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对贵阳达德学校旧址三进院礼堂山墙处的《敕封佑国忠烈荣禄大夫胜会店房契约碑记》和《敕封佑国忠烈荣禄大夫盔袍胜会佃房契约碑记》做了介绍,同时结合方志等资料,推测买方“黑神会”“盔袍会”与明清时期贵阳的会馆与神会有关,对会馆文化和忠烈文化的研究也是探寻贵阳地区历史文脉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达德学校旧址;黑神会;盔袍会;会馆;神会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刘半农的诗歌和摄影作品,探讨了其在创作中追求“真”情“实”感的理念。刘半农认为,诗歌和摄影都应该忠实于社会生活和人们内心的真实,执着于现实人生的真实描写。他的作品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体验,同时也传达出对时代精神和民族品性的关注。刘半农的诗歌和摄影作品在审美价值和认知价值上的相同性,展现了其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人们带来了启迪和反思,丰富了我
摘 要:中街48号院平面为柳林当地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建筑单体比例均衡,两望楼为窑上房形式,对称的两个卷棚硬山式建筑构造美观;东西房建筑为硬山式单坡建筑,院落建筑总体高低错落、排列有序,空间亦秩序井然、景致协调。砖木结构的形制既满足了生活空间需求,又适应了气候特点,是柳林传统院落的典型作法,同时也是柳林当地营建智慧的重要体现。近些年后人在使用过程中因缺乏财力修缮房屋,加上受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建筑材
摘 要:文章主要以阜阳汉代铜镜和冈村秀典《汉镜分期研究·镜铭集释》中的二十例铭辞为例试做探讨,并对其中“内清质以昭明”和“洁清白而事君”两类特殊相思文化镜铭进行释读,在出现与流播年代、配字组句特征和铭辞体例风格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由于异体字、通假字和减笔字较多,研究者释读出现了“工艺说”“养生说”“敬夫说”“晁错说”“君臣说”“相思说”“辟邪说”“养生固精说”“魂魄说”等多种说法。结合此类镜
摘 要:云南书法历史可以追溯到楚汉时期。在这个时期,云南地区已经有了一些石刻和墓葬中的书法艺术作品。尤其是东汉的《孟孝琚碑》,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不仅展示了古人书写的艺术才华和雕刻技艺,更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考古学和文字书体演变的重要依据。此外,这些碑刻也是国家珍贵的文物资源,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和传承,具有极高的收藏、展览和研究价值,是研究中国书法史和文字学不可多
摘 要: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文物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在构建新时代自然与人文生态文明时,需要深入挖掘和展示水文化的深厚内涵,保护、利用、展示好水文化和水利文物。文章以曲阜水文化和水利文物为例,详细论述了曲阜古城营建和儒家文化起源中蕴含的水文化及曲阜水利文物的类型和保存现状,最后结合曲阜实际对水文化和水利文物保护提出了数条保护建议。 关键词:水文化;水利文物;文物保护与利用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做好古厝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各有关部门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分析了清流县古厝古建筑保护和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加强保护规划、实施项目申报、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对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清流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07 清流县自北宋元符元年(109
摘 要:大足石刻北山122号龛造像开凿于南宋,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的典型代表,是研究石雕艺术、佛教文化和宗教思想演进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千百年来,高温高湿的自然气候、半露天的保存环境,使北山122号龛造像出现了彩绘褪色、粉化、起甲、脱落的病害,且这些病害还有继续发育的趋势,严重影响了造像的艺术价值和长久保存。因此,大足石刻北山122号龛造像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
摘 要:文章对毛家坪遗址概况及价值进行阐述,分析当前毛家坪遗址保护与利用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为毛家坪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毛家坪遗址;冀县;早期秦文化;价值;保护;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09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年代从西周晚期延续
摘 要: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智慧化水平,更加契合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要求。本研究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博物馆智慧化文物保护系统,该系统采用三层式架构,感知层通过在馆内各个区域布设传感器设备,获取各类文物保护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层上传至应用层,应用层中的博物馆文物保护综合管理平台负责各项文物保护管理功能的实现。该系统主要有文物保护环境监测与智慧化服务两大功能,同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区块链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博物馆文物保护面临着数据管理的挑战,而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验证的特点,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文物信息存储和验证、文物溯源与防伪以及文物交易与鉴定等方面的应用案例。此外,本研究还从数据完整性保证、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与协作等角度,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的可信数
摘 要:通过开展馆校合作和研学旅游等,博物馆大课堂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往往侧重于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忽略了其背后所隐藏的科学技术,限制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文章以三个典型文物展品为例,分别从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个学科的角度揭示了文物蕴含的科学技术内涵,提出了文博工作者在讲解工作中挖掘文物中科学元素的方法途径及应注意的问题,探讨了提升文博讲解中的科技内涵在激发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小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数字化建设对其保护、展示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邹平市博物馆精品文物数字化建设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通过对已有经验和问题的梳理,提出加强技术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协作合作等建议,旨在为基层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小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精品文物数字化 DOI
摘 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自身功能、实现自身文化与教育价值的核心业务。目前,许多地方中小博物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效发挥陈展功能。地方中小博物馆应该在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基本陈列,不断推出有质量、有特色的临展,这是地方中小博物馆提升社会影响力,培养研究、展览人才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地方中小博物馆;陈展策划;三门峡市博物馆 DOI:10.20005/j.cn
摘 要:博物馆人才资源是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实现博物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博物馆在人才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文章深入分析博物馆人才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新时代博物馆人才资源建设的方向,并探索博物馆研究成果的转化路径,为今后加强博物馆人才资源建设和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时代博物馆;人才资源;成果转化;路径
摘 要: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是博物馆数字化进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为提高藏品管理效率、加强藏品保护、提高藏品利用率、实现藏品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水平可直接影响博物馆研究、展览、科普、文创等职能发挥,是近年来博物馆不断探索的领域。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从藏品数字资源获取和藏品及数字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化快速发展,我国博物馆事业在飞速发展,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博物馆热”流行起来,民众对参观博物馆的热情空前高涨。博物馆网站是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体博物馆的数字延伸和拓展,应具备服务公众、多元互动、宣传教育等特点,因此博物馆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将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网站建设为例,从博物馆网站建设的意义、旧官网问题、建设成果等方面展开分析博物馆
摘 要:纵观博物馆定义的发展演变,“向公众开放,为公众服务”始终是其重要的功能。邳州市博物馆充分发挥服务大众、教育大众职能,以馆藏文物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紧扣“通”字做文章,持续培育打造“行走的历史”社教品牌,不断延伸服务功能,拓展受众群体,“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连通;贯通;打通;服务 DO
摘 要:博物馆馆藏文物是历史文化传承的实物载体。长期以来,博物馆通过文物展陈、参观游览形式发挥社教功能。随着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要求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在此背景下,博物馆传统形式上单一的文物展览和参观游览已不能满足文化两创视域下的社教功能需求,亟需博物馆创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 关键词:
摘 要:“蓝天精灵—鸟类科普展”的陈列展览设计涵盖了鸟类学、博物馆学、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文章从展览特色、展陈方式、展示内容、展览宣传、展览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该展览的陈列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以期为今后相关的临时展览策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博物馆;鸟类;科普展;陈列展览;设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20
摘 要:博物馆的各项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完善的资讯,而设立图书资料室就能够给研究者提供最直接的资料。博物馆设立图书资料室能够支援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各项工作,促进博物馆功能的实践,提升博物馆服务的品质,间接塑造了博物馆学术且专业的形象。文章分析了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图书资料室建设的重要性以及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虽然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的馆藏结构
摘 要:伴随着智慧博物馆的兴起,相关研究也日渐勃兴。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9—2023年有关智慧博物馆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就发文数量而言,该领域文献发文数量与政策和技术效应强,呈现出正相关;就研究机构而言,多以博物馆自身为核心研究来源;就研究内容而言,“博物馆”“智慧化”等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门话题。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更应准
摘 要:南宋时期,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理学大为兴盛,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在此大背景的影响下,创建濂溪书院、濂溪祠,汇集周敦颐著作出版,成为各地理学推崇者的重要选项。周敦颐在萍乡芦溪任监税前后四年,民间自发建立萍乡第一座书院—濂溪书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由于历史久远,几乎所有地方史料对这些情况的记载说法不一、含糊其词,至今无法说清楚,作者通过宋版《元公周先生濂溪集》相关记载,予以梳理、补正。
摘 要:根据对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结合墓葬纪年及相邻地区同时期墓葬研究成果,将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分为西晋、东晋、南朝早中期、南朝晚期四期,并归纳墓形与随葬器物的总体特征及演变特点,指出桂东北、西江地区、合浦三地存在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广西地区;两晋;南朝;墓葬分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24 广西地区迄今已发表的
摘 要:景钟在中国钟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管子》记载黄帝做五钟,其中之一就是景钟,此后中国历代史料记载中多有关于景钟的记载。景钟曾作为乐钟、铭钟、礼器出现,史料多见于记载乐制的部分,至明时改作太和钟。文章主要采用分析法、对比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史料中对景钟、太和钟的相关记载,研究不同时期景钟的文化脉络;第二部分探讨由景钟到太和钟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人文思想。 关键
摘 要:唐代墓葬出土的仪仗俑数量较大,而且种类繁多。在俑类研究中,有根据其放置位置和用途进行分类的,也有按陶俑的形象进行分型分式的。文章通过对仪仗俑类型学研究分析,对唐代仪仗俑的发展变迁做了系统性研究,也为今后研究仪仗俑与墓葬等级、唐代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唐代;仪仗俑;类型学;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2
摘 要:书法艺术是我国齐鲁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留下了诸多令世人惊叹与震撼的艺术珍品与历史遗迹,东平洪顶山摩崖刻经便是目前山东省境内发现最早的历史作品。诸多学者对洪顶山摩崖刻经的历史成因、地理环境、美学价值、审美意蕴、文化内涵、宗教价值、后代影响、现实意义等多维度展开详细且深入的研究,留给世人无限启发。文章围绕现存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东北的洪顶山摩崖刻经展开探究,从洪顶山摩崖刻经最有意义的书
摘 要:西沙群岛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要冲,自汉代以来,水面上航行往来过无数船只,水面下也埋藏着众多的沉船及遗物。文章从历年来西沙群岛考古发掘出水的文物出发,从数量、重量等分辨出船只的“压舱货”,进一步分析这些“压舱货”文物的特点,解读其携带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独特信息及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见证意义。 关键词:西沙群岛;出水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压舱货” DOI:10.20005/j.
摘 要:夏至早商时期,存在一种特殊材质陶质的器物,即黑皮陶器物,其主要是渗碳工艺的产物。文章以夏至早商时期的黑皮陶为研究对象,主要审视冀中地区的相关考古材料,从冀中夏至早商黑皮陶的发现与黑皮陶界定、黑皮陶成因、黑皮陶的主要功能三方面对冀中地区的黑皮陶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希冀推动学界尤其是考古发掘过程中对黑皮陶的关注。 关键词:冀中;夏商;黑皮陶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清稗类钞》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其中的《饮食类》记载大量晚清名人饮食的逸闻趣事和民众饮食生活。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晚清集历代王朝之大成,逐渐形成独特的地域风味,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书中饮食习尚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一窥晚清宫廷膳食和地方饮食特色文化,了解时人的饮食习惯、饮食心态和养生观念,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
摘 要:张家口素有中国历代长城博物馆之称,因地处游牧、农耕文明交融之地,这一区域分布着战国(燕、赵)、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八个时代历时两千余年修筑的长城。张家口是中国长城修筑最早的地区之一,境内早期长城遗迹达640.89千米。文章主要对张家口境内早期长城即战国至金代长城的分布走向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张家口;早期长城;研究综述 DOI:10.20005/j.cnk
摘 要:荷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园林应用历史。广泛查阅文献,结合文物,以物证史,梳理和总结荷文化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发展阶段、应用方式及特点。荷花作为重要的传统水景植物,种植方法不断改进与普及,品种逐步丰富。伴随荷文化内涵逐步丰富,荷花景观营造方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在宫廷园囿、私宅庭院和寺庙园林中广泛应用。荷花相关图案和纹饰在园林建筑装饰和园林小品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样,最终形成源远流长的中国荷文化体系
摘 要:河南武陟山西会馆建于清代,现存影壁一座,保存较好,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营造技艺方面,既有当时中原地区常用的手法,又有一些自己的特色,丰富了我国古代影壁建筑形式。诸多雕刻,富含吉祥寓意,既有装饰作用,又表达了美好期望,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关键词:山西会馆;影壁;晋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33 武陟山西
摘 要:贵州岩画艺术语言包括题材、构图、造型、色彩等要素,岩画记录了西南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民风和精神追求,从早期原始艺术的稚拙之美经过中期的融合发展之美到后期包容成熟的精美,完整地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西南民族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贵州岩画;艺术语言;审美特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34 1 贵州岩画的分布 分布在我国西南
摘 要:太符观属于道教文化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古朴飘逸,艺术感染力强,特别是太符观内有诸多彩塑、悬塑和壁画艺术作品,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在国内道教建筑文化中独树一帜,为研究道教文化的发展传承以及宗教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物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山西太符观;建筑;人文价值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35 1 太符观的地
摘 要: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是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武安平调是当地有名的剧目,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历史发展的变迁,受到历史背景的影响,武安平调的曲目带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奠定了武安本地戏曲文化结构,并辐射至周边地区影响其他戏曲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文化生活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武安平调
摘 要: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压力与破坏,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下各行各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探索方向。博物馆承担着宣传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构建生态文化教育环境的职责,博物馆文创作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是宣传教育的展示窗口,需要在产品开发落地的各个阶段探索和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多维度实现环保和文化展示的融合。随着生态环境类博物馆的发展,生态教育类文创产品也逐
摘 要:文章旨在研究陕西宝鸡青铜器文化的数字语言赋能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通过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传播技术限制与传播方式陈旧以及市场与受众认知等问题制约了青铜器文化的国际传播。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尊原则重要素、数字技术与翻译相结合和多行业合作等对策方法。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提高文化翻译准确性,增强青铜器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国青铜器在国际上的传播。 关键词:数字语言;文化翻译;青铜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宋代文物赏鉴的发展及其对现代文物鉴藏的影响。文章指出,宋代是中国文物赏鉴的黄金时期,文物赏鉴活动达到了高峰,文物赏鉴家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宋代文物赏鉴的方法和标准对现代文物鉴藏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文物鉴藏不仅借鉴了宋代文物赏鉴的方法和标准,而且受到宋代文物赏鉴的影响,现代文物鉴藏家也把宋代文物赏鉴作为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宋代;文物赏鉴;现代文物鉴藏;发展;影响 DOI:
摘 要:费县是琅琊颜氏的族望地,是颜氏子孙世代回望的老家。孝悌里、颜林、鲁公庙等都和颜真卿有着密切的关联,是费县颜真卿文化的历史见证。新建的颜真卿纪念馆成了市民活动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厚重的颜氏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文章立足实地研学,考察了鲁公庙、孝悌里、颜林等地的历史渊源,并对费县与颜真卿的文化关联予以详解,彰显了“族望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是研学活动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
摘 要:江西省星子县西河戏作为我国第三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华优秀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一种代表地方文化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西河戏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及发展困境等方面开展实践调研,发现西河戏受戏曲表演创新不足、传承人才青黄不接、传播渠道狭窄、传承保护形式单一等因素影响,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与
摘 要:中国农谚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数量庞大且内涵深厚,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中国农谚对于延续农耕历史文脉至关重要。然而,中国农谚的保护和继承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文章从“乡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全民宣教与数字化共享平台搭建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探寻中国农谚保护和继承的多样化体系构建路径。 关键词:农谚;保护;继承;多样化;路径