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罗聘是“扬州八怪”中的殿军人物,在绘画风格与特质上集扬州画派之大成,并且能在创作上别开生面,指头画就是其创作中的一种。罗聘现存多幅指画仕女图和笔画仕女图,分别藏于旅顺博物馆、扬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历史博物馆和兴华博物馆。文章以罗聘不同时期绘画风格与交游作为线索,对现存仕女图进行分析。 关键词:罗聘;仕女图;指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刘业村,山东海丰县(今滨州无棣)人,清代书画名家,有“山水圣手”的美誉。无棣县博物馆收藏刘业村书画作品共计11件,均保存完好,其中包含6幅山水画作、4幅兰石图及1副对联。这些画作感情真挚,融古人笔墨技法又有自己情感体悟。文章通过对刘业村6幅山水画作的赏析,感受刘业村书画艺术的魅力与成就。 关键词:无棣县博物馆;刘业村;山水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庐江历史悠久,文化序列连续,馆藏文物资源丰富。庐江县的馆藏一级品主要是青铜器,还有一件宋代的青白瓷香熏。这些精品文物既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庐江;博山炉;群舒器物;青白瓷香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03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西依大别山余脉,东北濒巢湖,历史悠久。《汉书·地理志》载:“庐江
摘 要:大足石刻博物馆中心展览区陈列着一件大钟寺花供养菩萨,它原在大足万古镇大钟寺内,纪年和雕凿工匠皆不详,通过与大钟寺相关造像及石篆山、石门山花供养菩萨像比较,确认它出自文氏家族所雕刻。 关键词:花供养菩萨;文氏家族;北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04 在大足石刻博物馆一层的中心展览区(图1)展出的一尊花供养菩萨(图2、图3)
摘 要:山西省永和县棋盘山飞观神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名称为“棋盘山飞虎神庙”,据现存《重修飞观神之庙记》,其名称应为“棋盘山飞观神庙”,应予纠正。庙宇结构形制特殊,建筑用途值得探究。现存《重修飞观神之庙记》,文笔优美,历史内涵丰富,是一方研究当地历史的重要碑刻资料。 关键词:永和;飞观神庙;《重修飞观神之庙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
摘 要: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的梅庵是岭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庵内大雄宝殿的梁架与斗拱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其独特价值已为学者所重视,也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关于梅庵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宋代大殿的建筑学考察,有关梅庵的历史研究寥寥无几。文章通过梳理梅庵明清以来寺院景观发生的变化,补充了对梅庵古建筑后期发展历程的认识。作者认为,只有尽力梳理、澄清相关史实,重塑梅庵建设与
摘 要:秦公一号大墓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但其可观性较差、地处偏远、体量较小,故相关保护利用研究较少。通过秦公一号大墓现状的考察研究,配合秦雍城大遗址规划确定定位,从丰富展陈内容与文化景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亮点提升、文创开发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放大秦公一号大墓现有优势,加强互动性,以发挥其先秦文化展示教育作用,提升先秦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效率,拓展非热门墓葬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
摘 要:墓志拓片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旨在确保墓志拓片文物能够长久保存并传承后世。文章首先分析了墓志拓片文物保护现状,并阐明当前存在的环境因素影响和保护技术不足的挑战;其次从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等方面研究朔州市朔城区马邑博物馆馆藏墓志拓片价值;最后从环境、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墓志拓片文物具体保护策略,包括环境控制与监测、修复与加固、制定科学保护规划与管理措施。以期通过研究有效提升朔
摘 要:霸陵遗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使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性意义,是当前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在公众考古的视域下对霸陵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展开研究,应从公众考古三方主体的角度出发,剖析霸陵遗址的价值,明晰三方主体的职责和定位,进而从革新保护理念、保护当地居民利益,革新阐释方法、实现考古成果展示利用,寻找开发特色、拓展展示内容三个方面提出保护与展示利用策略,以推动霸陵遗址有
摘 要:文章以高密市博物馆书画保护修复项目为例,探讨了馆藏书画保护修复工作的流程、标准,以及重要性、主要病害、修复方法。高密市博物馆书画修复项目的实践,通过科学、专业的修复工作,恢复了书画的原貌,延长了其保存时间。文章旨在为其他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馆藏书画保护修复工作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文物;书画;保护修复;高密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文章以哈尔滨地区东北抗联遗址遗迹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以及资料查阅等方法,分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哈尔滨地区东北抗联时期遗址遗迹的发掘概览、保护情况以及利用前景。分析哈尔滨地区东北抗联遗址遗迹的发掘、保护及利用,对于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哈尔滨;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发掘、保护与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在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当下,学校教育已无法满足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博物馆是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在中小学教育中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是中小学校拓展育人途径、强化育人效果的重要场所。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以青少年为重点教育服务对象,通过多渠道实施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为进一步在馆校共建中拓展博物馆中小学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深度与广度,使其更好地
摘 要: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且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也是博物馆颇为青睐的阐释对象。“林下风骨—明清文人结社与山左风流主题文物展”从馆藏文物与现有研究出发,以“明清山东文人结社”为线索探索明清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理想生活,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看视角,并利用原生场景再现、文旅融合及馆校结合等多种形式拓宽文化传播新途径,也为博物馆相关主题展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文人结社;展览策划;策展手记 D
摘 要:2022年12月,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老字号与历史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品牌消费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大力提升老字号与博物馆展览展示、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资源的融合、联动、发展水平。文章以安庆博物馆为例,通过展览、社教、文创、宣传等多方面工作成效,研究其在传承、弘扬安庆老字号方面做出的探索、实践、思考与启迪。 关键词:博物馆;老字号;文化传承 DOI:10.20005/j.cnki.
摘 要:基层博物馆作为地方性中小型文博单位,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藏品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修复、社会教育、文创研发、学术研究等其他业务工作能否有效开展,是博物馆职能发挥及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持续革新,基层博物馆在藏品管理方面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亟须革新理念、创新工作
摘 要:当前,博物馆界尚未探索出一条完全适应现阶段博物馆老年观众文化需求的服务方式,未能实际回应博物馆老年观众的文化服务需求。通过总结邯郸市博物馆近年来关于观众服务问题的主要实践,并深入一线了解老年观众生理、心理特点,充分掌握其服务需求,以此重新审视自身发展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服务措施,解决博物馆发展与老年观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为博物馆公众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老年观众;服
摘 要:智慧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应围绕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藏品管理的效率与安全性的核心问题展开。通过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基于建立管理平台、加强数字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打造高质量文博队伍入手,实现藏品保护与传承的现代化,从而满足公众对文化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结果表明,通过集成创新的技术应用,不仅极大提升藏品的保护和展示效率,还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能够有效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播与
摘 要:博物馆集收藏、展示、保护与研究为一体,是集中体现地域民俗文化的载体。随着文化自信和文化保护意识的提升,地方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利用、展陈等方面反映的问题值得关注。文章以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为例,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探讨地方博物馆的发展探索,提出加大馆藏文物研究深度、树立竞争意识、建立人才体系、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等策略,探索地方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促进地方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摘 要:民族博物馆以展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在文化“两创”背景下,民族博物馆利用自身场域变化及叙事手法,力图打破观众与展品、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墙”,促使场馆、展品及其文化语境、观者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达到“以人为主体、让传统文化说话”的跨文化交流效果,为文化“两创”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两创”;民族博物馆;场域;叙事 DOI:10.20005/j.cnki
摘 要:莒南县“Yes,博物馆!”文博研学服务品牌是以本土历史文化遗产为立足点,以自主设计创作为特点,以广大基层群众为服务对象,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研学活动为载体打造的莒南县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活动开展以来,莒南县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切入点,设计了符合莒南文化内涵的青少年研学课程,在有效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的同时,又激发了青少年群体热爱历史、弘扬文化的传承情感。文章旨在介绍莒南县博物馆开展文博资源
摘 要: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生通过事实研究,自主发现事物概念和规律的一种学习方法。博物馆作为最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一,其不仅是收藏中心、学术中心、文化中心,更是教育中心。文章以新乡市博物馆资源为切入点,从实际案例—新乡市博物馆与课外美育机构的“纹样之旅”美育活动出发,重点分析新乡市博物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使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总结出该课程案例设计的不足之处以及探究性学习方法在新乡市博物馆
摘 要:近年来,我们见证了社会发展的加速度及其对各行各业的深远影响,在这样一个动态变化的时代背景下,革命纪念馆作为传承历史、培养国民认同、推动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社会教育(社教)工作作为纪念馆的核心功能之一,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它需贴合时代脉搏,引领公众精神文化风尚,同时满足日益多元的公众需求。文章通过对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社教工作的实践探索和成果分析,提炼出新
摘 要:古籍展览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博物馆重要的展示内容。从湖南博物院古籍展览现状来看,由于缺少专业的研究和展品陈列设计,展示效果一般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展览数量及参展率低;二是展览互动性不足;三是展览技术和创新手段限制。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革新策略:丰富展览形式与提升参展频次,以提高古籍展览的数量和质量;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增强展览的教育深度和互动性;融入现代科技,拓展创新路
摘 要:新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涉及博物馆管理的多个方面,在藏品数量有限,陈展内容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应该多管齐下,创新展陈和宣传方式,开发博物馆衍生产品,多维度助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对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例,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陈列展览、博物馆教育、数字化和博物馆研学为切入点,全面分析目前博物馆在各个方面存在的短板,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壮大和繁荣,博物馆和纪念馆等文化设施正在继承和推广中华民族卓越的文化遗产。文物的展览展示是博物馆日常工作的关键,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增强文物的艺术展现,使其观赏和教育价值更为突出,已经成为博物馆展览研究的焦点话题。文章深入研究文物展示中提升艺术形象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文物;陈列展示;艺术形象;提升策略 DOI:10.200
摘 要:渠县文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初渠县文庙的修建始于清康熙二年(1663),这是目前关于清初渠县文庙修建年代的一种较普遍看法,但缺乏较为可靠的文献依据。文章通过梳理方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对清初渠县文庙的始建年代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清初渠县知县雷鸣鲁开始修建渠县文庙大成殿的时间应为康熙四年(1665),至康熙五年(1666)雷鸣鲁方才完成渠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建工作。 关键词:清代;渠县
摘 要:湖北、湖南地区发现了大量东周时期楚国“士”级贵族墓葬,其木棺在器型、等级、地域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特征。文章收集整理了已公开发表的湖北、湖南地区保存较好的679座楚国“士”级贵族木棺进行研究。通过对楚国“士”级木棺的时代、等级、头向等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器型变化、等级差异以及头向族属等变迁原因。 关键词:楚文化;“士”级贵族;木棺 DOI:10.20005/j.cnki.issn.16
摘 要:文章深入剖析高二适书法题跋,揭示其书学思想与艺术追求。首先,高二适强调用腕,倡导创作应“乘兴而发”。此外,他尊崇晋代书风,而对宋代书风则持审慎批判态度。在笔法上,他追求方笔与圆势的和谐共生。本文通过对高二适书法题跋的分析,旨在展现其书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高二适;书学思想;用腕;尊晋卑宋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28
摘 要:唐代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名篇和文物古迹,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唐代读书人通过科举、铨选和辟署释褐入仕,是当时客观历史背景下大多数才俊之士施展个人才能的一个途径。文章通过梳理唐代“士”阶层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不局限于当时历史语境下的讨论,以唐代制度对当今的借鉴意义为切入点,探寻其与当代人才引进、考核评价等制度的共性和差异,将历史文化研究与事关社会民生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将唐代
摘 要:东周时期,楚墓出土的青铜兵器分布范围广泛,文章从楚国兵器出土的位置分布、年代变化、类型特征、铭文纹饰等因素出发,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专家研究成果,以此简单分析楚文化在这些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楚文化;青铜兵器;多样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30 楚国青铜兵器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楚国工艺科技、社
摘 要:文章是关于闻喜花馍与晋南乡土民俗文化关系的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研究闻喜花馍的不同外观入手,介绍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类;第二部分从古法工艺、生动造型和审美风尚三方面着手研究闻喜花馍的本土特征;第三部分从其用途入手,重点研究闻喜花馍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由此得出闻喜花馍是晋南乡土民情的产物,既是节日节庆、人生仪礼、走亲访友所用的礼品,又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关键词:闻喜
摘 要:石窟寺最早源于印度,公元3世纪,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推动下,逐渐传入其他国家,两汉之际,传入我国新疆区域,后又东传,传入甘肃境内,文章通过梳理河西走廊区域不同时期洞窟的形制对比、造像题材、壁画内容的对比,探讨不同时期石窟形制的特征,分析同一时期石窟的形制异同点及不同时期石窟形制异同点,通过对河西地区石窟的研究,探讨石窟文化的影响走势受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并与周边文化不断融合。 关键词:洞窟
摘 要: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藏有400余件(套)古代灯具。文章立足于馆藏,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梳理战汉、魏晋、唐宋、明清以及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各具特色的古代灯具,探究中国灯具的发展序列。在系统分析不同时代灯具特色的同时,积极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发展、交流等方面诠释古代灯具不同的外在形态以及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关键词:灯具;油灯;烛台;煤油灯 DOI:10.20005/j.cnki.iss
摘 要: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这种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但同时往往也是稀缺性资源且不可再生,需要着眼于其可持续开发与发展。要“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通过资源整合做到守正创新,可以从开展好贵州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抓好贵州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加强“红色+”建设促进贵州红色旅游提质增效、实现贵州红色文化向教育资源的转化等方面进行推进。 关键词:红色文化
摘 要:在洛阳民俗博物馆的碑刻文物藏品中,有一块特别的双面记事碑,碑的两面记录了清乾嘉年间老百姓因为赋税和渡口经济打官司的历史情景,清晰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期洛阳地区农业、经济、文化等社会面貌,是研究清代洛阳地区社会历史、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关键词:碑刻;象庄;枣园;民俗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35 0 引言 我国碑文化
摘 要:西夏文物考古发掘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西夏学逐渐成为一门广受关注的国际性学科,却面对着西夏文献稀缺的窘境,以西夏出土文物为依托和切入点,研究西夏历史文化,已成为近年来西夏学研究的重要趋向。因此,文章着力对近年来出土西夏文物研究成果及动态方向进行全面梳理,以便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DOI:10.20005/j.cnki.issn.1
摘 要:文章聚焦于新时代背景下桂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探讨创新传承路径。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在创新方面积极进行文化策略的革新,提升艺术表现力与观众互动性,强化观演环境改进,丰富观演体验。为了确保在新时代顺利传承与繁荣发展,桂剧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改革方向,培育合格的传承人,加强社会的深度参与,充分利用媒介与新技术,构建多元合作、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使得桂剧艺术既能保持传统魅
摘 要:本研究以湖南省为例,在产业融合理论及耦合理论指导下,构建了包含非遗与乡旅融合动因、融合路径、融合效益的机理模型,并通过构建耦合函数模型对湖南省非遗与乡旅融合情况进行实测,发现湖南省非遗产业均处于增长阶段,乡旅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但非遗产业对乡旅产业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此外,非遗与乡旅融合程度也从失调状态发展到耦合协调状态。最后,文章针对如何进一步促进湖南省非遗与乡旅融合发展,突破乡村旅游产
摘 要:布依族服饰是构成布依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布依族服饰不仅可以将族群的民俗风貌展示出来,还可对布依族的文化内涵进行更好的传承。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布依族服饰文化传承面临一些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文章以文旅融合为主要背景,将贵州布依族服饰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多种发展策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以更好彰显贵州服饰文化蕴含的民族内涵。
摘 要: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深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文章旨在深入剖析高职院校在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方面的实践探索与学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承担起传承和弘扬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流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文明的沉淀,是人们世代精神的传承。文章将贵州黔东南台江县苗族剪纸图案和服饰纹样作为研究样本,探析在数字化技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通过对贵州黔东南台江县苗族剪纸图案和服饰纹样的收集,特别是三维建模技术在数据采集、处理和复制方面的应用研究,运用三维(3dmax)建模软件形成数字三维模型,实现对非物
摘 要:自公众考古的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各地方省市及学界均有考古学如何走近大众的相关探讨、实践。各形各色公众考古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不乏佼佼者以新形式、新手段点燃大众对于考古学的热情。2023年,厦门市汲取前人经验,依托地方特色,初次进行公众考古相关实践,所获颇丰。 关键词:公众考古;厦门;博物馆;传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42
吴红作品欣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敦煌研究院80年发展历程,9月23日,以“传承弘扬莫高精神 加快建设典范高地”为主题的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座谈会在敦煌召开,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省长任振鹤致贺信,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出席会议并讲话,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出席会议并发言,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视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