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龙四大王崇拜是明清时期重要的运河流域水神信仰,因其具有保佑漕运、解灾消难的职能,彼时庙宇遍布大运河南北,甚至中西部等远离运河的地区都有其香火。文章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收藏的7件与金龙四大王有关的文物实物角度出发,具象化地展现这一运河流域的特色水神信仰,对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金龙四大王;水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文章以山东昌邑地区辛置出土汉代陶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陶俑的规格、功能含义、形制特征及制作工艺,进而揭示其所反映的汉代社会结构和文化内涵。通过详细分析陶俑的尺寸、造型、摆放位置及与墓主的关系,研究发现山东昌邑地区辛置出土汉代陶俑不仅在规格上呈现出一定的标准化,其形式和功能也深刻地体现了汉代的丧葬习俗和社会等级制度。立俑与坐俑的形制特征,捏塑成型、精选材料和彩绘技法的运用,进一步印证了汉代陶
摘 要:龚晴皋,是清乾隆年间重庆巴县一位杰出的画家、书法家、诗人。至今有上千幅书画作品传世。龚晴皋在书法、绘画、诗文上造诣颇深,“我书奇丑无娇态”“画能荒率书相称”“文以明道,诗以言情”,民国《巴县志》誉为“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有融一人而已”。文章拟对龚晴皋生卒年作一考辨,对其诗书画艺术风格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龚晴皋;杰出画家;书法家;诗人;生卒年;考辨;艺术风格 DOI:10.
摘 要:远古时期耳饰就已出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随着礼制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影响,耳饰作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品在每个时期都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耳饰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并经久不衰。文章以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不同时期耳饰为例,从种类、纹样、工艺等方面探讨耳饰文化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关键词:耳饰;考古;发展;文化;工艺 DOI:10.20005/j.cnki.is
摘 要:方鼎式狻猊兽面纹四蹄足铁香炉,清同治八年(1869)季秋月安徽安庆府铸造,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三级文物。鼎式香炉又分为三足圆鼎炉和四足方鼎炉。在鼎炉的鼎足上一般都铸有狻猊兽首的图案,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的月台上,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祭祀的器皿,它的外形都采用古代青铜鼎的形制。时至今天,鼎仍然以香炉的形式被应用着。通过对这件香炉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礼制观念、神秘信仰
摘 要:1978年在陕西旬阳县城草棉社基建工地出土一件铜鼎,后来于修复中发现其有示重铭文,可为研究秦汉度量衡制度的演变提供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陕西;旬阳;“昌文”鼎;汉代;示重铭文与度量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06 1978年9月14日在陕西旬阳县城草棉社基建工地出土一件铜鼎(图1),口沿有残孔,二足残,盖有缺豁及
摘 要:青铜器矿化现象在出土器物中较为常见,历来也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难点。文章是对一件日照地区出土的春秋龙纹方鼎开展相关分析研究,并据此针对性地进行保护修复过程的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青铜器;矿化;修复;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07 0 引言 青铜器矿化现象在出土器物中较为常见,历来也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难点。水分在室温高湿环
摘 要:文章通过科学仪器对出土汉代铁剑进行分析,得到铁剑的不同锈蚀成分、X光照片以及剑鞘的残留状况,从微观视角拓展了人们对汉代铁剑的认识。 关键词:汉代铁剑;仪器分析;微观视角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08 1 器物简介 铁的化学性质非常为活泼,容易产生氧化锈蚀现象。因此,铁器相较于青铜、银器和金器等金属文物,更加难以保存下来
摘 要:古代壁画以其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广泛受到关注。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在壁画类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日益普及,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首先阐述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概念;其次从数字化存档、数字化修复和数字化展示三个方面综述了数字化技术在壁画类文物保护中的研究进展;最后简要讨论了数字化技术在壁画保护中的其他应用以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壁画保护;信息采集;虚拟修复;数字化展示
摘 要: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目前受到多种病害的损伤,受损严重。为了该珍贵壁画文物得到更妥善的保护,作者对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病害现状与成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对壁画进行了高清图像采集和表面状态扫描;其次,分析并确定了萌坑古村清代建筑壁画存在的褪色、空鼓、龟裂等12种病害类型,并参照国标《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病害部位进行了图示标记;最后,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
摘 要:在现代化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利用高科技手段保护文物逐渐成为潮流。作为一种先进的测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非接触性、测量精度高、信息提取高效快速等特征,实现了文物无损式修复、全景式展示、全域式检测,并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以眉县博物馆为对象,阐述三维扫描技术的操作原理、操作流程、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优势,并聚焦馆藏文物,结合实际情况和应用经验成果,从文物建模、文物修复、文物虚拟展览等几个方
摘 要: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旧址作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印记,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各级党委、政府及文物管理部门在对遗址进行保护修复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因此,加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旧址的保护与修缮工作,能使更多人通过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旧址,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各历史时期文化的了解与感悟。文章首先简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旧址概况,对其价值进
摘 要:古建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物质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古建筑的保护。基于此,文章针对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古建筑保护进行研究,在简单分析古建筑保护价值的前提下,结合古建筑保护需要遵循的全面性、规范性、常态化三项原则,针对目前古建筑保护遭遇的结构病害、功能定位、规章制度以及保护修缮流程
摘 要:龙岩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加快,龙岩红色旧址的保护利用问题日益凸显。文章通过梳理龙岩红色旧址分布状况、类型特点、保护意义及保护现状,从加快推进红色旧址调查、认定工作,实施红色旧址重点保护工程,出台红色旧址利用政策,坚持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创建红色文化特色品牌,注重多元立体传播途径等角度提出了龙岩红色旧址保护利用策略,以期促进红色旧
摘 要: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连接外国观众和本土博物馆的桥梁,英文讲解在传播中华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连在东北亚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每年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集藏品展示、武术展演、学术交流于一体,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武术专题博物馆,兼具区位优势和传统文化特色。文章以大连武术文化博物馆为例,全面阐述目前英文讲解工作概况,通过对跨文化传
摘 要:文章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场为例,基于对当前博物馆设立非遗剧场的原因、运行状况、取得成果的解析,化解在博物馆中设立非遗剧场的困惑与疑问,使非遗剧场在博物馆展示与保护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可以为国内同行的类似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非遗剧场;运行现状;成果;作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16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
摘 要:文章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探究了我国博物馆如何运用视觉材料进行视觉表达。基于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博物馆在展览中恰当地运用视觉材料可以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加深他们对展览的理解与认知。文章也对目前博物馆应用视觉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博物馆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受众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视觉材料;视觉表达 DOI:10.20005/j.cn
摘 要:文章主要以克拉玛依市文博院的专题展览为切入点,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博物馆专题展览创新路径,希望对更好地促进博物馆陈列工作的高质量和多元化发展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大数据;博物馆;专题展览;创新路径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18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可以借助浏览博物馆的方式对历史原貌有个全面的了解。博物馆作为
摘 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间走入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博物馆热”现象随之显现。太原市博物馆长期以来始终坚持文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工作宗旨,不断开拓工作思路,化挑战为机遇,2023年暑假期间,从策展规划、暑期研学、青少年实践、志愿服务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让年轻人在这里陶冶
摘 要:文章以乐龄老年心理研究为基础,在数字技术与文博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探讨如何通过适老服务设计来提升老年观众在数字化博物馆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以及自我实现价值的获得感。通过案例分析当前数字化博物馆中存在的适老服务体验的不足,提出了数字化博物馆适老设计的探索方向和智能导览服务的设计实践建议。为数字化博物馆的适老服务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对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和老年观众参观体验的优化具
摘 要:博物馆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具有历史、文化、精神等多重价值。活化利用博物馆资源、培育社会教育品牌是推动博物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任务。文章以成都博物馆“周末儿童博物馆”教育品牌为例,探索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实践路径,促进博物馆资源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更好地融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资源;博物馆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博物馆藏品资源向学校教学资源的转化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将丰富的博物馆藏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研究探讨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框架,包括互动式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项目以及展览策划实践,以促进学生从知识接收者向主动探索者的转变。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索,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博物馆提供有效的合作策略,实现资源共享和教育创新。 关键词:监利市革命历史博物馆;学校教学;资源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公众正在失去与野生动物接触的机会。一部分人认识到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必须建立在保护自然环境、尊重生物多样性、关注和爱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城市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蒸蒸日上,随着动物标本制作技术不断提高、保存环境日渐稳定、展览活动趋于成熟,自然博物馆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具有条件的博物馆相继开展了以动
摘 要:在文化事业高度繁荣的新时代,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文历史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不断更新的各项新技术、新创造被应用于博物馆行业并形成了一部分实践成果。文章在梳理当前数智技术在我国博物馆取得的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对数智技术赋能下的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数智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新时代博物馆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研究思考推动青少年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具有重要深远意义。文章以武平县博物馆“红领巾讲解员”活动为例,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基层博物馆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要有效整合博物馆资源、运用“互联网
摘 要:新时代下博物馆被激发了隐藏的文化潜能,从藏品研究、展览、社会教育等方面从新的角度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可信赖的文化需求与素质教育。自然(动物)标本与其他文物典藏一样需在脱离原生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再语境化”的解读与传播。“自然标本+陈列展览”与“自然标本+社会教育”的自然科学模式已经在当下博物馆(尤其是自然博物馆)中进行得如火如荼,动物标本本身的生物特征、生活环境等自然科普的内容得到了有效的诠释。
摘 要:微信公众号是博物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的手段之一。为整体把握博物馆公众号相关文献的研究情况,需先厘清已有成果。文章以CNKI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来源,时间限定为2013—2023年,经过筛查,最终确定126篇研究文献。利用信息计量法,梳理我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文献的产出时间、文献来源和发文作者情况。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五大研究主题:功能研究、运营现状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系统开发研究
摘 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是各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基层博物馆只要摸清家底,增强自信,就敢于走出家门;只要求真务实,精准出击,就可以选好桥头堡;只要用心用情,稳打稳扎,就能够在省内、省外乃至在国外架设好“美美与共”的桥梁,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光添彩。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美美与共”;交流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
摘 要:文物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历代更替的实物证明。专业人员通过文物的底款、钤印等标记,来辨别文物的真伪,将正确、美好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展示在博物馆里,供世人欣赏学习。在博物馆开放IP授权的今天,可以利用现有防伪技术标准来实现博物馆文创授权中的管理。防伪标签具有易识别、难仿造、小成本、大作用等特征,是博物馆授权中有效管控的一道闸门。 关键词:防伪标;授权;数据管理 DOI:10.20005/
摘 要:绩效考评作为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变得尤为重要。各地方性的绩效考核办法不断出现,虽然从最初的粗疏简单到如今细化完善,但仍存在改进之处。文章围绕博物馆绩效考评优化展开研究,通过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分析目前博物馆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旨在为博物馆绩效考评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透明公正;结果反馈
摘 要: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等多重功能。社会教育工作作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责,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文章以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其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其次深入探讨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指出传承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基础,创新则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为了在
摘 要:文章立足于清代珐琅彩瓷,以17~18世纪在欧洲蓬勃兴起并风靡一时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为切入点,以国内外学术资料和器物图片为主体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剖析这两种艺术风格对珐琅彩瓷在装饰图案、装饰工艺及装饰布局三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清代;珐琅彩瓷;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32 0 引言 1
摘 要:造型艺术与经济文化生活密不可分,是特定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古代玉器造型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美学表现。以当代造型艺术研究中国古代玉器,既是“新文科”建设理念在美术学研究领域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古代玉器研究的完善,更是文化自信在美术学领域的重要应用。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文科”;古代玉器;造型艺术;构形 DOI:10.20005/j.cnki.
摘 要:山西地区的历代碑碣非常有名,但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都是碑碣的碑文及其内容、书法等方面的价值,对碑碣本身形制关注甚少。文章从碑碣本身的形制角度对山西地区的螭首碑进行类型学分析,并试图总结各个时代的特征及发展演变的轨迹。 关键词:碑首;螭首碑;螭龙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5.034 螭首碑又叫“龙首碑”,顾名思义即碑首雕刻龙纹的石碑
摘 要:作为一种常见的石器类型,石球在我国北方旧石器遗址中有大量发现,但对石球的研究仅停留在定义、分类和功能等方面。文章在陈哲英、李超荣整理的51处遗址基础上,新增了35处旧石器地点,统计石球约1688件。通过分析石球的时空分布特点,尝试从动物群、气候环境等新视角去探讨其中的缘由,这对狩猎采集者的行为模式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石球;时空分布;动物群;气候环境 DOI:10.20005
摘 要:朱砂也叫“辰砂”,是我国一种使用历史比较久远的红色矿物颜料。先秦时期,朱砂的使用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规范。在墓葬、人骨、器物上都见朱砂的痕迹,朱砂可用于书写、绘制、染色,在灵宝西坡墓地等遗址发现大量朱砂运用的痕迹,多种考古发现就是先秦时期朱砂使用的最有力佐证。文章围绕先秦时期朱砂的应用方向和其所显示的阶级地位差异来研究先秦朱砂的使用规范。 关键词:先秦;朱砂;葬仪;朱砂用途 DOI:10
摘 要:中国古代金铜佛像自东汉出现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其制作技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及时代特征。通过对金铜佛像成型工艺、表面加工工艺及科学分析研究的梳理,可知金铜佛像基于造型的复杂程度选用不同的铸造方法,通常线条弯折幅度较大、有透空装饰需求、细节刻画多且流畅度较高的造型,使用失蜡法更符合铸造设计,而泥范法多见范线、铸造缺陷等痕迹残留。制作精良的佛像在表面装饰上会增加鎏金、贴金、彩绘、嵌错等装饰工艺,体
摘 要:研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利用新指纹学等相关理论方法,对山西河曲坪头龙山时期遗址出土陶器上残留的指纹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史前晋西北地区陶工的性别、年龄。通过研究发现,该批陶器可能由小于18~20岁的男性制作完成,当时的“未成年人”可能作为辅助参与陶器生产过程,其组织形式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制作。 关键词:河曲坪头遗址;陶器研究;指纹分析;手工业考古 DOI:10.20005/j.cnki.i
摘 要:夏商周出土的璋形器广泛分布于全国,集中分布在安阳殷墟和广汉三星堆两个地区,学界关于璋形器的功能探讨还有很大空间。文献记载“璋”的功能为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即用红色的璋礼南方之神。根据文献记载和璋形器出土位置,分析出璋形器具有祭祀、装饰、丧葬这三个功能,在丧葬用璋下阐述出璋形器具有殓尸与记事、棺饰、手握三个具体功能。 关键词:璋形器;夏商周;功能 DOI
摘 要:丝绸之路新疆段留存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经济价值,是东西文明互鉴的见证。文章分析了新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在展示利用中创新方式的重要意义。在遵循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的一系列创新方式,其中包括数字化展示、多媒体技术应用、文旅融合发展、文创延伸等。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示利用
摘 要:古龟兹(今新疆轮台、库车、拜城、新和、沙雅等县市)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首站,目前保留在古代龟兹地区范围内的石窟被统称为“龟兹石窟群”。克孜尔石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克孜尔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石窟建筑、壁画和题记三者的有机结合上。克孜尔石窟的形成与发展成就,源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与融合。文章尝试从建筑、壁画和题记文献三个方面挖掘其蕴含的价值,说明克孜尔石窟是丝
摘 要:珠源寺遗址的建造保持了皇家园林等级较高的特点。在形制上,保持左右沿中轴对称;各进院落之间采用递增式,台基的砌筑皆包砌台明,且规模、等级较高;同时,珠源寺的建造体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寺庙走向按照山体的走势而建,打破了坐北朝南的规制;建造过程中,与自然溪沟相结合,溪沟绕寺而过,蜿蜒曲折,自然和谐,无严谨的形制;建筑过程中,注意保留古树,在遗址周边保留的众多古树即其中之例。 关键词:避暑
7月26日,“中国白—德化白瓷展”作品捐赠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福建泉州市、德化县等单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捐赠者代表出席入藏仪式。 德化瓷兴于唐宋,盛于元明,以白见长。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海上丝路贸易中,一抹凝脂如玉的“中国白”折射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