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王秀梅《渤海传》是一部优秀的长篇纪实作品,它以“有我”的叙事视角与行走叙事建构了渤海的历史与现实,在宏大的时空结构中充满了各种生动的历史细节、事物细节、情境细节与情感细节,以广阔的叙事视角容纳了作者关于渤海的深刻哲思。同时,《渤海传》形成了多方面的、有效的文体创新,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情怀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格调。总体上,《渤海传》是近年来纪实文学创作热潮中一部具有突破意义与创新价值的重要作品。
内容提要:“黄河”一度作为文化承载物成为作家们书写的一个母题,张中海响应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主题,以56万字的篇幅为黄河立传,叙述了黄河“母亲”的不凡人生。张中海笔下的黄河流经万里,他穿越山丘,踏过雪山去瞭望黄河之水,再现黄河上下五千年的自然风貌;亲自到源头寻觅,了解黄河治理的艰难,体会黄河人的艰辛;又追随地质学家的脚步,迈进了“黄河”心脏深处的风土人情。本文以《黄河传》的拟人化立传方式为基准,
内容提要:陈谨之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公园》从生态保护视角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真实再现。文本在纪实基础之上,兼顾了科普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成功塑造了我国生态保护领域的英雄群像;将公共性与地域性融合,弘扬时代精神,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开拓了同类型题材关照的新维度,成为新时期讲好中国生态故事的又一力作。 关键词:《国家公园》 万物共生 家园意识 对于熟悉陈谨之的读者而言,黄河口一直
内容提要:《临清传:大运河文化的支点》是大型城市传记丛书《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之一。历史上的临清曾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临清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其作为运河城市的经济繁荣上,还体现在其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王树理先生对临清的美食、京剧、贡砖、武术、面塑纸等文化的研究,不仅体现他作为一名作家文学性的一面,还体现出他作为学者在运河文化研究上的深厚造诣,全方位展现了临清的全新面貌。 关键词:临
内容提要:从文学编辑视角出发,探讨作家的文体意识和创作路径问题,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首先,对文学创作实践进行外围审视,当下部分作家在思维认知、创作心理、发表心态上存在不良倾向,由此形成一个不易被感知的恶性循环,需要高度警惕;其次,从编辑的创作生产内容来看,部分作家的文体意识淡薄,直接影响了创作最终呈现的成色和效果;最后,对作品发表路径进行双重考察发现,作为文学“四要素”的作家和作品共同作用于整个
内容提要:小说《红岩》作为一部红色文学经典作品,不仅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更承载了深厚的革命精神和文化价值。与小说《红岩》同时面世的还有版画插图,这些版画插图由八位艺术家用群体性组画的方式进行创作,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小说文本的基础上,他们运用精湛的技艺将文学作品中富有代表性的段落场景转化为视觉艺术,这些插图与小说内容相互映照,共同塑造了英雄人物形象,同时插图还对小说文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
内容提要:张炜一直认为童心和诗心才是文学的核心,因此张炜极看重儿童文学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张炜将儿童文学看作是其文学道路的入口、文学大厦的开关和文学写作的源头,因此儿童文学在张炜的文学世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张炜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近几年才得以密集推出,但事实上张炜的文学生涯正是起步于儿童文学。从1970年代的小说习作对少年诗心和童心的书写,到中长篇小说创作的最早尝试《狮子崖》对
内容提要: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体现出鲜明的生态意识。作为小说家的迟子建对生态问题不仅仅出于一种表象式的批评指摘,她更是以生态问题的思考为起点达成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想性的建构。由此,生态不仅构成了迟子建小说创作的重要母题,更塑造了其小说创作的叙事方法和叙事结构。迟子建小说的生态批判叙事与生态审美叙事既是对自身写作的拓展和更新,也是力图借助小说思考生态问题的根源,对生态破坏进行审视批判,进而通过小说叙事完成
内容提要:《宝水》是乔叶的长篇突围之作,展现了新时代乡土中国的丰富图景,不仅表现在对乡村真实面貌的还原,还表现在对“豫北”地方性审美风景的探索。《宝水》围绕新时代如何重返乡土这一问题,通过描绘“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和痛点,展现出互联网背景下宝水村富有现代化意味的演进过程,呈现新时代乡村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同时,乔叶在《宝水》中着力发掘乡土叙事丰富的审美风景。从返乡女性的二重叙事
内容提要:魏微《烟霞里》以“田庄之死”起意,由“我们”讲述了普通女性田庄在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中,如何经历出生、童年、青春、恋爱、婚姻、事业、死亡,诠释了在时代之光和亲情人伦之下的人生如烟霞般的况味,也为普通女性留下了一部人生“备忘录”。 关键词:魏微 《烟霞里》 死 复活 人生 个人史 《烟霞里》是作家魏微在“十年磨一剑”的心力之下写就而成,她自言的“《烟霞里》之于我就如《呼兰河传》之于萧红”
内容提要:在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汇中,华侨成了极为特殊的“文化混血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彰显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而对“他文化”的适应又生长出了另一种文化传统。小说《平安批》围绕“番批”这一历史见证,塑造了流落至暹罗的华侨群体形象,成功再现了华侨在文化与民族认同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五礼”“五伦”“五常”,在小说中成为华侨们与家乡故土建立精神联系的重要渠道——
内容提要:葛小明的散文以自然、素朴、宁静的笔调描绘了鲁南大地农村生活场景,展现了生命意识的深刻内涵,形成了葛小明散文的独特风格。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葛小明散文的生命意识:生命的本真书写、散文的精神诗性建构、对生命价值的探寻。葛小明基因里带着一种天生俱来的孤独感,既享受又惧怕,在这种卢梭式的孤独描叙中使读者感悟着生命的悲凉与炙热;作者关注人们的精神世界,挖掘生活中的细节,通过诗性建构用文字展现生命的
内容提要: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以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事件为题材进行电影艺术改编创作。此类电影通过情感的创作与接受实现电影的“真实性”效果,通过情感的系统性表达增强电影对真实事件的再现力度,进而彰显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电影通过升华社会事件中的日常情感,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成为完善道德秩序的动力,引发公众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关注和反思。此外,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中所营造的情感共鸣可以跨越语言与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
内容提要:回顾大鹏的导演履历,从自我指涉的电影《煎饼侠》《缝纫机乐队》到多元尝试的电影《吉祥如意》《保你平安》,他不断跳出自己业已成型的舒适区,在求新求变的创作道路上步履不停。相比前作而言,电影《热烈》减少了插科打诨的庸俗趣味,增加了烛照现实的人文关怀,以精准的类型定位、扎实的叙事法则、通达的文化立场、开放的媒介参互来阐释街舞的热烈所在,其后现代式谵妄的话语体验呈现了不同于古典式的以日常经验为参照
内容提要:从围绕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适当演绎的古代历史题材剧到基于异闻野史的传奇化、架空式古装剧,命名的嬗变是娱乐化深入的明证。然而近年来一系列具有“日常审美”特点的古装剧的出现,将异闻传奇化入日常生活,在文化浸润的“生活流”中展现烟火日常的审美内蕴和个体生存的价值与意义,表现了古装剧叙事的拓展与审美的嬗变。电视剧《梦华录》以日常生活为审美载体、“人之常情”为叙事动力、现代话语为叙事策略,通
内容提要:网络诗歌作为事件是一种观看的角度和方法,以此适应纯文学研究的不足。网络诗歌是“网络”和“诗歌”链接和组合而成,“网络”的媒介属性表明从纸媒到网媒是网络诗歌发展的重大事件。网络诗歌以“正在发生”、不断变化的现在时看待事件,并以独特的语言张力进行诗性表达,推动意义的展开。网络诗歌通过非物质的诗歌文本处理,借此获得了事件的生成性。作为“事件”的网络诗歌研究为进一步发掘和开拓网络诗歌言说和诗歌阐
内容提要:网络文学至今已走过近30年,经历了“野蛮生长”、被边缘化等“大浪淘沙”的发展历程,逐渐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礼”,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在传播媒介、创作机制、本质特征、审美范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其二者在媒介融合、生存途径、终极旨归等方面仍能互鉴共生、并蒂齐放。 关键词:传统文学 网络文学 互鉴共生 网络文学自诞生迄今已近30年。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