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时代发展的根本趋向,是现实发展的内在逻辑。文艺源于时代,又反作用于时代,文艺工作者须助力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独特的“文艺力量”。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有中国精神的文艺,方能熔铸文化自信,凝聚人心力量。有厚度、广度、力度的文艺作品能够丰富、立体、深刻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遵循“第二个结合”,才能充分激发文艺力量,形成厚重的文艺理论,建构丰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重点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又一次理论提升,不仅可以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内涵,而且对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无疑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颇具方法论意义的特征,这对当代中国文艺实践也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尤其是鲜明指出了如何在
内容提要:1949年10月创刊的《人民文学》是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第一次文代会精神的回应。刊物以刊发“人民文学”、引领文坛风尚为使命。按照既定的“标准”,创刊号《人民文学》进行了成功实践,成为当代文学期刊的样本。创刊号《人民文学》刊发的文学作品和批评文章,清晰地呈现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创作情感、样式及方法。此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虽尚未被定为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但是其规范
内容提要:作者、编者和读者是文学期刊生产机制的构成要素,共同影响文学期刊的生产、传播及接受。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文学期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都处于激烈的变动中,各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约。作家身份的多样化、群体的扩大化以及新代群的崛起意味“作协-期刊”体制产生裂变;编者角色得以强化,以市场导向和读者趣味为核心准则;读者位置趋向中心,其阅读兴趣、审美需求左右文学期刊的策划和风格,同
内容提要:中国作协主办的《文艺学习》杂志(1954—1957)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唯一专门以辅导文学青年阅读和创作为目的的中央级刊物,刊物上各色栏目的设置体现了编辑部力图从全方位辅导和培养青年创作者的用心,但是在文学上先天不足的工农兵青年能否按照编辑部的设想而学习成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文艺学习座谈”栏目中刊登的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文学青年在文艺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涉及文学阅读、文学创作以及思想
内容提要:阿华是一位凭自然天性写作的诗人,她更多的时候把触角伸向自然界,而不是所处的现实社会。孤独是阿华诗歌中经常表达的一种情绪,其诗歌语言把抒情与反讽、直率与复义、隐喻与接喻融为一体,这一切都表明阿华的诗受到现代主义诗歌很深的影响。与此同时,阿华的诗从形式到内容也都有中国传统诗歌的特点,其痴情、执着、超越生死界限的爱情书写是东方式的,其诗歌中人完全融入自然的状态,也与中国式的自然浪漫主义传统相契
内容提要:臧海英作为70后诗人的杰出代表,已出版《战栗》《出城记》《一个声音离开了合唱团》三部诗集,并获得过华文青年诗人奖、《诗刊》年度“发现”新锐奖等。她诗中的空间建构大致可分为乡村空间、城市空间、身体空间等,这些诗歌空间适切于她诗歌中的苦难主题、故乡情结、女性抗争以及存在之思。呈现出她的诗学理念。诗人通过对空间的构建与书写,将个人的生命体验置入其中。诗人对于空间的抽绎,也给当代诗歌带来诗哲学在
内容提要:不同的时空体验影响着王二冬的时空观,这在他的诗歌中有突出的反映。王二冬的早期诗歌立足乡土经验,将“东河西营”作为自己的文学方位,热衷于表现一种“从前慢”的乡村生活状态,具有鲜明的地域意识。在当下的“快递中国”系列诗歌中,王二冬借助于“快递”之链表达“万物互联”的空间观念,从地方性写作转向更为辽阔的文学空间,呈现出宏阔的精神气度。身处“加速”发展的时代,王二冬对时间更加敏感,在时代歌咏与个
内容提要:女诗人紫藤晴儿以“入海口”为中心意象的诗歌创作,始终坚持着个性书写和基于“事件”的美学叙事,展现了物我相望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其最新诗集《大海苍茫》中关于大海题材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从诗歌主体的仪式感、诗歌语言的可述性以及由隐喻所构成的诗性张力这一独特角度入手,阐述了其诗歌语境二元化的形态特征,在辽阔的当代视野中,与诗人进行触及灵魂的对话。 关键词:紫藤晴儿 大海题材 叙事张力 二元语境
内容提要:《欢迎来到人间》以医学题材和医患关系为表层主题,揭示了快速现代化与全球化时代里的个体精神困境,表达了现代性的“哲思”:速度政治、商业逻辑等宏观权力以及空间权力、人际微观权力等对当代社会人格的影响与塑形;小说“构思”颇具匠心:以傅睿在田菲和小蔡身上的两重心理投射和潜意识情感作为推进情节的显/隐、主/次的动力,完成了傅睿在理想化自我/真实自我中的冲突与挣扎,以及结构上的外/内、显/隐的两重叙
内容提要:贾平凹的《河山传》以农民工洗河和罗山的视角展开叙述,以编年体的体例展现了1978-2020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进程。通过洗河与罗山与市井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描绘出在重视人情、追求眼前利益与崇拜权力的乡土伦理滋养下的世风世情,同时揭露在飞速发展的城市文明影响下而产生的浮躁、贪婪与虚伪的城市隐疾。乡土伦理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也是贾平凹关注的焦点之一,二者碰撞形成的“围城”效应被贾平凹深刻地展现出来
内容提要:陈河的长篇小说《误入孤城》通过聚焦中国南方的“W城”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的风云变幻,生动地展现了其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写作脉络上对其此前的长篇《甲骨时光》作了赓续与写法技巧上的创新突破。《误入孤城》在写作的历史意识层面,遵循高度的历史理性与建基于真实历史之上的丰富的文学想象力相结合的基本逻辑,紧贴历史的褶皱展开“贴地”式想象,以独到的方式将非虚构与虚构的元素加以高度融合。在
内容提要:对于《猴儿与少年》来说,其难得之处不仅在于王蒙打破了“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传统,更在于这部作品摆脱了王蒙小说中一直挥之不去的“灰影子”意象。王蒙在1970年代末“归来”之后,诞生于《布礼》中的“灰影子”意象便贯穿他的大部分作品,“灰影子”是王蒙无法安置自身“右派”历史、无法与历史和自身达成和解的心障,也是王蒙一直以来的创作动力。在《猴儿与少年》中,王蒙通过向内求索的方式,即不再纠结于“
内容提要:先锋小说家潘军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还涉足话剧写作,发表有《地下》《合同婚姻》《重瞳——霸王自叙》和《断桥》等作品多篇。这些剧作中,集中表现了潘军对现代人性的拷问、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以及对话剧“写实+写意”艺术的多方探索,是对中国现代话剧“人的戏剧”观的继承与发展。潘军的话剧写作,源自作家的家庭氛围和自身的艺术实践,丰富了当下中国话剧的舞台。 关键词:潘军 话剧 “人的戏剧”
内容提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根据陈春成同名小说改编的单人独幕剧《夜晚的潜水艇》,2023年7月21日至8月13日在剧场内上演。面对一部极具想象力的短篇小说,创作团队从剧本内容、舞台表现等多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探索与尝试,完成从小说文本到戏剧舞台的转化。这一小说改编话剧的经验亦对文学文本改编成戏剧有所启发。 关键词:陈春成 《夜晚的潜水艇》 话剧改编 陈春成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自出版以来就备受好
内容提要:《黄金时代》被人诟病史料过于真实,以至于压倒了故事。史料对于历史电影来讲,是创作的重要依据,也是电影制造“真实幻觉”的前提。电影媒介不是一扇透明的窗户,而是一个滤色镜,《黄金时代》实际上在电影媒介的书写下,将萧红及其时代景观化,创造了一个电影幻景。这一幻景将萧红及其时代纳入消费语境下,对民国文化进行了再循环,最终完成了文艺青年审美观照下的怀旧消费。 关键词:《黄金时代》 史料真实 电影
内容提要:影片《满江红》的形态建构与题材运用,要实现的是一种“六经注我”式的艺术表达,它极具戏谑性地呈现了高层权贵的操纵逻辑与底层草根借助权力秩序展开逆向操纵的“对话”模式。影片最终完成了对位于秩序两端的两股力量展开有效沟通的艰难搭建,同时也抵达了一个《满江红》词作得以流传开来的艺术世界。影片传达的戏外之音也许是,《满江红》的官场生态可能存在于任何时代,对抗可能发生于社会秩序的任一环节,重要的是,
内容提要:电影《雄狮少年》重点借由音乐与色彩的视听符码,为观众呈现出一幅极具传统艺术审美价值,又富有现代内涵深意的优美地域画卷。鼓声韵动直接服务于人物形象塑造,舞狮地域文化的表达也更加形象深刻。影片以浪漫主义水墨画风,映照出现实与理想、坚守与创新等主题意指,多姿色彩尽显浪漫理想与生活现实之间的切换和碰撞。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电影创新创作的基石,《雄狮少年》展现了岭南地域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