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话少,所以才写作。写作之人,自言自语,想要表达的,未必是所要表达的内容,而是渴望被理解的心情。而看文章的人,对号入座,便是在文字里遇见。 隔朋不交友。文字里遇见,隔屏隔页,却不隔山隔水,算是直接交集的灵魂家人。一个人若有两个家园,便不会感到寂寞,两个家园闲有所趣,忙有所值,差别几近霄壤,一个翛然尘外,炎暑尽忘,一个烟火弥漫,柴米油盐。接近怎样的人,便会有怎样的思路,扩知识、增见闻之外,思维认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
读小学,老师组织学习小组,家住附近的几个学生,放学之后,集中到一家住房宽敞的学生家里写作业,复习功课。我到的这位同学家,是个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很是轩豁敞亮。带廊檐的正房三大间,两边的房间,分别住父母和孩子,中间的客厅,成了我们学习小组的场地。 开始,我们趴在桌子上,还安静写作业,后来屁股上就长了草,坐不住,开始玩,打打闹闹,很快就“大闹天宫”了。在他家,我没见过他父亲,可能工作忙,只见到他母亲,
它有巍峨耸立的气势,有临风对月的潇洒,有乱云飞渡的从容,有处变不惊的态度,这是明塔。这一座砖塔,相传是明朝的遗迹(明崇祯四年) 脚下是苍翠浓绿的树木和湖水环绕中,在浑朴苍凉山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茕茕孑立,与对岸的中庙寺形影相彰,这就是“明塔”,巢州“姥山文峰塔”。姥山四面皆水,如同一叶飘于水中,为八百里巢湖唯一的“湖上绿洲”,是巢湖第一胜境。 山形地貌自古历来是自然之功,而明塔的耸立却是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忘记了秋日里最动听的声音。 那天女儿抱怨,说房间里一只虫的鸣声搅扰了她的好梦。待夜晚降临,我便同妻子熄了灯开始寻找,确定那声源来自屋角的玩具箱下,好一番翻找,再徒手捉拿,一只蟋蟀被我捏住两条大腿举了起来,它用力扒拉着剩下的四条小腿,触角还来回摆动,像是在用力反抗。 自小生长在城市的女儿,哪里见过蟋蟀,她瞪大了眼睛,好奇地盯着它,询问它的名字。妻子说,是蟋蟀,在乡下秋天时
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捡到一张旧报纸。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的读音连缀出了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大为震动。那种震动直到现在还能清晰记得。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这种交流是之前在家长老师及同学们那里从不曾体会过的。那可能是我生命之初的第一场阅读,犹如壳中小鸡啄开坚硬蛋壳的第一个小小孔隙。 阅读令我打开了通往更大也更黑的世界的一扇门。从此,
要说与文学结缘,还得追溯到我的童年。幼时我即喜爱作文课。每逢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诵,我总是激动不已。小学四年级时,老师总把我的作文作范文让同学们评阅。于是我的幼小的自尊在老师的褒奖呵护下更是不断膨胀,于是便有了习文之癖。有一次作文,记得是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便生涩地创造了“分不容等”这样的别词,后来知道了原本就有“刻不容缓”这个成语。 再后来,“文革”了,学校不再上课,学生也无须读书。我便从学校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2007年,周杰伦一曲《青花瓷》火遍大江南北,一位东方美女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是,元青花的人物形象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 中国是瓷器大国,从来没有一个瓷器品种像元青花这样,存世数量不多,却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元青花在元代的出现被一些学者称为“勃兴”,而元青花在元代后期突然兴盛的原因,部分学
竹器的使用,可远溯至上古。操作之什,起居之器,争战之备,不少即为竹子做成。古时削竹为简,为书写轻便和防蛀虫,要将青竹火烤杀青,竹中水分如汗渗出,故又叫汗青,所谓丹心汗青。 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有时也以竹片制成,且有纹饰,上可记事。王献之有斑竹笔筒名为裘钟,六朝齐高帝赐人竹根如意,皆竹之雅器也,非一般用具所能比。苏东坡说“无竹令人俗”后人说竹中虚劲节、清高独洁,堪比君子。 民间有这样的话:虚心
我每次看古装剧,都觉得失真。古人以烛火照明,而火光的亮度半径很小,所以古代的夜里,亮着烛火的房屋,角落里都是影影绰绰的,根本不可能是片场那种灯打出的明亮光感。人物的着装,当然也不可能那么鲜亮,因为古代没有化工染料和稳定的定色技术。上古时代的北方人,怎么可能穿着亮绿色的衣服,布料上还印着工笔花鸟纹?相比于黑、赭红、朱砂红,绿色是很晚才出现的染料色。 甚至,古代没有能精准地给颜色命名的词,比如“青”
中国人的浪漫,往往藏在不用“爱”字表白的言行举止中。这种浪漫,在古诗词中特别明显。 先秦佚名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在《击鼓》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此处的“老”,并不是白头到老的老,而是生死的意思。因为,年轻的战士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在了刀锋之下。此句本义讲的是“战友情”,现代常被当作情诗使用,被当作一生一世的承诺。诗人没有用“爱”字表白,却让人感到了同生死、共患难
爱上面条,是在1983年,那时我已去扬州读师范了。 恰巧陆文夫的《美食家》在《收获》上发出来,实在太让人流口水了。 苏州美食,苏州面,还有那个爱吃“头汤面”的朱自冶。 “……最重要的是要吃‘头汤面’。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像奥勃洛摩
世间的味道,有浓烈的,有清淡的,有油腻的,有清爽的。然而,能沁人心脾的滋味,往往是淡淡的。 黄昏时分,街边的灯光昏黄而寂静,我路过一家小餐馆,透过玻璃窗,看见一张木质方桌边围坐着两位老人,面前有两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暖黄的灯光洒在他们的身上,空气中温馨气息和面条的热气交织在一起,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 我站住脚,隔着玻璃窗静静欣赏这幅动人的画面。眼前这对老夫妻,让我想起了母亲。每当阖家团圆的时候,
一位朋友说:“人的酒力,不是练出来的,那是天生的。”这话我信,因为它得到过验证。有一年过春节,家里人团聚。妻平日滴酒不沾,生长在宜宾的大嫂硬要和妻比拼酒力。拼来拼去,一瓶五粮液剩下半瓶时,大嫂就摇晃着身子睡觉去了,妻却面不改色,我在惊愕中将心放下了。 我喜爱杯中物,但是酒力不大。自己知道本钱不多,碰到人们吆五喝六地聚饮时,我就找词儿回避了。想要喝酒时,最好是与一二知己坐在明窗净几下,佐以两三碟小
腐竹,是我们常吃的一种美食。它是黄豆的“衍生物”,将豆浆上面的油皮取出晾晒干燥,因其形类似竹枝状,称为腐竹。全国有各式各样的腐竹美食,“三国故里”许昌,也有著名的河街腐竹。 “河街腐竹”是省级非遗,是中原麦粟文化代表性产物之一,其生产、发展及制作工具、制作方法,均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历史痕迹。它选用本地大豆制成条,经过“精选、浸泡、磨浆、过滤、煮浆、提皮、干燥、包装”诸多环节,所制腐竹颜色金黄、
山东这片土地,出圣人,也出羊汤。 有多少地市,就有多少种羊汤风格。如方言,东西南北各有差异,却都能顺耳,山东各地的羊汤也都顺口。然越往西,往南,羊汤名气越大。如滕州、单县,其大小招牌挂遍全省,乃至全国。鲁中的要数莱芜、临朐,在当地兴旺,省内别处偶尔可见,鲁北和胶东也都有不错的羊汤,但没有在外地打出名堂。 羊汤分红白清三种。红汤为鲁西南家常做法,要用当地的大红干辣椒和羊油一起,放锅里一滚,接着捞
快艇溯流而上切割着江面,尾部掀起机翼形的白色水花瀑布,虽然是伏天,快艇与空气擦出的惯性冷风还是令人感到一丝丝凉意。沿着中国版图雄鸡之冠的国境线不到二十分钟我们就从洛古河村来到了黑龙江源头,望着苍莽的远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不知为什么,见此情景立刻生了这句唐诗的心境。中国境内的额尔古纳河和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在此交汇形成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Y”,不过这“Y”字三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一个圆圆的江
深居内陆,内心对海洋十分向往。趁着孩子们暑期放假,一家人于8月开渔期来临前,来到广东省阳西县沙扒镇。 西去广州市三百公里外的阳西县,有着广东省最优质的一处海岸线,背靠绵绵延延的一抹青山,山体东西两端自然延伸至大海,青山环绕的这处海滩,像极了一弯新月,沙滩因而得名:月亮湾。沙滩前方,是若隐若现的青洲岛,一个在秦代就纳入南海郡管辖的南国礁岛、并不断为古代文人所吟诵的地方。 在商业化冲击严重的今天,
皖南泾县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有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景点,其中桃花潭景区更是让人感慨不已。 去那里的路上,导游在大巴车上问,李白的诗《赠汪伦》,谁能背得出?座中马上有许多人举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每个人都声情并茂,将全诗一字不差地诵完。 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情”字,朋友间的友情被描绘得直白形象、简明易懂,为大众所喜欢,也因之广为流传。 因为这首诗、
久在北京城里生活,城里众多的公园和绿地总给人能工巧匠精心设计的秩序感,处处凝结着人为的美学智慧。暑假,我从北京返回故乡,早上五点多钟,出去跑步,小时候常来捉鱼摸虾的那条大河展现在我眼前的,却是另一番质朴、纯真的天地。南朝梁代钟嵘曾经在《诗品》里引汤惠休语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如果说城市园林是一种错彩镂金的美,那此刻呈现在我眼前的则是一种出水芙蓉般洒脱、自然之美。《二十四诗品》中有
中国传统村落——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八特村,与东方文明“磁山文化”发祥地隔河相望,从青兰高速磁山出口下去,南行200米左右,便进入村中。 “八特”这个村名,历史非常悠久。据村中一通清代同治八年(1869)《重刻八特镇始初命名之由碑记》记载,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和军事家廉颇到此,看到此地“山水锦乡,河渠潺潺,林木参天,鲜花盛开,果实累累,牛羊遍坡,骡马成群,农田庄稼喜人
似乎刚过完了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几朵都跟上。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开放都在晚间,一朵持续约一昼夜。六
北地的冬季确实过于漫长了些,我等边民难免腻味,发发牢骚:诸如在单位澡堂子里洗完澡,大家一边擦着湿淋淋的头发一边叨咕着,还是夏天好啊,连衣裙一套,就齐活了。这大冬天儿的,衣服一层摞一层,薄的厚的棉的毛的,里三层外三层把自己裹成了一只大笨熊,烦都烦死了。说这话的有一个起了头,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声讨起冬天的诸般不便来。至于夏天的汗流浃背蚊虫叮咬等等苦楚均抛到脑后,忘记了,想不起来了;或者说,好了
理完10期的一摞文稿,审阅完8期的公众号,通读完9期的校样,又审看了11期补的两篇稿,敲定月底的一个活动,梳理这月总结和下月计划,不觉时针滴答已近下班。抬起头,呼出一口气,想要喝杯水,一扭头撇见窗外对面的尖顶红瓦新亮。毛毛细雨不知何时飘洒,地面已经濡湿。雨滴挂身,高大硕叶的白杨、爬山流瀑的地锦、居高歌唱的知了,更觉沉静。 几时起,天降酥雨心底便会涌起一股欣喜?不可知矣。犹记大学年光,一马平川、沃
每个远在他乡漂泊的游子,心中都有一座老宅,它静静地矗立在时间的长河里,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无尽的故事。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或是独自一人面对纷纷扰扰之际,这座老宅就会如同母亲一般温柔地拥抱着我们,赋予我们力量和源泉。 我家的老宅坐落在温州龙湾寺前街后,是一座传统三进合院式木构建筑,始建于光绪六年。它气势恢宏,屋架采用抬梁与穿斗式的混合形式,前后分列门厅和正厅及后花园,并与东西厢房围合成两个内院,是典型
夏末的一天,我无端感觉沉闷压抑,心绪焦躁不安,无法排解。忽然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于是即刻开车奔向山水之间。 我抵达山村时,已是暮色微笼时分。夕阳已经沉落,天边还留有绚丽的晚霞。我不着急安顿,便伫立在高处看晚霞变幻。我庆幸没有错过暮晚时分上演的一场精彩大片,心中颇有些小窃喜。不过仔细想来,这里离城里并不远,在城中的高楼上亦可欣赏到这样的一幕,可是我在城里好像从未仔细看过窗外的景色。看来,人真的
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观测太阳,确立了二分二至。二分指的是“春分”和“秋分”。《说文解字》:“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分是一个会意字,从八、从刀会意,本义是判分、分割,二分皆因昼夜平分而得名。二至指的是“夏至”和“冬至”,因昼夜极长而得名。二分二至的确立,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基础的天文节点。《尚书·尧典》记载:“宵中星虚,以殷仲秋。”这是说秋分这一天,晚上和白天一样长,黄昏的时候,虚宿出现
30多年来,我一直沉醉在故乡的童年里和奶奶的童话中,我发觉自己生命的情感总是庇荫在荷塘前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 高高大大的奶奶一声喊,我们赶忙住手,一个个如一尾滑溜溜的鱼,一闪,就消失在水塘深处。阳光下的水面,复又平坦如镜,微波粼粼,细碎如银。水中央高低簇拥的茎荷还在晃着腰,有一个花骨朵正在伸展着身姿…… 奶奶一串笑声,打破了一塘的静,银铃般的,叮当入水,回响在我们耳边。她说,一个个小虾米般,
静坐书桌前,窗外霓虹闪烁,星星在夜空中若隐若现,浓浓的乡愁又涌上心头。童年时的故乡,不管什么季节,夜晚都是美好的。 春夜清新。天空像洗过一般,没有一丝云雾,圆月高挂,如同一个大灯笼,把大山里照得亮如白昼。山峰一座连着一座,在月夜里巍然耸立。带着泥土清香的春风像醉了似的,吹生了树木,吹绿了大地,也吹醒了各种小动物。田地里有热闹的蛙叫,树林里有悠婉的鸟鸣,蟋蟀也不甘落后,在草丛间越来越清晰地“唧唧唧
母亲出生在富商家庭,祖辈自清末在北京行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支援大西北之前,一直是北京市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她说,她学的是财会专业,这是她们那代女生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但现实与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她最终因为家庭原因去了大西北。 为了能够留京,我听她的话,初中毕业以考试第一的成绩考到郑州测绘技校。谁知毕业前学校忽然宣布,外地生一律要回原籍。慌乱之下,她把我过继给膝下无子的二叔,我才留在了北京。这件事是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这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写的一首令人泪目的母爱诗《岁暮到家》,全诗充满暖暖的爱意,一个慈爱的母亲,她的整颗心都是被爱占据的,世间让她最为高兴的事,莫过于闯荡世界的孩子从远方及时地归来。她正在为他缝制御寒的棉衣,那一个个针脚密密麻麻的,生怕缝隙大了寒风会进去,他寄回的家书字迹墨痕还犹如新的一样。母亲看见儿
七月的北方,是多雨的。雨从天上来,被压成一条条丝线落入小院,不细看,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离别的戏码从我小学时便开始上演。那时候父母远去外地打工,我成了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留守儿童,从刚开始的试探,到习以为常,再到后来的依依不舍,我与他的关系如同地胆草和雨珠一般,从相遇再到紧密相连。 初中时,父母忧心我的学习,不再外出打工,将我接到县城读书。我再一次体会到了离别的滋味。这时我才发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的兰草,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就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
这个世界脾气特别古怪,你必须凝视它,它才会把大门打开,让你看到它里头的风景。如果你不凝视它,它的大门就永远是紧闭着的,你什么也看不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这一辈子其实只做两个动作:一个叫扫视,一个叫凝视。 你的作文为什么写不好?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没有凝视这个世界,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没有完成或者说没有很好地完成第二个动作。 我给你们讲一个作家,他的名字叫契诃夫,你
人心,辽阔在哪? 我想,辽阔在——它不只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不只是进取的,还是回旋的;不只是立体的,还是多维的。那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投射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便是他的人格气象。 东汉有位高士郭泰,性明知人,曾评价黄叔度说:“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内心沉练、宽阔如万顷碧波,可载舟船,可游鱼虾,可描山川奇秀,也可容砾石尘沙。这样的一颗心,堪称气象魁伟。
我并没有多么怀念青春,因为我的青春悄然无声。 这两日,上高三的表妹问我当初是怎么度过高三的生活的。现在距离我高考已经过去三年了,我能回想起来的只有脑海里临近高考那几天的画面:早晨在上学路上听着一遍又一遍的英语听力,晚上坐在小台灯前背单词……至于当时的紧张、满心的疲惫全部变得模糊,也很难再感受一次了。 在高考成绩下来后,我虽然没能考到“梦中情校”,但人总要向前看,我只能祝愿自己可以看到其他胜利的
认识两个青年杂技演员,他们是一对组合。两人在舞台上靓丽的外形,高超的技艺,尤其配合之默契,可谓珠联璧合。大家纷纷猜测他俩的关系是否台上为搭档台下是夫妻呢!其实非也。原来,男的对女的是曾有过那么点意思,但女的好像并不来电。所以虽然搭档已好几年的时间,但生活中的他们,依然只是普通朋友。有一次,我问那男的:“为什么不大胆表白呢?”他说:“刚组合时曾试探着表白过,但对方说,我们还不熟。就搁下了。等一年后,
在古代,中国北方的大草原上,生活着很多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一生的家当都在马背上,靠放牧为生,以抢劫为兼职。每隔很多年,他们中间会涌现出一些杰出人物,把众多部落凝聚在一起,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他们冲垮中原王朝的政权,掠夺他们的土地,如果这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就会挥鞭西进,灭掉西域的国家,甚至达到古罗马的城下。最出色的那几位,被欧洲人惊恐地称为“上帝之鞭”,毛泽东在诗词中写:“一代天骄,成
我小时候初读三国,看的是《三国演义》连环画。 后来能读字书了,就读《三国演义》,读罢回头一想,觉得连环画颇有意思:毕竟小说是字,得想象;连环画却许多人物的形象,脑海中定了型。关羽则戴冠有璎,青龙偃月刀;曹操则大胡子,时常挺胸凸肚;张飞必带头巾,战马超时摘了;张郃与赵云的头盔相似,马超戴了狮子盔,诸葛亮羽扇纶巾,徐晃戴黑巾,刘备前期戴巾,后期戴冠。人物也褒贬分明,比如我至今记得韩遂与马超内乱时,韩
白天干不完的事情,晚上继续干;工作日干不完的事情,节假日继续干。这就是加班。加班,古而有之。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以加班为题材,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国风·邶风·北门》云:“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
一部《水浒传》,让读者记住了宋代的“刺配之刑”。 这是一种盛行于宋、元时期,集“杖责、黥刑、流配”三种处罚为一身的刑罚,其对象是犯罪的囚徒。 有好几位梁山好汉就被刺配过,包括林冲、武松、宋江等等,在脸上留下了两行金印。 但小说的第二十回中,还写到另一件事:梁山泊给俘虏来的朝廷官兵刺字。 这就涉及到了宋代的另一种制度——招刺,其对象是普通的士兵。(应该说,两者有重合的部分。很多罪犯的发配,实
千百年来,杨梅深受人们的喜爱。譬如,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李渔对杨梅是爱之甚深。 李渔著有《闲情偶寄》,谈及戏曲、歌舞、服饰、美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学小品集。其中,他在《杨梅赋》里开篇就称赞:“南方珍果,首及杨梅。”看着万绿丛中,颗颗杨梅由青变红又成紫,忍不住摘下一二三颗……一口咬在嘴里,饱满的肉柱与味蕾亲密接触,刹那间口齿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