的“乡村生活运动”,是美国联邦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开端。从1908年成立的乡村生活委员会到后来组建的乡村生活协会,改革者逐步把“乡村生活运动”推向高潮。“乡村生活运动”改变了美国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带动了乡村文化、教育和社会多方面的改革,并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进步主义时代的改革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生活运动”中,城市改革者与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