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的方法、开头的技巧、拟题的秘诀……关于如何写好作文,老师们喜欢教这些,学生们也喜欢学这些。但实际上大家也都知道,掌握这些“秘诀”到写好作文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不是说学习这些技巧毫无用处,而是说仅仅在“术”的层面下功夫,是写不出好作文的。要想文章写得好,还需在根本上下功夫。 要有知识的广度。见多才能识广,见多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就是开阔眼界、丰富视野的过程,就是在练好“童子功”,以量变促质
科技赋能下的互联网浪潮,让我们拥有了此前解决问题难以企及的速度与效能。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困囿于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现代的愚蠢并不意味着无知,而意味着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的掣肘,逃避提出新问题、主动求解,表面上看起来问题似乎越来越少。然而,我们更应当将互联网视作赋能未来的手段而非旨归,切忌被其异化,应当葆有对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热爱与好奇,主动发问,从而寻求人生的终极答案。 互联网的发展大幅提升了
“当你站在山顶的时候,你的头上还有星空。”这是董明珠对于探索的感悟。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AI代替人类进行了多种领域的探索,替我们解决了越来越多的生活难题,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少了呢? 纵观古今,人类自诞生起就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古有屈原执着叩问宇宙万物起源,今有飞行器、探测仪上青云、探大地。渴望探索的思想,是人类可以站在生物金字塔顶端的原因。梁正说过:“人类探索新的科学原理、
近年来,互联网的裂变式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人工智能的应用则加快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技术的发展似乎给我们带来一种迷思:既然机器的运作能生成越来越多的答案,人类的问题是否会减少? 依我之见,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确乎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距离,在解决具有确定答案的知识性问题时,人们只需在搜索框内轻触指尖,便能成功链接到海量数据库中的相关词条,从而高效便捷地解答疑惑。但遗憾的是,
“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维特根斯坦的远见肯定了人类一切哲学思考的意义,正如他的断言,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问题的意义可能更在于问题之外。因此,人类的问题绝不会越来越少,而针对人类求索之径日益变化的考察无疑也迫在眉睫。 首先需要阐述的是问题的本质。在AI蓬勃发展的态势下,信息技术擅于帮助人类解决的是具象的狭义问题。AI或许擅长生成一篇概要、一段历史人物评析、一张符合要求的图片,但并不会超出你
身处这个科技迅速发展,互联网、AI等技术突飞猛进的网络时代,我们不难发现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数不胜数的问题竟能够在键盘或屏幕的弹指间瞬间解决。然而,伴随互联网而来的是思考的丧失。吾辈青年身处这样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当规避思维被网络固化的风险,懂得乘互联网之便,亦懂得坚定自我之思。 互联网的普及、AI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信息的传播通过互联网更加便捷化、公众化,每个人都能跟随时代潮流
在日新月异的今日,科学技术充盈着生活的每个角落。毋庸置疑,生活中大部分烦琐的问题都可从中找到答案,可问题真的会越来越少吗?我想不是的,当人类的情感不曾消失,探索的脚步不曾停止,未知的问题总会接踵而至,永不停息。 成长于科技化时代的当今,我们享受着时代的红利:前人终其一生所探索的问题,我们利用互联网仅需几秒便可得到答案;作家、画家苦心研磨作品需要几天甚至数十载,而人们使用AI写作、绘画,仅需下载一
物转星移几度秋,科技齿轮节节高。日月嬗变,科技总与时代共生共长,“不必破万卷,即可泣鬼神”的人工智能使千古一问须臾可解。我们不禁发问:人类的问题是否会因可解之问越来越多,而可发之问越来越 少呢?依愚之见,非也:人之所以能卓立于世间,是因其能以科技之力斩荆棘扫浮云,从而慨然以赴创更新之问,得更强之力。 科技磨白玉,破浅乘扶摇。恰如毛泽东所言:“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科技发展能改
当今的世界是算法的天下,人工智能之利器成为无所不能的机器猫。“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解放人”之浪潮噬食着“发展人”之扁舟。《南方周末》新年贺词有道是:“ChatGPT取代的是马还是马车夫?算法会控制你还是解放你?人类的未来是不是马斯克的星辰大海?新技术带来的是元宇宙的美梦还是潘多拉的魔盒?”信息科技带来的新问题,时常数倍多于其能力所及的回答。我以为,御舟当掌舵——良用智能算法,当以慎行明辨做楫。
梧桐叶落,秋雨楼台。 冷雨错杂地打在午门的重檐上,被秋风卷起的梧桐叶呜咽着,惊起静坐在玉台上的铜龟,太和殿门前的铜鹤也在雨中收敛着翅膀。故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宫殿,在北京渐凉的雨季中不动声色地展现出它的庄严与肃穆。 走进雁翅楼,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静静陈放于展柜内。画中,锦鸡栖息于芙蓉枝头,疏落秋菊劲挺,悠然蝴蝶翩跹,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透过疏落有致的笔墨,我看到的却是一位在寒夜中忧伤的青
现在是晚上九点五十二分,我停下笔。 灵犀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我没办法控制。有时候写不完就忘掉,甚至还未曾开始写,刹那的想法就烟消云散了。 我常常觉得秋日空旷。就像我那素未谋面的天马行空,在我的牧场里驰骋,最后找不到家,需要我耗费时间去寻找。 逝者如斯夫。 可我只愿道:闲处光阴易过,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需及时行乐,尤其在秋日。 小城桂花香味正浓,犄角旮旯也一样散发着能引诱出灵魂的香气;斜阳草
狄更斯曾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科技发展助燃了信息起飞,AI的菟丝却悄然向人类的自主思维包抄。在这座“完美答案”触手可及、“问题意识”却日益式微的“双城”之中,我们唯以独立发问,燃问题之爝,方可全独立人格于人工智能的碰撞之中,昭自我之光辉灿烂。 ChatGPT的设计初衷,是将人类从冗杂无用的机械性思维劳动之中解放出来。深度思考与自主意识将拥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人的主观能动性与“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以下简称“新课标Ⅰ卷”)在写作试题的命制上,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程的理念,强化对考生写作思维的考查,突出考生对“问题”或“现象”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道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生活内涵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好题目。这样的高考写作试题对我们的写作学习既有深远的导向作用,又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本文将结合新课标Ⅰ卷中的写作题做简要分析。 一、2024年新课标Ⅰ卷写作试
一道怎样的高考作文题,才会获得好评?换言之,能获得好评的高考作文题,其应有的模样是怎样的? 我想,它应该就是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的模样。 从考生的角度看,浅者会不觉其深,深者会不觉其浅;从能力考查的角度看,考生的思维品质、情感倾向、价值抉择,皆能从他们对命题设问的“答案”中,得到全面而又有层次的区分;从命题技巧的角度看,命题材料部分言简意赅,寥寥几十字,真可谓惜墨如金,这样的命题称得上
毋庸置疑,高考作文题是考生梦寐以求的第一高分题,想在那么紧张激烈的考场中获得高分,考生需要掌握考场高分作文的奥秘。例如,怎样论证才能雄辩有力?如何表达才能被读者欢喜?本文以高考真题为例,展示高分样卷、试水范文,揭示高分奥秘,给读者提供值得审视的维度、值得借鉴的技巧,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丰富的事例,还需要清晰的逻辑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题: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
【热点速递】 戏服一穿、水袖一甩、折扇一转、戏腔一唱,2024年3月,江西省南昌大学的赣剧艺术鉴赏课火遍全网。主讲教师陈俐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传承人一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将赣剧舞台搬上大学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传统戏曲声腔和表演特色。“抬头率100%”“要跑步才能抢到教室座位”“好想蹭课”……许多大学生纷纷留言,对这样别开生面的课堂表示喜爱。 一门只有2学分的通识选
相比去城市旅游,我更喜欢行走在大街小巷之中,肆意挥霍一整个午后的时光。循着老街往里走,一排排老屋错落有致地展现在眼前,犹如翻开一本线装古书,散发出历史悠悠的味道。老街到底有多老,可能连老一辈人也说不出一个准数了。祖祖辈辈都是在这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祖辈中流传下来的片段似乎也无法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老房子也历经沧桑,大多显得有些陈旧,但石板墙、青砖、小青瓦之间透出的神韵,如今依旧存在。一
刘震云,河南新乡人,当代著名作家,有小说《一地鸡毛》《一腔废话》《我叫刘跃进》《温故一九四二》《新兵连》等。其中《一句顶一万句》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截至目前,他已有《手机》《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等六部作品被搬上大银幕。 你一言我一语,搭了个故事 一开篇,读者便能发现它与普通的小说叙述有明显不同,它是靠人物把故事“说”出来的。“一个人无意中提起一个话头,另一
我的办公桌上有一盆景。花盆为方形,边长七八公分,厚玻璃材料。一株三四片叶子的植物,瘦小,紧贴在圆而小的石子上面。它是我的学生小娇送的。 小娇,人如其名,小眼睛,小鼻子,瘦身材。举止文雅,说话和风细雨,有点像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现在成了一所初中的语文教师。每次见到她,我总会想起与《作文新天地》的一件往事。 我教她时,她在高二。开学初,她便到办公室要求当课代表。望着她那小脸,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