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各式各样的花窗如同一幅幅雅致的画卷,徐徐展开,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园林建筑的静谧与生机。 花窗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八大元素之一,普遍存在于中国历代的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建筑中,构思奇巧,造型丰富。花窗的设计中,常常融入各种传统文化元素,故而形成了其图案精美、寓意深
模拟演练 “我想我差不多是条废咸鱼了。”“数学又没考好,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颓废到忧伤。”……不知从何时起,年轻人中曾经流行的“小确幸”变成了“小确丧”,甚至有人称之为“丧文化”。 这种现象引起不少人的担忧,舆论大多规劝年轻人要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落入悲观虚无的境地。这的确是一番好意。但如果认真梳理当前流行的所谓“丧文化”,可以发现,其实“丧”不等同于悲观,更不意味着绝望,反而是一种自
2024年5月21日,德国作家燕妮·埃彭贝克凭借小说《凯洛斯》(Kairos)摘得2024年度布克国际文学奖。该奖在世界文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自2005年创设以来,布克国际文学奖首次花落德国作家。《凯洛斯》沿袭了埃彭贝克关注历史的创作传统,作家在书中将个体的情感纠葛置于20世纪80年代柏林的历史剧变之下,探讨了时间、爱情、自由等深刻命题,同时表达了对年轻一代可能遗忘历史的担忧。
2024年6月24日,武汉大学教授、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两院院士李德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在遥感、 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球空间信息学领域进行开拓和创新,推动了国家科技的进步。他用近40年的科研生涯践行了自己的信念:“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李德仁出生于1939年,他从少时起便立志勤学苦读、自强救
2023年4月,网络剧集《漫长的季节》一经播出,就大获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4分,大家对剧情的讨论也一度十分火热。十四个月后,第二十九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典礼落下帷幕,辛爽凭借《漫长的季节》获得最佳导演奖。作为这部剧集背后的灵魂人物,辛爽这个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辛爽来自东北,1981年出生于吉林省四平市。作为导演,辛爽并非科班出身,他大学就读于中
从今年春天开始,时尚新词“薄荷曼波”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各大社交平台获得极高的关注度和浏览量。薄荷,源自拉丁语的“mentha”;曼波,是在非洲和中南美洲文化交融下诞生的舞蹈,舞步没有限制且不拘小节,热情奔放,风格多样,呈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自然之美。因此,“薄荷曼波”代表了一种结合薄荷绿色和曼波舞蹈精神的时尚风格,指向的是人们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薄荷曼波”的流行暗合了当下年轻人轻时尚的
这几年,“花费数万元只为从热带雨林买一片叶子”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各式各样的热带植物以“新奢侈品”的身份在海内外走红,各大社交平台上也涌现出一批热植玩家,他们交流培育经验、分享种植成果,掀起一股“热植热”。 热植就是热带观叶植物的缩写,这类植物常见于热带雨林中,具有喜湿热的特征。它们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海芋、花烛、蔓绿绒等。因为热植大都形状独特、颜色典雅,适合作为家居装饰,所以受到许多人的青睐。但
作为山城,重庆地形复杂,坡地密布。生活在重庆大小村镇的菜农们前去农贸市场售卖农产品时,通常会选择地铁、公交作为出行方式。在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时常能看见菜农们或背着竹编背篓,或挑着菜筐,乘坐早班地铁前往市区各个农贸市场摆摊卖菜。当地人还因此给这条地铁线起了个名字,叫“背篓专线”。 今年三月,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上出现了一则禁止乘客在早晚高峰时段携带菜筐乘坐重庆公交及地铁的建议。有网友认为,高峰时段公
近年来,预制菜逐渐成为现代人餐桌上的常客,并以便捷省时、易储存的优势成为餐饮界新晋“网红”。从超市的冷柜到网络电商的配送箱,从餐馆的后厨到普通人的厨房,预制菜的身影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预制菜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当预制菜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当我们入口的菜肴来自工厂的流水线而非厨师之手,我们不禁开始思索: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否过于贫乏、粗糙?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预制菜在带给我们生活便利的同时,
史论,顾名思义指的是就历史事件展开评论或对历史人物进行臧否的论辩类文体。作为中国古典论辩散文中色彩尤为鲜明的一类,史论的起源很早。早期的史论,大多附在史传之后,表明史书编纂者的观点。而在史学服务于现实与政治的传统思想影响下,伴随着历代史书的不断修纂,以经世致用为己任的古代文人们纷纷加入史论的创作行列,使得史论成为古代论辩散文中成型较早且发展较为完善的一类文体。文人们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从不
真题呈现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辨角度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题获得很高的评价
他被称为“流浪文豪”,五四时期,他独自南行,从四川经云南再至缅甸,他将墨水瓶挂在脖子上,一路跋涉,一路写作,以手中之笔展现滇缅边境的风俗人情、世态百相,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南行篇”。作为左翼进步作家,他曾向鲁迅请教,并受其影响,积极承担以文学创作改良社会的责任,用文字服务抗战宣传,也记述一个民族共同的血泪记忆。他就是中国现当代作家艾芜。本期就让我们通过小说《锻炼》,走近作家艾芜从“边地”到“抗战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向黛玉请教作诗之法,黛玉让她以“吟月”为题试作。香菱所作三首诗,第一首中如“翡翠楼”“珍珠帘”等语颇浅俗,盖香菱初入门,尚不懂何谓“诗家语”,黛玉评之“措词不雅”,理固宜然。第二首用语较前一首已“诗化”不少,黛玉仍谓“过于穿凿”,何解?试以颈联论之。“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颈联上下句均写月光洒落的情形,描绘的方式又有些雷同,如同人的两掌相对,可以大致相合,犯
诗人于赓虞曾说:“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从诗人的角度看,诗在生活经验之中自然生发,生活也因此充满了诗意。但对于被束缚在庸常与琐碎中的大部分人来说,生活也可以如诗一般吗?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的几篇课文中,我们品味了经历不同、境遇不同的古人笔下的诗意人生:他们或渴望建功立业,抒发生命的豪情;或在坎坷与困境中,咀嚼生命的伤痛;或超越凡俗的宠辱,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以前我编过一本鲁迅语录,本想用“昨夜鲁迅@了我”作书名,想着语录本短,又出在互联网上动辄相互@的时代,以此为名,应景又别致,可惜没能被采纳。出版方执意把书名和“黎明”“呐喊”这类字眼关联,我忽然理解了学生对周树人的怕(坊间传闻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怕”并非没有道理,加在鲁迅身上的意义太沉重了,重压之下,谁还有兴趣去阅读他的作品? 就我翻过鲁迅全部杂文所得的印象,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