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7月1日第1版) 【释义】 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衰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变乱。 【解读】 这句话出自《
2024年7月27日,也就是巴黎奥运会开幕的十几个小时之后,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的第59个被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 或许有人会问,城市的中轴线,是中国北京独有的么?当然不是。那么,为什么只有北京会将中轴线作为遗产项目呢?其实,按照北大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说法,北京城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它的中轴线,也是中国历代
古代西南地区有很多部族,司马迁对此曾作了真实的记述,《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其西其北又以什数,有的“皆魋结,耕田,有邑聚”,还有的“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班固在《汉书》中也对此作了同样的记载。这是汉代的情况,上溯到商周春秋时期,西南地区大大小小的部族数目可能更多。 这种情形和西南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这里位于黄河与长江两大巨流之间,
《左传》是智慧宝库 历史的活动是人的活动。《左传》在记录历史事件时,很自然会记录下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或污言秽行,因此《左传》洋溢着先贤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为我们今天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等提供思想的启迪。 如,《左传》讲治国要以诚信为本,所谓“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僖公二十五年),又讲“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要与邻国交好,和平相处。讲做人,《左传》就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精神,说“临患
《道德经》第77章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放任有余而不损、不足而不补,必定会因贫富悬殊而导致社会冲突。而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不能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 贫富悬殊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产物。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民众就难以真正富裕。因此,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依循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规律治理国家,损其当损者,补其当补者。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序,以及经济政策中轻徭薄赋、为民制产、防止兼并,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a。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b,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a “北山”二句:化用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意。北山,因山在襄阳北,故称北山。隐者,孟浩然自称。 b 荠:荠菜,一种野菜,茎高数寸,叶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孔子对《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推崇备至,曾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所说的温柔敦厚,正是中国古人修身养性所追求的目标。 以德治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一个优良
据说,曾国藩喜欢给人写挽联,甚至为逝者写不过瘾,还要偷偷给生者预写,以致被朋友发现而翻脸。轶事是否为真不可考,但曾国藩对碑墓、哀祭之文有自己的见解,在《经史百家杂钞》编选中可见一斑。《杂钞》在姚鼐《古文辞类纂》基础上增删拓展而来,二者虽总篇数大致相当,但在分类及具体篇目辑选上却时有不同。比如,《古文辞类纂》将碑志单独分类,并选碑墓文九十篇(不含十六篇石刻文和碑表文),《杂钞》则将碑墓文附于传志类中
从河南许昌市中心出发,沿240国道一路向南,大约十几公里,就能来到临颍县繁阳镇。在汉代,繁阳不过是一个亭级的行政单位,但因为见证过一次史无前例的盛大仪式,而被当时的统治者——魏文帝曹丕连升两级,擢为繁阳县。如今的繁阳镇,早已繁华不再;当初规模宏大庄严肃穆的受禅台,也在岁月侵袭下褪去华丽外衣,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土包”,在周围村庄与田埂的映衬下,显得是如此平凡。 唯有距此不远的汉献帝庙内,还存放着两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协调共进的良好状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古代的“和谐”观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保护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宽和待人、协调人际)、人的身心和谐(平和恬淡、不为物役)以及民族间国家间的和谐(和睦共处、协和万邦)。 今天,我们在继承传统和谐理念的同时,赋予了它更具时代意义的内涵。中国的发展依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优秀的名言,是司马迁说的。 “士为知己者死”,这种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链接,也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倡导的人际关系准则。无论是布衣之交,还是主客君臣,因为被看见,被尊重,被欣赏,他们的情感得到共鸣,心灵有了依附,愿意为对方拔刀相助,甚至奋不顾身……这种美好而珍贵的情感,是司马迁梦寐以求的精神良药。 匈牙利女哲学家赫勒曾提出美好人生的三个维度:自然禀赋的充分发展
原文: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按:唐代何时采茶呢?陆羽说是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唐人的历法,就是现在的农历。换算一下,唐代茶叶采摘期是在公历的三月至五月之间,这与如今长江流域一带的春茶生产季节完全吻合。唐宋时期,基本只有春季采茶。 当然,虽然都叫春茶,其实也还会有高低之分。最早的春茶,是社前茶。“社前”指的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北宋高僧释了元,就曾为苏东坡写下“穿云摘尽
“足”和“脚”都能表示脚的意思,不过,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却是“足”在“脚”先。 “足”的甲骨文字形描画的是人的小腿和脚的样子。金文字形由一个类似腿部横截面的圈和表示脚的“止”构成。小篆基本沿袭了金文字形并略有微调,再经过隶书到楷书,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足”。 对于“足”最初表示什么意思,向来存在争议:有认为它只表示“脚”的,也有认为它表示“膝盖以下部分”,还有意见认为它表示“包括脚、小
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对悟空有一个评论:“《西游记》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语气中的不以为然,隔着三百多年的时空,我们依然感受得到。在很多时候,悟空自己明明可以“弄得来”,他也会去找观世音或其他大神。这绝非悟空无能,而是出于一种比独立自主、万事不求人更高级的智慧。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只是一味地索取,或者说单方面的“受”,当然是不好的,这一点谁都知道。但一般人往往不知道的是,万事
学界有种流行说法,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手工业小生产者的代表。从这个角度讲,如果寻找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伦理思想,《墨子》应该可以提供重要线索。 《墨子·鲁问》讲过一则著名故事:“公输子削竹木以为䧿,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䧿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公输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鲁班。墨翟与鲁班生
一说起唐代大诗人杜甫,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中小学课本上那个有着一捋胡子与瘦弱身材,脸上满是沧桑的文人风骨形象。鲜为人知的是,这幅杜甫插图其实是画家蒋兆和参照自己的模样绘制而成的。此外,课本上的祖冲之和李时珍,也是蒋兆和分别参照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和他岳父萧龙友的形象画出来的。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古代的历史人物形象后人并不知晓,因此画家在编写教材时基本没有参照对象。蒋兆和缘何能以假乱真,让笔下的人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