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项目,我自认较一般人优越:整体而言,我比他们自由,也比他们勇于服从。 几乎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真正属于他们的自由与束缚。他们诅咒身上的铁链镣铐,有时似乎过于夸大。另一方面,他们任时光在放荡中无端流逝,不懂得自行编造较轻的枷锁。 而我,比起获取权势,我花更多心力去获取自由,争权夺势也仅是为了拥有自由。我感兴趣的不是自由人的哲学,而是技巧。我想找到意志衔接命运的那一点,找到戒律能协助天性而
【阅读导引】二十多年前,作家李修文和作家叶舟结伴而行,他们从兰州出发,穿越河西走廊,在敦煌停留。这趟旅行中,他们历经风雪,遭遇车祸,也见过生死。去之前,李修文的笔下满是小桥、流水与情爱;回来后,他感觉自己触及了一个更新鲜、更有重量的世界。他自述:“客观来看,我今天的作品里头有戈壁气、荒原气、飞沙走石气,这种变化是我在跟河西走廊的碰撞中拿身体、遭际、命运求来的。”这趟旅行重新塑造了李修文的文风、
【阅读导引】配得感常常被称为资格感。具体来说,它指的是一种能够心安理得地获得、拥有或者享受某种东西的自我信念感。可以简单理解为:我值得拥有,这都是我配得的。资格感缺失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缺乏资格感的人,其内心常常会跳出诸如“我不行”“我不配”“我没有资格”等强烈贬低自己的声音。这些念头就像魔咒一样,深藏在信念深处。资格感缺失的人往往缺乏自我认同,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难以自我肯定和相信自己足够好,总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再现、展示人的心灵的真实。人的内心生活是一个曲折回转的、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1]。《复活》(节选)展现了玛丝洛娃面对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来监狱忏悔罪恶并请求宽恕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表现。通过对“笑”的多重意蕴的精妙呈现,让这一人物复杂多变而又难以捉摸的心理变化展现出来,也让人物如此真实动人,在世界文学人物长廊中鲜明突出而富有光彩,而这就是艺术作品精微之处展现出的动人魅力。 一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烛之武以口舌不费一兵一卒说退秦师,化解秦晋围郑危机的故事。《史记》载“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令使谓秦穆公”,虽是只言片语,但使烛之武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从“无我”走向了心性“成熟”的自我。这里的“无我”指从文字表面上看不到烛之武这一人物的存在,但从语意上却能发现人物的踪迹无处不在。深入“无我”的文字背后,能发现一个自信、有担当
“以羊易牛”和“庖丁解牛”两个故事分别出自儒家经典《孟子》之《齐桓晋文之事》和道家经典《庄子》之《庖丁解牛》。两篇文章都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在大单元教学的背景下,两篇文章在许多层面有着较强的可比性。我们可以通过“解牛”这个微专题观照大单元主题所表现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两则故事都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但情节不同。“以羊易牛”的情节是:齐宣王坐于殿上,看见有人牵着一头
文学虽有体裁的不同,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但其质素相通,都是用于表现人生及生活的。顾随讲沈约的《恩幸传论》:“文学应为人生而艺术,古来一切文学皆与人生有关。历史是记录人生,哲学是批评人生、改善人生,文学是表现人生。”凡有所学,都是指向人生的。夏丏尊在《读诗偶感》中说:“文艺作品的有意味与无意味,理由当然不很简单,说法也许可以各人不同吧。我现在所觉到的只是一点,就是对我的生活可以发生交涉的,有
如果说,《诗经》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那么,屈原则首次告诉我们,什么叫诗人。《诗经》把诗写在万家炊烟里,屈原把诗写在自己的身心里。 我并不是很喜欢余秋雨的散文,总觉得它不够深刻,但是余秋雨写屈原的那篇文字除外。以前读,只觉得其言优美,待到自己再次领着高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离骚》,结合《离骚》重读,则更多地理解了其内在的深刻。 感性之美不过耳目之娱、经验之美,理性之美方为心神之娱、超越之美。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这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一句话。在笔者所存阅的十四种《史记》全本、选本中,有五种把其中的“极”字看作程度副词,理解为“最”“非常”。例如张大可先生在《史记(白话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版)中就将“劳苦倦极”翻译为“在劳苦困倦到极点时”,张友鸾先生在《史记故事选译(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版)里则将其翻译为“劳苦累得很了”。诸如此类的翻译还
为使第一次参加“新课标”高考省份的师生更了解、熟悉“新课标”高考的特点,教育部教育考试中心于2024年2月组织了有河南、安徽、江西、吉林等省参加的“适应性考试”(以下依俗简称其为“九省联考”)。这次考试对于2024年的新高考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本文拟以这次考试的语文试题为主要对象,并结合对近三年全国高考真题的分析,来谈谈今年语文学科高考应该如何复习备考和应试。
有的学生在积累素材时做的只是“搬运工”,即把书籍、报刊等的素材“搬”到自己的积累本上,而不能将其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怎样才能实现从“搬”到“用”的升级呢?笔者以为,“三思”可以使素材积累实现“本上之材—脑中之材—笔下之材”的升级转型。下面对“三思”要领作一简说。 一、思考事理逻辑 学生积累本上的素材往往是事实性、结论性的素材,这就要求学生在所积累的素材下面画出思维导图,将其事理化、逻辑化
【导学设想】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课文之一,属于必修课程“文学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单元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使学生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新课标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能感受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① 姚合 采茶溪路好,花影半浮沉。画舸僧同上,春山客共寻。 芳新生石际,幽嫩在山阴。色是春光染,香惊日气侵。 试尝应酒醒,封进定恩深。芳贻千里外,怡怡太府②吟。 [注释]①舍弟:指作者胞弟姚勖,时任毗陵刺史。茶山:指顾渚山,贡茶产地。②太府:此处指太府寺卿,太府寺是掌管钱帛、物资、贸易等的官署。 [诗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3年至2023年,习近平主席10年10篇新年贺词,宛若一本“国家相册”。这本“国家相册”,定格了许多“中国瞬间”;这些“中国瞬间”由普通人创造;积微光聚烛照,累瞬间成永恒。 “中国瞬间”给正在成长的我们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选自20
小时候,我只是在博物馆的名画上看过雪山。它独特的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真正的雪山充满向往之情。后来,我多次听闻贡嘎雪山的盛名,总想着有朝一日去亲睹它的容颜。幸何如哉!去年暑假,借着研学的机会,我目睹了贡嘎雪山的绝世风采…… 刚到目的地,导游小姐姐就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不从景区攀登贡嘎雪山十分艰险,迄今为止只有十人成功……”听完此话,大家都很愕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雪山在我心中更
今年2月16日,网红短视频博主“Thurman猫一杯”发布了一段视频,称在巴黎,一个法国人递给她两本寒假作业,请她帮忙“还给主人”。“秦朗巴黎丢作业”迅速登上各平台热搜,并持续发酵,引来了五湖四海的围观。此后,有自称秦朗老师的网友在评论区“脱颖而出”;有人以秦朗舅舅的名义开直播,收获流量无数。4月12日,杭州警方发布通报,称“秦朗巴黎丢作业”的视频系博主徐某某与其同事薛某策划、编造而成。 对
前不久,“小学生秦朗在法国丢寒假作业”一事在网上引发热议。央视网的评论一针见血:“‘秦朗是谁’不重要,‘新黄色新闻’泛滥很危险。”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刺中要害。虽然如今事件已水落石出——“秦朗丢寒假作业”一事纯属虚构,但在该事件中发酵和蔓延的谣言及其危害,那些只顾博眼球而不顾公序良俗的主播和自媒体,依然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才是网络上应该传播的,什么东西不可以传播。煽风点火、乱
在和煦的春风中,香椿树的枝头开始孕育嫩芽,就像披上了一层紫褐色的丝绸,风采动人。在春阳的沐浴下,香椿的小嫩芽朝气蓬勃,就像顽皮的孩童,在春风中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姿。香气伴随着香椿嫩芽的舒展逐渐浓郁。用手轻轻地掐一朵小嫩芽,放在鼻子前,鲜香的气息立刻通过鼻孔传遍全身,让你觉得整个春天都是香的。 春天是吃香椿的最好时机,尤其是头道香椿,醇香四溢,一闻一看都是满满的春天的气息。吃在嘴里,脆嫩无渣,一旦
儿时,我常常挽着外公的胳膊,走进评话堂的大门。鲜红色的大门热烈地守候着笑语盈盈的八方来客。外公寻一个正中偏前的座位,拉着我缓缓坐下,点一壶绿茶,等待一场预约的精神盛宴。一丝丝檀木清香,隐隐在鼻间萦绕。不知不觉间,身边坐满了人。 一位老艺人身穿深红色长袍,面带微笑,步履矫健地从高大的屏风后登台。他弯腰俯身,浅浅抿了一口茶水,用力一拍厚砖状的醒木。瞬时,满座寂静。 “话说黛玉孑然一人……”我顿时沉
雨珠沿着伞面无声滑落,又猛然溅起,以此悲壮的方式为其平凡普通的一生收尾。雨并不大,却下得紧而密,在天地间拉开一道帷幕。我撑着伞,独立在雨中,若置身于孤岛上。孤独如潮水将我包围,我却像个执拗的小孩,偏执地要从这一片废墟中找寻我遗落在不知何处的故梦。 奶奶说,老宅就是一个人的根。根扎在这,灵魂就会找到归处。 我生于斯,长于斯,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深情地描摹她的每一处眉眼。这是我的老宅,是我魂牵梦
“孤独”二字仿佛天然地带着阴郁的色彩,殊不知,真正的孤独是透亮的、明媚的、欢愉的…… 没有闹钟响起的早晨,霜未褪,露未收。我早早起床,抚摸清晨的寒冷枝丫,亲吻日出前的缕缕清风。一盏香茗,漾起百般意趣;一溪白云,折出千种风情。我愿意在房前檐下,品味这孤独中的安宁。 松涛阵阵,流水潺潺。我登临高山,以清明之双目,望连绵之远山,看随意飘移之白云,赏圆润之绛日。我愿意在高山之巅,品味这孤独中的艳丽。
中国史是一个体系的演化史,这个体系有一个演化方向,它会有两种均衡状态,一种是外部均衡,一种是内部均衡。外部均衡就是类似于“辽宋对峙”那种,或者汉朝跟匈奴的对峙。在外部均衡的情况下,一个体系中有不止一个政权。而内部均衡类似于元或者清,整个大的体系内部只有一个政权。这两种均衡状态,它们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当体系处于外部均衡的时候,有几个政权,就需要建立几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高度动员,天天打仗,那么整
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古代曾经有过三次大的结构性变迁。分别是: 一、封建社会。在周代获得完善,终结于秦政。终结此一均衡的技术进展,在于铁器与牛耕的使用,以及竹简的应用。伴随着这个时代的自我瓦解,精神进入到自我反思阶段,东亚轴心文明在中原大地上展开,思想自由地奔流,百家争鸣。 二、豪族社会。从汉武帝的时候开始出现,终结于唐末。终结此一均衡的技术进展在于,水稻复种技术的发展以及印刷术的应用。随着这个时代
人的个性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因素,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一些人来说,读书更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在初中二年级读了《简·爱》,女主人公那种自尊自爱、自我奋斗、鄙弃世俗成见、忠实于自己的心的性格无形中成了我的榜样。 高中时代,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特别是《罪与罚》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他让我第一次关注到社会底层可怕的贫困、痛苦和绝望,并深感如果对这一切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东坡志林》中,有一段苏东坡写给他弟弟子由的文字,谈论的是如何修养,核心是四个字——但尽凡心。尽凡心的目的,是祛除烦恼。这就好像患眼疾的人去除眼中的白翳,蒙尘的镜子被擦净一样,当烦恼被祛除,不用外求,我们便是圆满快乐的。 如何尽凡心、除烦恼?苏东坡说,不能将自己置于一种无知无觉,或完全清净、与世隔绝的状态,人的这种状态与土木、熟睡的猫儿狗儿没有差别。这样的修为和进步,应在红尘俗事里,甚至就在飞沙
人们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 如果你每天都能进步1%,那么一年后,你将会进步37倍。相反,如果一年中你每天以1%的速度退步,你现有的任何东西会降到几乎为零。 你的体重是衡量你饮食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净资产是衡量你财务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知识是衡量你学习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生活环境的杂乱是衡量你整理内务习惯的滞后指标。所有这些,都是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