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政通是中国台湾一位高产的学者,他的《中国文化概论》至今仍在海峡两岸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书中,韦政通提出传统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独创性、悠久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崇尚和平、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观、家族本位、重德精神。 韦政通认为,中国能够统一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始于秦朝(前221—前206)的“书同文”。从那时起直到20世纪,任何受过经典教育的识字者都能够阅读这整整2200年间留下的文
【阅读导引】清末民初,欧美国家有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许多人不解:西方国家怎么会派出这么多传教士来无偿帮助一个遥远国家的平民?于是“精神鸦片”“文化侵略”“思想毒害”等各种各样的阴谋论广泛流传开来。其实,大量传教士来华的主要动力是精神性的,那就是英、美国家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社会发展中,出现了持续不断的道德主义运动——“福音主义运动”。当时,基督教会动员了很多人来从
【阅读导引】《云游》是一部由116个或长或短章节组成的长篇小说,通过叙述者乘坐飞机的一次旅行以及她对内心过往的审视,串联起了从17世纪到现代的一系列故事。小说的波兰文原名是bieguni,有流浪者、拒绝定居、永恒的精神探索等多重含义。托卡尔丘克说,旅行是用一种现代的方式满足人类对古老、原始的游牧生活方式的渴望。《云游》所讲述的连锁故事中的人,像我们中的许多人一样,挣扎于稳定和自由两种生活之间难
【阅读导引】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情况:一件事还没开始,心中已经想过无数个可能出现的糟糕的结果,事情还没做就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生活或者学习上出现了一些小失误就不断自责,担心他人会批评自己;给别人发一条微信,半天没有收到回复,就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让对方不高兴了……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精神内耗”。“精神内耗”就像心里住着两个人,他们不断在争吵、拉扯,随之而来的犹豫、焦虑、纠结也在不
【阅读导引】几百年来都有个传说——雍正是篡位的。这是无稽之谈。2013年,辽宁博物馆公开了《康熙皇帝遗诏》,在遗诏的最后,康熙分别用满、汉、蒙三种语言写下将皇位传于四阿哥胤禛。“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胤禛得到康熙的赏识,始于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康熙谕宗人府说:“自去年九月不幸事出多端,朕深怀愧愤,惟日增郁结,以致心神
【阅读导引】我们讨论“男性气概”的时候,往往是在讨论某种社会文化是如何认定一位成年男性。这里说的并不是先天的生理性别,而是被培养的“社会性别”。比如:什么样的成年男人才是真男人?什么样的男人不够有“男人味”?英国学者大卫·D.吉尔默走遍全球,深入研究各种文化对“男性气概”的认定标准。他发现所谓的“男性气概”其实是被发明出来的,“男人们并不天生比女人们勇敢,他们寻求风险的反应是在反抗恐惧,而且也
1954年毛泽东读《红楼梦》,读到第五十三回庄头乌进孝进贾府缴租,其中米千余石,但“御田胭脂米”仅二石,于是让农业部查了此米的产地,之后写信给河北省委: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御田胭脂米”,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 御田胭脂米康熙培育 御田胭脂米,又名京西稻,产地为今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公元1692年,康熙皇帝将京西水稻稻种带回京城,在玉泉山试种,河北省玉田县也有种植。据说有360顷御稻田,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第一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选学课文皆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如何对其局限性进行明晰的辨别和推断,无疑需要批判性阅读来实现。“批判性思维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断的思维能力。”[1]它能让人们对事物及其关系作明确的分析、推断、评价、反馈,对所学内容的真实性、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等进行理智的怀疑和反思,
在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的课文《雷雨(节选)》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了“距离”这一概念来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重逢场景,激发出不少精彩的思维火花。 不同于物理学中“距离”的概念,文学范畴内的“距离”指的是文学人物之间情感上的亲疏。影响“距离”的因素不仅包括客观层面的血缘、境遇等,还包括主观层面的趣味、信仰、性格等。随着情节推进,“距离”还会在文学人物的互动中发生变化。一个鲜明的例子是
“望秋先零”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 那么,“望秋先零”的“望”何解? 有人认为:“罗先生根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蒲柳之质,望秋先零’中‘望秋’即‘临近秋天’义,尤其是根据韩愈《祭窦司业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运用对文特征,‘望’与‘逾’义相反,与‘凌’义相近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沟通中国五大水系,连接起北至北京、南到杭州的广袤土地,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渠道。明清以降,随着京师的迁移,大运河更成为无数士子优先选择的进京路线。 素有“明文第一”美誉的归有光,自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以苏州府第一名生员的名义,先后六赴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乡试。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起又赴北京参加礼部会试即“九上春官(
天津作家尹学芸的小说《那一天》(《江南》2024年第1期),讲述了新冠疫情时期普通人的日常故事。文章开头有一段话: 她出来前特意问了下小度。小度小度,今天几度?智能屏里传出机器女声:零下七度,天寒注意保暖。她想了一下零下七度是什么概念,把穿好的旅游鞋脱掉换上长绒鞋,又在棉袄外边加了长款羽绒服。帽子手套全部捂严实,走到院子里才发现忘了口罩,又开门回来了。 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主
一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似乎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年度特色”——或内容上的趋同,或形式上的类似。这也使得我们在分析、总结历年高考作文题的特点时,总能找到同一个年度作文题的一些共性。而这些年度特征基本上都是“各领风骚没几天”,这也使得爱依照往年的作文命题模式和思路备考的师生们总有“慢一拍”的感觉。不过这样的“不赶趟”倒很能体现命题的要旨——让猜题押题者找不到“大显身手”的机会。年年有新意,作文才不会沦
2024年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题一经面世,不少评论者就特别关注到作文题材料中的一个关键词语——“问题”。他们认为“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中的“问题”,与“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中的“问题”,不是同一个概念,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命题人拟制此作文题时,出现了逻辑错误,是“反逻辑”的,即违背了“同一律”。 真的如此吗?如果不是,那么,这是不是命题人有意为之呢? 首先,我们看一看《辞海》对“
在以前的话题作文中,考题材料只是起导入话题、激发写作兴趣的作用,作文所写内容可以和考题材料无关;但是在如今的新材料作文中,材料除了起“导入”“激趣”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起“定向”作用,即划定写作范畴,包括核心议题、关键概念、写作重点、写作方向、立场态度等。 正因为如此,在写作新材料作文的过程中,考生需逐字逐句审读试题材料,在材料限定的范围内阐述观点、表情达意。从2024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来看,考生
【考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审读材料。本则材料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讲因为互联网、
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取了当代作家徐则臣的回忆性散文《放牛记》作为测试材料。身为特殊读者的考生从接触这一文本的那刻起,便会以“意义”探寻者的角色,小心翼翼地开启艰难的阅读之旅。读到文章结尾处的时候,是否会平添茫然无助之感呢?因为,作者明确表示:“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这正好是一种悖逆症候(指看
静谧,无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昏暗朦胧的浅夜酝酿。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的时候,点点浮动着的金色光线破碎在空气里,在玻璃的折射下闪耀出琥珀色的光芒,仿若来自云海深处的凝视,古朴而神圣,弥漫在日色的尽头。踏着晨曦铺就的绚丽,披上浸透花香的云衣,风悄悄地走近,掀动窗边的轻纱,旁若无人地跳起悠悠的舞步,在晨鸟的脆响声中,填满整个大地。 以风为媒,光影融韵,在呼吸跃动的刹那,我再也忍不住了。在风亲吻我的
让男孩亲手砸碎自己心爱的高达模型,在男孩卧室里装监控,要求女孩把自己的玩具和漫画书扔进垃圾箱……近日,“霸凌式教育”引发热议,当事人赵菊英成了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更令网友震惊的是,“教育专家”赵菊英竟被扒出身份造假。至此真相大白:这是一场由假专家瞎教育引发的悲剧。 乱象引人深思:自媒体时代,为何草根能够摇身一变成为万人追捧的“教育专家”?为何其行为误人子弟却未被家长当事人制止? 我认为原因有四
近日,“霸凌式教育”引发全网热议。在自称为“教育专家”的赵菊英发布的家访视频中,赵菊英让男孩亲手砸碎心爱的高达模型,让女孩将自己的玩具、漫画书扔进垃圾桶等一系列行为,被网友吐槽为“霸凌式教育”。 究其根本。赵菊英的所谓教育,不过是打着“教育”的幌子,顶着所谓“网红名师”“网红专家”的名号,不顾孩子的尊严和感受而博眼球的可笑行为。他们强调的“唯分数论”“教育功利化”等过时观念,其实与教育真正的目的
老爸总喜欢去老街转悠,顺便在老理发店理发。他说,这剪头和看病是一个道理,年纪越大的,越有能耐。那天,他非要拉着我去体验一番。 我极不情愿地跟着他穿街走巷,走得我汗流浃背,也抱怨不已。爸爸在一条小巷子的一个简朴店面前停了下来,门上顶着一块锈迹斑驳的铜字招牌“老董理发”。 都什么年代了,我内心嘲笑这招牌的迂腐。推开店门,第一印象是干净。白瓷砖,白墙漆,三个黑色座椅,三面大镜子。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老伯
最美不过《诗经》。如果说宋词是精雕细琢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那《诗经》则是一方古朴的石阶,温厚质朴。《诗经》从坎坎伐檀的时代走来,它的诗或蕴藉,或幽怨,或清雅,纯朴真挚,生趣盎然,回旋跌宕,意蕴无穷…… 方孝孺有言:“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吾辈吟诵《诗经》,不仅是要唤醒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更是为了用文化赋能,成就个人未来,助力中华振兴。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那是
那天,我去学校快递点取快递,抬头一看,领略到了夕阳令人震撼的美丽:云朵在天空起伏,近似湖水不经意间荡起的涟漪,其间或深或浅的是美丽的玫瑰金,它们铺满我目之所及的天空,轮廓清晰的太阳在阔叶大树的剪影中散出细碎鎏金。夕阳色彩浓重,甚至地面上都有浅淡的粉红。那一刻,我恍若置身仙境,恨不得分身脱离队伍,飞回宿舍拿来自己的相机。 这样的“恨不得”还有很多——放学时看见黄花树上花开叶落,一树金黄,肥圆的小鸟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是唐代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日画卷:绿树成荫,楼台倒影,微风拂过,水晶帘轻轻晃动,满架的蔷薇散发出阵阵清香。读罢此诗,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股夏日的清凉之风,嗅到那满院的蔷薇花香。在三伏天,我们也可以跟古人一样,寻一处阴凉,品一杯香茗,读一卷诗书,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三伏天的炎热也让诗人们感慨万千
每个人都像身处一个巨大的蜂巢之中,共享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一种观点。我们常常一起感动,一起愤怒;我们会同时爱上一个人,也会同时讨厌一个人。我们是社会动物,我们的思想、观念、对现实的感知,都直接或间接地被社会所同步。 这就是蜂巢思维。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由我们所选择的群体讲述的故事塑造的。我们感知的内容,并不仅仅取决于独立的经历,还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群体。我们会下意识地寻找和自己有着共同品位、信
你得对这新来的日子抱着虔诚的心。别去想什么一年十年以后的事。只去想今天。 把你的理论统统丢开。所有的理论,甚至有关道德的理论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对人有害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每一天都得抱着虔诚的态度。得爱它,尊敬它,尤其不能侮辱它,妨碍它的发荣滋长。即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它。 你不用焦心。你先看着。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样
当你从网站或书籍中收集数据时,你使用的机械技能与你进行认真阅读时相同:目光掠过那一个个字,文字则向你传情达意。但你的心智本身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工作。当你搜集信息时,你“知道”了。 而当你阅读时,你在开启智慧,用莫提默·J.艾德勒的话说就是“被启发了”。 艾德勒在他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写道:“知情,就是简单地知道某件事发生了。而被启发,就是除了知情之外,还要去理解,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