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将文化建设领域所取得的实践经验不断理论化,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创新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创新基点,以“两个结合”为创新思路,以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创新底气,其内容涵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话语、“七个着力”的新机制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形式。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持续巩固“两个结合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高校和国家层面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但不可忽视其存在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局限性、大学生认识不够充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的现实困境。 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加强自我教育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四方面出发探寻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旅融合的相关论述,深入挖掘其内涵,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培育新型文化业
摘 要:爱国主义意识的生成涉及到身份认知、主体能动、集体情境等。当前,在数字场域中面临着身份虚拟、主体遮蔽、集体解体的全新挑战。面对数字场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挑战,要积极借助技术与政策等手段对数字场域中的身份进行再塑,在数字场域内恢复主体的认知和实践能力、空间审美力和评析力、空间情绪体验和意识认同力,通过超越平台主义、超越算法限制、超越圈层鸿沟开展数字场域的集体再造,在数字场域中实现培育爱国
摘 要:媒介手段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内容传播的承载体日益丰富,图像、影音、动画、短视频等媒介方式正在用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激起网络刺点,吸引用户注意,并激起意趣。诸多媒介的特殊文本呈现形式是对传统文本的颠覆与再建构,刺点激起用户记忆唤醒。“大思政课”要求挖掘创新教育手段,立足大生活,通过思政教育与全媒体时代网络刺点的紧密结合,搭建思政教育的新平台,让思政教育借助媒介技术活跃起来,并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三全育人的有效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拓展和完善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抓手。本文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客体和环体三个维度入手,以主体关键发力,客体主动作为、环体着力改善为突破口,着力探寻其实践路径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招和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以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学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它不仅能够提供多样的教学工具和创新教学手段,而且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模式有效创新,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因此,推动Sora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开创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是顺应人工智能革命、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流程优化、实践教学拓展、教育评价创新,以及健全相应保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蕴含美好生活思想的杰出代表。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运用批判性话语建构了美好生活的认识基础、现实主体、实践本质和阶级属性,揭示了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核心内涵和实现路径。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不仅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时代课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含的美好生活思想,对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摘 要:数字技术背景下,数据已经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为资本物化过程赋予了数字化特征。随着劳动力从传统的雇佣劳动者扩展至平台零工和数字用户,数据成为物化社会关系新的载体与介质。这种物化现象不仅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环节中得到体现,还延伸至社会领域,从而削弱了个体的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数据被塑造成新的物神,商品拜物教演变为数字拜物教。数字化进程中的物化发展,实质上掩盖了资本剥夺和扩张的本质,以一种虚幻的形
摘 要:“Being”最初由巴门尼德提出,巴门尼德对“Bening”的思考,引向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对立,将“Being ”译为“存在”,使得巴门尼德的‘是’的意义被湮没,是巴门尼德哲学本身的历史命运。经由柏拉图对“Being”的话语诠释,影响着理念论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体系中对柏拉图理论体系的批判与进一步诠释“Being”的本体论意涵。“Being”的发展历程与本体论息息相关,而
摘 要:早期海德格尔对笛卡尔二元论世界观展开三重批评解构。第一,就世界、客体而言,海德格尔认为:笛卡尔把世界作为广延物、现成存在的世界或自然,遮蔽了原初的世界存在、世界性。第二,就主体、精神实体而言,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回到一个无“世界”的孤绝的现成主体——“我思,我在”,并且未规定“我在”的存在,从而遮蔽和遗忘了此在的存在是“在世界之中”的与他人“共在”的存在。第三,笛卡尔将主客分离并赋予理性
摘 要:《论语今读》中的个体表现在对个体情感、个性、价值、命运的重视,同时重视个体间的关系;《论语今读》中的群体大致等同于家庭、宗族、国家、文化的制度规定。李泽厚认为,儒学阐发个体思辨理论,提供群体实践法则。个体与群体指向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内圣外王、仁与礼、教与政等概念。宗教性私德与个体情感、信仰、气质相关,社会性公德指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等,私德与公德交融互渗,构成儒学的全面图景。李泽厚
摘 要:均势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概念,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它长期作为处理主权国家间关系的一般准则。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跨学科研究中,后者往往过于关注自由主义范式,而有所忽略了均势等概念。本文从英国学派的异质多元主义立场出发,立足于国际社会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回顾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的国际关系历史变迁,试对均势与国际法的复杂关系进行梳理,并阐述均势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
摘 要:代际正义理论是全球正义视域中的重要分析范式,旨在协调代际之间的关系,解决代际之间的正义问题。基于民族提出“继承性责任”的戴维·米勒是这一进路的主要代表。米勒提出的继承性责任具有一定的可调适性,为解决历史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但这一理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继承性责任承担者和履行者不一致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回避历史非正义行为的责任;其次,证明国家身份认同长期存在的困难并不能成为回避责任的
摘 要:现代化是乡村治理效能转化的实践目标,并实现于乡村治理效能转化“从嵌入到融合”的进程中。基于对乡村治理现代化效能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的研究,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效能转化,需要准确定位治理转化过程中从治理嵌入点到治理融合点的实践联结,更需要发挥农民主体的自觉自信在治理转化过程中的内生动力与实践基础作用。在治理路径转化的进程中,融合治理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应有之义,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效能转化的关键
摘 要:探寻我国资本行为特征必须基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要论述进行分析。我国资本行为一方面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与血缘关系、道德评价、志向品性等因素挂钩,跳出逐利本性的局限,拓展自身价值追求的内涵;另一方面,受中华传统文化中风险规避倾向、小富即安心理、竞争过度而合作不足等消极基因的限制,难以扩大规模、长期立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对我国资本行为的双面影响,通过制度安排放大中华优
摘 要:在深度老龄化和数字化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发展智慧养老服务成为赋能养老事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Z省L区未来康养智城遵循“技术性——嵌入性”建构逻辑和“要素交互、场景交互、层次交互”机制,依托养老智联网,打造了系统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多元化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但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构面临着技术、机制、秩序、立法等领域的多重挑战。基于此,在探索“协调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嵌入的前提下
摘 要:自1999年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养老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该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旨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本文以无锡和南京两地的养老机构为实例,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例证比较、实地调查和访谈分析的方法,不仅深入探讨了现代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还揭示了智
摘 要:环境史研究聚焦于探究人类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演化历程,旨在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日益深入,其学科特性及其与历史地理学之间的关联在学术界引发了诸多探讨。通过对比分析环境史和历史地理学在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三个层面的异同,可以清晰地看到,环境史研究的核心在于进一步深化历史地理学所关注的人地互动关系,揭示其深层次的动力机制与影响。由于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之
摘 要:明朝的北疆,即明政权控制的北部疆域,主要指的是以“九边”军事重镇代表的北部区域。明朝北疆盐场即明政权北疆范围内的盐场,主要包括陕西、山西、辽东三个区域。明朝北疆盐场位于“九边”范围内,对军镇有重要的补给作用。首先,这部分盐是重要的食用资源,有直接补给的作用;其次,这部分盐具有一定的资源价值,在国家政策的统一调控之下,对于“九边”军储多个方面有较大的间接补充作用。 关键词:明朝北疆
摘 要:本文深入研究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源,特别关注了其在政治观、利益观和文化观方面的传承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旨在构建一个全球性社会共同体,强调超越国界,共享大同的利益和责任。这一理念可以被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应,突显了儒家智慧在全球范围内的现代价值。揭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深刻联系,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全球社
摘 要: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目前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乡村振兴的辐射涉及到古村、古镇等方面,指出对于特色类村镇保护的要求,旨在加快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特色资源,发展村镇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镇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众所周知,古村镇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风民俗、民居建筑等丰富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财富与支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古村镇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文创+”和“互联网+”两个角度,强调通过重视齐齐哈尔市非遗文化和地域文化、流行文化的创意结合,将非遗创意融入城市地标、大众日常生活等方式,大力促进非遗产品的创意化、产业化;通过以非遗为主题的博物馆,传习馆、传承基地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集衣、食、住、行、用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等形式,构建非遗文化研发、生产、交易的完整产业模式。通过突出政府主体地位,依托数字技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发展情况和不足,通过借鉴国外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优秀举措,结合我国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未来发展形势,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如何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9 — 0137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极具时代价值。在数字阅读偏好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阅读推广已形成一定规模。本文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阅读推广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把握其发展趋势和厘清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之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阅读推广;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立足不同时期的需求,在持续政策更新中实现了长足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性结构,这一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反映出国家在不同时期制定政策时所关注的重点,包括民族知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认同等多方面在内的内容构成了围绕民族团结进行教育实践的基本内容体系,可以说,我国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意义,但同时,在教育内容构成、教育途径等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角色,其专业伦理水平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旨在探讨研究生导师专业伦理的内涵、伦理责任及其提升策略,以期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专业伦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
摘 要: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专业人员,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协同育人”要求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制订育人工作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专业技能。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生成长成材的培养中,更有利于高校健全育人模式,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本文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