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蜀符号主要发现在东周时期巴蜀青铜兵器、青铜工具和青铜印章上。文章依据不同载体,分析了巴蜀符号的特征与演变。不同功能的器物上的巴蜀符号类型差异明显,当时人们使用这些符号时有明确的区分,说明它们的性质、功能应该有所区别。通过对馆藏巴蜀符号青铜器的年代、符号类型、组合规律等进行梳理,以求进一步丰富长江文明、巴蜀文化内容。在战国巴蜀地区,无论巴人还是蜀人都采用一种较原始的符号记事方法,史学界称其
摘 要:作者通过亲身参与“开新启昧—民国唐山‘启新瓷’特展”这一展览的布展及观众调查工作,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其中的一对展品—东陶成出品:釉上彩开光人物故事纹掸瓶。文章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整理了一些观众日常参观中常常提出的问题,如东陶成是何时建立的?如何肉眼分辨是“釉上彩”还是“釉下彩”?瓷器上的“开光”是什么意思……最后通过作者回忆布展经历,提出了身为博物馆工作者的感受:每一件精美的瓷器背后都有段故事
摘 要:明正统九年,郑藩分封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在河内县建立王府,历9世12王,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大力发展。怀庆府一带出土了大量郑藩圹志。安靖王及王妃张氏圹志的出土,为研究郑藩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为今后黄河流域地方历史文化发展、名人文化研究及明代宗藩制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关键词:明代;郑藩;郡王;圹志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2013年,原阳县城南工业开发区施工时出土了清初《孝廉张公墓志》一合,初为私人收藏,后由原阳县博物馆保存。孝廉张公,清戊子科举人张尔韬,字豹南,生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享年76岁。卒后20年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二月安葬祖茔。该墓志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文章主要对其生平作简略概述,对墓志铭进行深入考证、释读,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进行探讨。
摘 要:山东成武唐天宝九年许黄墓志是一件珍贵的古代文物,记录了许黄及其家族的生平事迹和家族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文章旨在通过对这份墓志的研究和分析,深入探讨其中的内容、结构以及对历史的启示。同时,通过对墓志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家族和地方政治的关系以及古代文化和信仰的展示等方面进行探讨,展示出这件墓志在历史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山东成武;唐天宝九年;许黄墓志;历史
摘 要:古塔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发展壮大,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交汇融合,形式万千,蔚为壮观,矗立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古塔类型丰富,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花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等,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类型,古塔材质多样,有金、银、铜、铁、木、砖石等,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古塔的造型、雕刻、装饰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和艺术气息。许昌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优越,
摘 要: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拥有西部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落,针对其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文章对秦州区文物建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主要的途径及创新之处,同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以期推动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天水市秦州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
摘 要:莒南县位于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根据地,很多战役具有决定性意义,革命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加强莒南县馆藏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对馆藏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进行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革命老区的感人故事,更好地发挥馆藏革命文物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广大文物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关键词:莒南县;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 DOI:10.20005/j.cnki.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革命文物保护及其利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革命文物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在新形势下,可以通过教育利用、旅游利用和研究利用等途径提高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效果。文章从新形势视角出发,探讨分析革命文物保护及其利用的路径,旨在提出合理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推动革命文物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传承。 关键词:新形势视角;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路径
摘 要:古建筑是历史的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缩影。山东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山东地区古建筑遭受到了破坏,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山东地区古建筑保护与发展的价值意蕴,其次分析了山东地区古建筑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山东地区古建筑保护与发展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古建筑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建筑;山东;文化遗产 DOI:
摘 要:馆藏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等,许多馆藏文物面临着保护和利用的挑战。文章从馆藏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馆藏文物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馆藏文物;文物保护;新时代;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
摘 要:挖掘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是革命纪念馆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展现文物蕴含的思想信仰、历史文化,构建生动宣传讲解画面,让文物“活”起来,见人、见事、见史、见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革命纪念馆和革命类博物馆长期的历史使命。为全面发挥好革命文物在革命类博物馆或纪念馆主题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文章就实施革命文物背后故事挖掘中面临的困境,以及故事挖掘的立足点、价值导向、方式方法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几个需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摘 要:博物馆是城市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人们开阔眼界、了解历史、增加知识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博物馆需要创新社教活动,让文物和展品能够更方便地展示给大众,增加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文章以威海市博物馆(一战华工纪念馆)为例,研究分析博物馆社教活动,创新社教活动形式,丰富社教活动内容的手段和方法,让博物馆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并提出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博物馆,
摘 要:革命纪念馆肩负讲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在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大环境中,革命纪念馆作为革命文化的教育基地和精神阵地,是思政教育的“社会大课堂”,展览则是其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革命纪念馆与高校进行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文章以淮海战役纪念馆实际工作为例,从革命纪念馆展览策划的内容、模式、语言、机制等出发,对如何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了经验分享和研究探索。 关
摘 要: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及其他文化机构藏有大量图文典拓资源,建议通过合作共建让这些图文典拓资源“孤本不孤”“冷门不冷”,融入生活。合作共建模式的着力点和创新点应集中于典籍活化利用、创新展陈方式、科研交流合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继而推动其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关键词:博物馆图文典拓资源;保护利用;合作;共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
摘 要:与博物馆展陈设计相关的研究,多从实践入手,缺乏理论支撑。文章引入叙事学理论,从设计中的叙事线索、话语修辞、情感唤起等多方面,探讨理论指导下的博物馆设计师们如何在展厅的空间划分、氛围营造、展品组合、场景构建等具体实践中,呈现出理念上更切主题、观感上更具美感、情感上更贴观众的展览效果。 关键词:展陈设计、叙事方式、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文章以“教育与参与”为中心,通过对革命旧址类纪念馆陈列展览的案例研究与评估,旨在探讨这些展览如何成为教育和社会参与的有效工具。通过分析多个案例研究,比较它们的展览策略,评估它们的效果,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这些展览的教育和社会参与价值。 关键词:革命旧址;纪念馆;陈列展览;教育;社会参与;案例研究;评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
摘 要:纪念类博物馆(以下称“纪念馆”)是博物馆序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新时代是知识的时代、信息的时代,也是互联互通的时代,如何打开大门、开放眼界地加强自身建设;如何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发展顺应大众普遍需求,这些都成为纪念馆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将从纪念馆合作的成功范例中,探索跨界合作、新的融合发展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纪念类博物馆;跨界合作;路径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红色旅游和博物馆旅游蓬勃发展。文章以苏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红色旅游地宣传教育价值,分析博物馆旅游现状,探讨苏州红色旅游与博物馆旅游联动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促使两者共融共赢,取得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苏州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联动发展;策略探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
摘 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此时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文章以郴州博物馆新馆为例对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综合性博物馆;文物宣传;宣传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20 博物馆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印记,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活动场所,
摘 要:博物馆教育不仅是博物馆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博物馆宣传教育的原点和出发点,发挥着传承历史、教育当代、启迪未来的功能和作用。洛阳周公庙博物馆注重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尤其是系列课程的研发和践行非常积极,不辱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文章围绕青少年社会教育系列课程的特点、意义展开分析,总结了适合青少年的社会教育系列课程的具体路径,希望可以为洛阳周公庙博物馆及其他博物馆发
摘 要:乡村博物馆是守护乡愁、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是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应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责任,积极探索产业化运营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突出体验功能,以“博物馆+”模式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关键词:乡村博物馆;传统文化;乡愁;红色文化;乡村振兴 DOI:1
摘 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地方博物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地方博物馆的功能,成为地方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文章以南阳市博物院为研究对象,对其媒体特性及文化效应进行探究,为我国地方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媒体融合;博物馆;发展路径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23 0 引言 地方博物馆作为社会教
摘 要:中国传统膏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文章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中国传统膏药文化数字博物馆的方法和策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促进中国传统膏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及健康福祉,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提升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膏药;数
摘 要:鹿纹样形态优美、造型生动,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典型代表。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分支,西夏陶瓷对其进行了吸收,并产生了精彩的演绎。文章以鹿纹样为例,探究西夏陶瓷采用鹿纹样的历史背景和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梳理这种纹样在西夏陶瓷体系中的发展脉络,总结其纹样形成的新特点,最终实证了西夏陶瓷纹样是中华传统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鹿纹样代表的吉祥文化,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
摘 要:摹拓是一种技艺,至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很多国宝级的书画作品,都是用摹拓技艺完成并传承下来的,在没有真迹的情况下,这些“下真迹一等”的作品,便成了唯一可以研究的珍贵资料。在印刷技术发展的今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技能费时费力,或者已经不再需要了。文章通过论述书画摹拓技艺在文物保护、中国书画学习、书画修复、传承优秀图案元素、中小学美术教育、提高书画欣赏水平等方面的应用,阐明书画摹
摘 要:提出中国古钱币面文形制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探讨了中国古钱形制对周边国家古代货币铸造的影响,中国古钱币面文形制阶段性变化明显地引领邻国古钱币也呈现阶段性变化。论证了中国作为古代东亚经济、文化中心,对周边各国的铸币文化起到引导作用。 关键词:文化传播;古钱币;朝鲜;越南;日本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27 中国作为古代东亚经
摘 要:克孜尔石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末期,从时间的流变上来看,其早于敦煌莫高窟和其他地区的石窟,是中国境内石窟寺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唐代克孜尔石窟曾经盛极一时,以其罕见的规模和独特的图像艺术风格为世界瞩目。克孜尔石窟吸收了龟兹文化的精华,以其高超的图像艺术,展现了中外佛教艺术的互相融合,同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克孜尔石窟中的图像艺术一定程度上展现的是当时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摘 要:染缬是我国古代织物印花、染色工艺的统称。新疆出土的织物中,汉唐染缬图案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植物纹、几何纹、动物纹、人物纹等,其中以植物纹最常见,人物纹最少。新疆出土织物中的染缬图案以唐代时期最丰富,说明图案的发展与当时的工艺技术及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系,所以分析研究染缬图案对了解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织物;汉唐;染缬;图案 DOI:10.20005/j.cnki.is
摘 要:文章主要对延和元年鎏金弥勒佛像的服饰、姿态、发髻纹饰、背光和台座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风格分析。认为该佛像展现出早期关中地区佛像艺术与南朝艺术融合的特征,揭示了北魏初期汉地文化艺术对佛教造像艺术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阜阳市博物馆;金铜佛像;弥勒;佛像艺术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30 延和元年鎏金弥勒佛像(以下简称“延和像”,
摘 要:文章以济宁市博物馆藏品为例,深入探讨东汉武氏墓群石刻的鉴赏与传承问题。通过对武氏墓群石阙、汉代画像石的鉴赏,揭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并且分析石刻传承面临的挑战,包括保护、公众认知度不足以及传承方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并提出了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保护、通过多媒体平台提升公众认知以及创新传承方式等建议,旨在推动东汉武氏墓群石刻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东汉武氏墓群;石刻鉴赏;传承;济
摘 要:后蜀赵廷隐(884—950)与前蜀王建(847—918)均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二者下葬时间仅相差32年,二者墓葬规格之高、随葬品之丰富在考古发掘的同时期墓葬中无出其右。尤为珍贵的是二者墓葬中皆出土了成组的彩绘乐舞伎俑图像,其乐舞形制承袭唐制又有新的变化,为我们了解唐五代宫廷音乐文化提供了可贵的文物例证。 关键词:后蜀赵廷隐墓;前蜀王建墓;彩绘乐舞伎俑;二十四伎乐
摘 要:柄形器,文献未记载,其功能自考古发现以来备受关注,多位学者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但多是对其某个阶段功能的解读,或是对其某种功能的解读。近年来的考古资料显示,其功能在不同的时期内应当有所不同,因此作者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典籍,以时间为线,对其不同时期的功能做进一步的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柄形器;功能演变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先秦铜贝分为无文铜贝与有文铜贝,两者在时间上存在连续性,但其性质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文章根据对铜贝出土情况、形制、铸造、用途、流通等方面的分析比较,认为无文铜贝应普遍作为装饰器或是一种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作为货币也是一种流通在中上层阶级的特殊货币,不具有普遍流通的意义。而有文铜贝常称“蚁鼻钱”,在铸造工艺和形制方面发展了无文铜贝,但不再具有装饰器的意义,成了楚国的通用货币。 关键词:铜
摘 要:太平缸是宫廷大型陈设器,按照皇帝的要求委派专人铸造,造好的太平缸由铸造部门负责运送和安设。每座太平缸均配石座,冬季配缸套、缸盖等,并且烧炭熏缸;夏季栽藕养莲。全年注满清水,由专人添水维护。太平缸用于宫廷防火,随缸配备激桶。 关键词:太平缸;石座;室外陈设;防火储水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35 1 太平缸的铸造程序 相
摘 要:文章以利津县博物馆为例,探讨了藏品的收藏与管理。首先分析了藏品收藏的标准,探讨了利津县博物馆在征集、鉴定、收藏、保护、管理方面的标准和程序,为建立和完善博物馆藏品的具体规范提供了参考。其次探讨了藏品鉴赏和交流的意义,强调了藏品展示与传播的重要性,通过展示、推广和交流,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最后对利津县博物馆的藏品管理进行了细致分析,包括藏品的征集、鉴定、收藏、
摘 要:洛阳唐三彩是陶瓷史上的创举,是中国历史文化之瑰宝,在我国陶瓷发展史和雕塑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以及中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洛阳;唐三彩;发现;造型特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37 洛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据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有13个朝代在
摘 要:玉林传统建筑壁画是玉林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更好地运用研学的方式去探索和保护这些传统建筑壁画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价值,向青少年解读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当前,玉林市博物馆在积极探索本土传统建筑壁画历史资源用于博物馆针对学生等群体的研学活动,以便更好地推动地方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建筑壁画;博物馆;研学运用 DOI:10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潮州作为崇韩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和发扬地,崇韩文化所涉及的文物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文章通过文化传播学视角,揭示宋代以来潮州崇韩文化的传播规律,以探索其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之道。 关键词:潮州崇韩文化;韩文公祠;文物;湘子桥;文旅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8.039 文化是相对于
摘 要:大芦村古建筑群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建筑文化。作为文化遗产,大芦村古建筑群的遗产价值无疑是珍贵且独特的。其选址、平面布局、营造技艺等方面所蕴含的营建理念,是大芦村古建筑群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人们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在人类社会快速全球化的今天,深度发掘大芦村古建筑群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文化遗产对于满足人们文化多样性、身份认同、精神补偿等需求的价值与功能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多元文化融合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各个民族和地区的独特文化表达方式。展览作为传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场馆的展示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策划研究,在多元文化融合条件下有效
摘 要:文化遗产蕴藏着探究中华文明的密码,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事业。考古遗址公园作为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普及公众考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为公众了解考古、走进遗产搭建了平台。但是文化遗产和大众生活联系还不够紧密,如何让考古事业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文章以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
摘 要:文章探讨了公众考古传播与媒体宣传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传播学和媒体宣传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公众考古传播的重要性,包括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考古项目的可持续性。同时,也讨论了考古学与媒体宣传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了媒体宣传促进公众考古信息交流的策略,旨在为促进公众考古传播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益的见解。 关键词:公众考古传播;媒体宣传;信息交流 DOI:10.2000
4月13日,“保护与传承—中国石窟寺书画艺术展”在北京西黄寺博物馆举办了开幕式。展览由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山西省文物局主办,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文物报社、敦煌研究院、云冈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单位支持。中华文物交流协会负责人胡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驻会副主席张飙等出席开幕式。 胡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