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动物俑作为汉墓中重要的随葬品之一,对于反映汉代的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及丧葬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动物俑的种类多样,主要有鸡、狗、鸭、猪、牛、羊等家禽家畜,也有鱼、蟾蜍、猴、虎、熊等野生动物。成都地区作为汉代蜀地的核心区域,出土了大量动物俑。文章通过对成都地区动物俑的研究,不仅可以梳理该地区动物俑的发展演变规律,还能以点概面地总结出蜀地动物俑的整体特点。 关键词:动物俑;汉墓;成都地区 DO
摘 要:秦州(今天水市)是佛教东传的重要地方,保存有较多的石窟寺院,观龙山崇福寺是境内的古寺院之一。寺内现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铸造的铁钟,铭文记载了秦州麦积山僧众修葺崇福寺庙宇之事,对了解崇福寺历史沿革和秦州佛教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铭文为研究明代秦州行政区划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秦州;观龙山崇福寺;钟铭考释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瓷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瓷器艺术珍品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与精神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与表现特征。中国瓷器艺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着高超的制作工艺。瓷盘作为瓷器的一种,多为实用器物与陈设器物。文章通过对曹县博物馆馆藏瓷盘文化价值与表现特征进行解读,展现曹县地区人民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曹县博物馆;瓷盘;文化价值
摘 要: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即元、明、清时期的车里,是我国傣族聚居区。元朝在此设置车里军民总管府,任地方首领为总管,实行土司制度。明洪武十七年(1384),车里军民总管府改为车里宣慰使司,土司制度日趋巩固。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以宣慰使为首的地方傣族政权,在这一政权内部的各官员使用以动物图案为印文的圆形官印和以傣文为印文的长方形官印相配合的官印制度,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有的还使用汉文官印。文章就西双版纳民
摘 要:通过对现已公布的敦煌文献的图版进行全面普查,共发现《梵网经》写卷398号,其中多为残卷或残片。在前贤缀合工作的基础上,本次将98号残卷缀合为27组,其中补缀13组,新缀14组。通过残卷缀合,我们可以使原本四分五裂的敦煌写卷得成完璧,在此基础上能够纠正前人的误缀,并对写卷的断代、真伪等方面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敦煌文献;《梵网经》残卷;缀合 DOI:10.20005/j.cnki
摘 要:中国黄金文化历史悠久,黄金作为贵金属及等价交换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黄金作为人类最早发现并使用的金属,其稳定的结构,卓越的延展性、可锻性,以及绚丽的金色,使其备受人们喜爱。 关键词:考古;新疆;金器;工艺;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06 《说文解字》中写道:“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
摘 要:为系统性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嘉峪关”的典型区、段进行监测和保护,针对其赋存环境内不同时期的环境风貌变化及变化要素对文物本体的影响,通过比对卫星图片、无人机摄影和人工巡查三种监测方式,着重关注和分析不同方式的应用效果,由此探索建立一种复合的、可靠的环境风貌监测方法和监测体系,为大体量历史遗迹赋存环境的监测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赋存环境风貌;卫星图片;无人机摄影;人工巡查 DOI:
摘 要:淄博市临淄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文物保护中心作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机构,需要解决当前地方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保护和传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淄博市;临淄区;文物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
摘 要:飞来峰造像位于杭州飞来峰景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面临着复杂的保护环境。在数字化背景下,飞来峰景区利用高新科技开展数字化保护工程,进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通过720度全景云展览、数字平台线上导览、3D打印文创摆件、等比例复制龛、线上直播等实践,探索飞来峰造像的利用、传承新路径。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数字化保护利用,挖掘石窟艺术的内涵价值,助力学
摘 要: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兴则国家兴。当下,菏泽市正着力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菏泽路径”,菏泽乡土文物保护传承工作正奋力抓住历史机遇,加强文物保护,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文物利用效率,不断摸索出乡土文物保护传承的“菏泽模式”,努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取得新成果,让乡村文化振兴结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累累硕果。 关键词:乡土文物;融合;乡村振兴 DOI:10.20005/j.
摘 要:为突显文创产品的中国特色,同时也让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气韵之美能被更多的人欣赏到。文章先从中国山水画的作画材料、审美、文化等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并总结其艺术价值。其次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推出的石涛《山亭独坐图》系列文创产品为例,探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如何在文创领域更好地体现。最后注重在文创产品中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国审美不仅有助于向中国老百姓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中国传
摘 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讲好历史故事,是博物馆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化工作越来越多地深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基于南京朝天宫古建筑群数字化实践,为文物数字化的整体性架构提供参考和建议,运用数字化赋能提升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为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应深入挖掘馆藏文物价值,在文物历史与观众之间架起多元便捷的沟通桥梁,不断扩大博物馆影响力和感染力,为传承弘扬中华优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灵魂所在。作为展示历史文化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窗口的博物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目前仍存在乡村文化建设薄弱、农村群众对博物馆认知较少、博物馆在乡村中的影响力薄弱等问题。文章以保定市博物馆为例,梳理了博物馆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及博物馆在农村地区影响力不够的原因,简要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博物馆如何通过
摘 要:本土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部分。博物馆作为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开发文创产品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还可以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石家庄市博物馆文创产品是石家庄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发出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使之成为博物馆宣传自身历史文化、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基于此,文章
摘 要: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且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所以积极做好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在宽视域下积极对博物馆藏可移动文物实施预防性保护措施,能够有效延缓可移动文物向劣化方面转变。文章对博物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进行阐述,深入分析影响博物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探究宽视域下博物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措施及其实现,希望助力提升博物馆藏
摘 要:近年来,博物馆成了大众在业余时间休闲观光的热门选择,其中儿童群体是参观博物馆的重要群体。因此,博物馆儿童教育成了教育领域的热点。与此同时,AR技术也正在教育领域蓬勃发展,两者的结合也有了初步呈现。文章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现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大众需求,再介绍AR技术的特点及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最后结合博物馆特点主要从空间、目标、体验三个维度来谈AR技术与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结合,以期以
摘 要: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藏品管理逐渐成为文化、历史和艺术机构的首选方法。数字化藏品管理仍为我们提供了无数机遇,如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可访问性、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及创造新的经济收益和商业模式。然而,这种转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技术、文化、经济和法律方面的问题。技术问题主要关注数据存储、备份和兼容性;文化和教育问题涉及用户和员工对新技术的接受度;经济问题则涉及初次投资和维护的成本;而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认真保护、挖掘、宣传红色文化,才能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丰厚载体。文章总结提炼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工作成效,提出了发挥福建“三多”优势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红色基因库;精神家园;红色品牌 DOI:10.20005/j.cnki
摘 要: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它既是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博物馆工作的落脚点。在新形势下博物馆应全方位面向社会、服务公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博物馆;第二课堂;文化传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19 1 新形势下博物馆教育“第二课堂”实施意
摘 要:近年来,“到博物馆去”成为一种生活新方式、社会新风尚。越来越多博物馆迷成为这股文旅新风的推广者和引领者,在博物馆的奇妙旅行中,寻根历史,赓续文脉。随着“博物馆热”在中国持续升温,如何让博物馆释放出独特的文化吸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博物馆发展中面对的不小挑战。文章对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策略展开研究,以期对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博物馆;现代公共文化;服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助推下,文化与旅游业加快了融合发展。如何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基础上活化利用文物,让文物资源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文物资源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助推县域经济长远发展,是基层文博工作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平利文物概况及文物保护利用价值,其次分析了文旅融合的必要性,最后从如何活化文物利用促进文旅创新发展举措一一阐述。 关键词:平利县;文物概况;文旅融合;活化
摘 要:文章以中国体育博物馆临时展览实践为例,从展览主题立意、展览设计审美、宣传推广等方面研究体育类博物馆临时展览的时代表达,结果表明:展览从体育视角充分挖掘阐释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创新性的类型叙事与时代性的思想内涵结合,在主题创作、艺术表达、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进行融合,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 关键词:体育;博物馆;展览;时代表达;体育精神;体育文化 DOI:10
摘 要:铜双叉形器是商周墓中发现的一种数量较少的特殊器物,以往对其的称谓描述较为混乱,功能用途也多有舛讹。文章于此统一称谓,并在反驳以往功用观点的基础上推断这种“铜双叉形器”在商周时期应称为“铜干首”,是旌旗的顶部构件。河南淇县大李庄的族群,则很可能是“殷民七族”中的施氏族群。 关键词:铜双叉形器;;军事;旌旗;干首;施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七巧板源于对正方形的对折剪裁,裁剪后的板块经拼接后形成了除正方形以外的各种形态,能模拟动物、植物、建筑及多种物品,称作“七巧图”。七巧板自带的几何规则特性让七巧图呈现几何美感。传统板块仅限于直线边,而现代的七巧板块加入了半圆这种带弧线的板块,使七巧图添加了曲线的柔美,对几何美进行了升华,现代七巧板加入剪纸元素,使其美感再次升华。借助于数字技术,还可以将七巧图进行3D输出或做出七巧人姿动画。
摘 要:宋代是文物收藏的兴盛时期,社会上参与文物收藏的群体广泛,除了皇室贵族、士大夫群体外,富民阶层、宗教人士、宦官群体也都参与其中。这种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礼乐建设的需要,士大夫的重视、喜爱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收藏活动在促进金石学产生的同时,也加剧了盗墓活动,加重了政治腐败与人民苦难。 关键词:宋代;文物收藏;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
摘 要:广绣即广东广州及其古属地民间刺绣的统称,作为非遗粤绣的流派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章利用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广绣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可视化分析,分别对广绣工艺的发文量、研究作者机构、研究热点与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目前的广绣的文化与历史记载较为零碎与广绣传承面临难题,通过梳理现有广绣的发展热点及趋势归纳与整合,分析出广绣文献经历了萌芽期、平稳期、
摘 要:燕下都是东周时期文化内涵丰富的燕国都城遗址。文章从武阳城始建年代这一争议较大的问题出发,对学界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综合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以燕南长城的修筑时间为佐证,推测战国中期燕文公开始营建武阳城,燕昭王时进一步扩建,并将其作为燕下都。燕下都始建年代的确定对于探讨战国时期燕国多座都城是“前后相继”还是“南北并存”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燕下都;始建年代;燕文公;燕昭王;燕南长城
摘 要:Innov-XDCC-2000金属分析仪检测到广西所见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铜钱的铜含量差距较大,顺治、康熙、雍正时期铜钱含铜量高,乾隆、嘉庆、光绪、宣统时期的铜钱含铜量其次,道光、咸丰和同治时期的铜钱铜含量偏低。结果显示:铜钱中铜含量高低与户部规定铸造铜钱原料配方中铜的占比大小,铜的进口或自产多少成正比关系。 关键词:广西所见;清代铜钱;铜含量
摘 要:塔城地区发现的历史遗址遗迹非常丰富,出土文物制作工艺复杂,功用类型多样,技术传统多元,地域特征显著,呈现出草原文化发展之盛况,昭示了新疆与中原间的物质文化、技术和人群的交往交流,同时实证了商周时期新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塔城;考古发现;文化;遗址;文物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
摘 要:汉魏时期文献所谓的“琉璃”主要指一类由西亚地区传来的孔雀蓝釉陶器。北魏时期,大月氏人在京师开始了国产琉璃器的烧制,但该技术并未于当时民间普及,未几便失传。因此,至隋代,何稠只得以中国本土技术生产的釉陶或瓷器,即“绿瓷”来模仿琉璃器。 关键词:何稠;绿瓷;琉璃;孔雀蓝釉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31 《隋书·何稠传》载:“
摘 要:文徵明漫长的一生中创作了多幅茶事题材的绘画,可作为单独的一类画作茶事图进行考察。茶事图创作肇始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元代略为消沉,在明代又形成了新的创作热潮。文徵明的茶事图延续了元代茶事图的特点,但在山水与茶事两种题材之间取得了更巧妙的平衡,并形成了一套茶事图的图式。通过对文徵明的茶事图图式进行分类、分析,可以发现当茶事图的创作惯例形成后,茶事本身的描绘已不再那么重要,而借助茶事周围的环境
摘 要: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文博事业快速发展。在考古发掘方面,考古领域不断拓宽,科技手段大量引入,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展示持续推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深入开展;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博物馆种类丰富,展陈和教育活动推陈出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面,上林湖越窑遗址与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申遗成果丰硕。宁波的文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显著。 关键词:改革开放;宁波;
摘 要:淮安明代墓葬中,大部分棺木内会有一对瓷碗,并盛满食物随葬,用以供奉逝者。瓷碗的品质高低从侧面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家庭条件,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及文化风貌。一般规格较高的墓葬,随葬的瓷碗胎质紧密、细腻,发色纯正,器型规整,画工精细。贫苦人家的墓葬,随葬的碗品质粗糙,部分墓葬甚至用破碗随葬。据此作者认为,对于淮安明代墓葬随葬瓷碗的研究,是明代淮安葬俗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
摘 要:史可法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他放弃世袭的锦衣卫百户官禄,走科举应试之路,考中进士入仕为官,先为文臣后转做武将,累迁至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在扬州保卫战中以身殉国。史可法自幼饱读经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秉承“忠孝立身”的为人之道、“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和“鞠躬致命”的为臣之道,孤忠亮节,展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受后世褒扬。 关键词:史可法;“忠孝立身”;“清正廉洁”;“鞠躬致命”;民
摘 要:绞胎陶瓷诞生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元代以后逐渐消亡。绞胎陶瓷是古代先民的智慧创举和创新求变的稀世珍宝,它以精妙的构思,神秘独特的造型语言、纹饰语境和釉饰装饰的美学特征融为一体,美轮美奂,惊艳世人,成为古代王公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绞胎陶瓷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名贵作品,“表里如一、内外通透、一瓷一品、不可复制”,拥有宝石的质感,变化无穷的纹理,古朴、高雅、名贵的气质,新颖、美观、柔和的审美,凝聚着
摘 要:馆藏文物的造型和内涵为表情包制作提供了创意灵感,文物表情包在数字时代的社交环境中迅速传播,这种创新方式符合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文物表情包化一般遵循文物选择、表情提炼、形象设计、添加配文这一设计路径,在文化传播、社会影响、经济价值等方面有着不少积极作用,同时也面临文物形象失真、用户审美疲劳和知识产权风险等挑战。 关键词:文物;表情包;博物馆 DOI:10.20005
摘 要: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牙璋,从牙璋的形制、纹样来看,都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关系,也能看出蜀人的创新之处。文章搜集整理了牙璋的产生、传播、形制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三星堆与石峁、二里头遗址的牙璋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牙璋 三星堆;石峁遗址;二里头遗址;研究综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6.037 1 牙璋的基础研究概述
摘 要:秦汉时期陕县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拥有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陕县县城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该地区中心城市,因而分布着大量秦汉墓葬。通过对陕县地区汉代墓葬的形制特征、埋葬方式、葬具、随葬品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分析陕县地区汉代墓葬的文化因素构成及发展情况。发现其文化因素除自身特色以外,亦有汉代以前文化因素,特别是对秦代文化因素的继承,还有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带来的影响
摘 要:文章探讨了文物在文化与收藏价值之间的平衡问题,以我国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例,深入分析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收藏价值以及鉴赏与保护的挑战。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文化传承和市场需求之间取得平衡,从而保护、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文化价值;收藏价值;《清明上河图》;鉴赏;保护;平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贵州苗族银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愈发重要。文章从审美角度出发,对贵州苗族非遗银饰进行再思考,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通过对苗族银饰的审美特点、制作工艺和传承现状的分析,揭示苗族非遗银饰在文化表达、社会交流和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和价值。同时,文章也提出了保护与传承贵州苗族银饰的建
摘 要:广灵剪纸作为山西大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独特、内容丰富,深受大家喜爱。剪纸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但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代剪纸发展有所阻滞。文章通过对山西大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灵剪纸进行调研,对其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广灵剪纸;传承;创新;旅游业 DOI:10.20005/j.cnki.
摘 要:城市遗址保护性规划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旨在确保城市历史遗址的可持续性保存和合理利用。文章以阳都故城为例,探讨了创新的城市遗址保护性规划原则,通过分析阳都故城保护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采取保护区分级策略、加强建设控制地带管理、强化遗址本体保护、加强周边环境整治等,这些策略的实践为城市遗址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也为其他类似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城市遗址保护;阳都故城
记者3月20日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景区伊河段发现了一件石雕造像,初步推测为一件唐代圆雕菩萨像残块。 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伟向中新社记者介绍称,该造像呈圆柱状,中间有断痕,分为两段,整体为造像胸部以下,断裂处为胸、腹间,着裙,身体两侧有帔巾下垂,像足部立于仰莲座上,足部似着履,莲座前半部分已残,座下有榫头,该像完整时莲座下应该还有基座和榫卯窝,形成榫卯结构,造像
3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关强宣布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24年3月13日对外发布山西陶寺北墓地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该墓地发现典型晋系青铜器,并发现楚、齐鲁等文化风格铜器,印证了两千多年前的文化交流。 陶寺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7.5千米处,该墓地位于陶寺村北,因盗墓发现,总面积24万平方米左右。自2014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临汾市文物局、襄汾县文化局组成考古队在此进行抢救性发掘。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